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5|回覆: 1

[家庭教育方法] 班主任給家長出的6道題,99%的家長只能得0分,你呢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7-8-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家長會後,一位父親的自白……

今天的家長會沒有以往的老師講話、優秀學生發言,今天的家長會就猶如一場關於家長的考試。拿到考卷,本以爲非常簡單,沒想到.....

第一題:『你家有藏書嗎?有多少冊?

第二題:『哪些書是你讀完的?你還記得主要內容嗎?你和孩子討論過書裡面的故事情節嗎?』

第三題:『你陪孩子去過哪些地方,你和孩子一起照過相嗎?』

第四題:『每周有幾天,你能和孩子共進晚餐?能和孩子歡樂時光?』

第五題:『你能說出孩子的幾個同學?你知道孩子最喜歡和最討厭的是什麼?』

第六題:『你埋怨過父母嗎?你有不講原由的責罵過孩子嗎?你消極面對工作中的加班嗎?』

簡簡單單的6道題,可是,對於工作繁忙的我,只能得0分。

6af7d77a63549b1e31c42ff409b2acbf.jpg

交卷後,班主任走上了進台,一臉的意味深長:

『與其說,這是一次考試,不如說是一次問卷、一項調查。其核心是:在孩子的成長中,作爲孩子父母的我們,會帶給孩子一些怎樣積極向上的情緒,或者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若是每天堅持閱讀半小時,孩子也會拿起書本來,你若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讓座,孩子也會適時站起來,把位子讓給老奶奶,你若堅持每天對你的爸媽送上一杯茶,有一天,孩子也會給你遞上一杯溫暖身心的茶。』

『其實,孩子的成長,就是『拼爹媽』的時代,但這個『拼』,拼的是,我們是不是一個積極向上的父母,是不是一個以身作則的好榜樣?拼的是,我們有沒有爲他培養一個好的習慣,是不是和他建立了一個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拼的是,我們爲他打下了怎樣的基礎,爲他指明了怎樣的方向。』

所以,我的結論是:『作爲家長的我們,給你的孩子樹立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將深層次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我的話完了,感謝你們今天能參與這次活動,但願你們有啟發,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在自己人生的旅程之中。』

最後,班主任,面對我們,深深鞠了一躬。掌聲如潮地響起來。

da0766df522f5ee6d9637c2fb65eae84.jpg

我終於意識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自己的角色定位,很不到位。換句話說,自己很多時候只在意孩子的成長,而忽視了作爲父母自身的提高,忽略了自身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

這次考試,真的一下子考進入了我的靈魂深處,讓我更明白了一個父親對孩子的責任,幸運的是,這明白還不是太晚。

是的,我們也許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對孩子來說,我們就是他的啟蒙老師,就是他的成長過程的標尺和榜樣,就是他人生路上永遠亮著的那盞燈。

愛美麗 發表於 2025-4-2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六問父母:教育之鏡照見靈魂的缺席

這六道看似簡單的題目,實則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了當代家庭教育的集體困境。當99%的家長在這份問卷前啞然失聲,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體的失職,更是一個時代教育觀的集體迷失。教育的本質從不是單向度的知識灌輸,而是生命與生命的相互滋養,是靈魂與靈魂的彼此喚醒。

第一問藏書之數,叩擊的是家庭文化生態的貧瘠。古人云"積財千萬,無過讀書",而今多少家庭裝修豪華卻無一方書齋?明代藏書家范欽建天一閣,不僅爲藏,更爲子孫"目接心怡"。書冊的多寡無關緊要,關鍵在於那翻動的書頁是否成爲親子對話的媒介。當父母指尖划過【論語】的篇章,孩子眼中自會映出智慧的光芒;當餐桌上的話題從明星八卦轉向【史記】故事,文化的基因便在無聲中傳承。

第二問讀書之實,檢驗的是知行合一的境界。王陽明強調"在事上磨練",讀萬卷書若不化爲生命的實踐,終是紙上談兵。蘇軾讀【莊子】而悟"人生如逆旅",陶淵明讀【山海經】而作"悠然見南山"。父母與子女共讀一書後的思想碰撞,恰如孔子與弟子"各言其志"的杏壇之會,這才是真正的教育現場。

第三問同行之跡,丈量的是共同記憶的深度。司馬遷二十壯遊天下,方成【史記】格局;李白仗劍去國,乃有盛唐氣象。今天的父母可曾帶孩子觸摸過城牆的磚石?可曾在博物館的青銅器前駐足沉思?那些合影不僅是影像記錄,更是文化記憶的錨點,是塑造身份認同的精神坐標。

第四問共餐之頻,稱量的是情感交流的質量。孔子"食不語"的訓誡被誤解千年,實則強調餐桌上的言談應當"中正平和"。現代家庭的晚餐時間若被手機屏幕割裂,何來"如切如磋"的親子對話?宋代陸游"晨炊躬稼米,夜讀世藏書"的家風,道出了日常生活即教育的真諦。

第五問知子之深,拷問的是教育者的覺知程度。孔子因材施教,前提是深知弟子"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今天的父母可曾靜心觀察過孩子的天賦性情?明代醫家萬全提出"育子十法",首重"識子之性"。教育從不是標準化的生產流程,而是對獨特靈魂的發現與成全。

第六問自省之切,直指教育者的精神修爲。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功夫,恰是爲人父母者最稀缺的品質。當我們在工作中抱怨連天,孩子便學會了消極;當我們對老人疾言厲色,孩子便習得了不孝。王鳳儀老善人言:"父母性天清朗,子女心田自淨。"教育的終極奧秘,永遠在於教育者自身的生命狀態。

這六問如暮鼓晨鐘,驚醒夢中人。教育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生命的對話;不是目標的追逐,而是過程的浸潤。當我們焦慮於孩子的分數排名時,可曾想過:自己的生命是否足夠豐盈以滋養另一個生命?在這個意義上,每位父母都應當做自己的"班主任",日日叩問,時時警醒。唯有先成爲"學習型父母",方有資格談"教育子女"。教育的真諦,永遠始於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