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91|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7到14歲的孩子,需要爸爸陪伴完成這40件事(你家爸爸完成多少了?) ...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7-8-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很多家庭裏,媽媽都是一個人承擔教育孩子的重要責任,父教是非常缺失的。這其實非常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爸爸們,無論工作多忙,也需要儘量抽出時間陪伴孩子!

英國著名學者哈伯特說過:『一個好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也曾經說過:『我想不出還有比獲得父親的保護和愛更強烈的青少年需要。』

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發現:在父親積極參與家庭教育的家庭中,孩子更能表現出較高水平的合作與社會技能,發生問題行為的可能性較低。另一調查也表明,父親經常與孩子在一起,對於孩子的價值觀教育至關重要。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能有一番作為,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女兒長大後能過得幸福,如果你希望自己在孩子心中有一個優秀的父親形象,那麼,請從今天開始做個好爸爸,多陪伴孩子!

從7歲到14歲

爸爸應該陪伴孩子完成這40件事

你做了幾件?

d49be4d4604068985c0ae77992ab0efd.jpg

☑接送孩子上學,放學

☑參加孩子學校家長會

☑與孩子一起『異想天開』

☑和孩子多做一些益智遊戲

☑ 帶孩子一起鍛煉身體

☑和孩子一起享受讀書的樂趣

☑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

☑每年和孩子來一次長途旅行,開闊孩子視野

☑陪孩子一起逛逛書店

☑帶孩子參觀博物館

☑ 和孩子一起去感受奇妙的藝術世界

☑ 帶孩子去參觀著名的大學

☑ 和孩子一起去獻愛心,培養孩子善良品格

☑ 對孩子說說自己的工作

☑ 和孩子講講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 與孩子一起制訂學習計劃

☑ 和孩子一起幫媽媽做家務

☑ 經常帶孩子一起去看望長輩

☑ 陪孩子參加各類校園活動

☑ 和孩子一起看電影

☑ 和孩子一起去爬山

☑ 和孩子享受園藝的快樂

☑ 陪孩子學騎自行車

☑ 帶孩子一起去做客,教孩子禮儀

☑ 和孩子一起招待客人

☑ 帶孩子體驗豐收的快樂

☑ 和孩子商討他的月度零花錢數目

☑ 教孩子一些安全常識

☑ 和孩子一起學習遵守交通規則

☑ 帶孩子去看看糧食是怎麼來的

☑ 和孩子一起來做『節約標兵』

☑ 和孩子談論理想

☑ 與孩子一起面對挫折

☑ 讓孩子明白財富是由勞動換來的

☑ 和孩子一起來記賬

☑ 和孩子一起當家,體驗柴米油鹽貴

☑ 帶孩子去購物,去之前做好購物預算

☑ 陪孩子過簡單而有意義的生日

☑ 經常和孩子擁抱

☑ 答應孩子的事,一定要兌現承諾

xie4566 發表於 2025-6-29 11:3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父教之本:從〖禮記〗「父慈子孝」到現代親子實踐】

父教之重,古來有訓。【周易·家人卦】云:「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觀今之世,父教式微,母代父職,實違天地人倫之序。今見所列四十事,雖瑣細平常,然暗合【禮記】「父子親,夫婦順」之大道,誠可作現代父教之圭臬。

考諸經籍,【顏氏家訓】有言:「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孩童七歲至十四歲,正值「童蒙養正」關鍵期,父親言行猶若金科玉律。所列接送、家長會諸事,非徒形式,實乃【孝經】「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之現代詮釋。昔孟母三遷,今之父教,當效法其誠,不以職場繁忙廢人倫大義。

至若共讀、旅行、訪博物館諸項,暗合朱熹「格物致知」之教。王陽明【傳習錄】謂:「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父親攜子觀大學、游山川,非惟開闊視野,實為種下「立志」種子。昔蘇軾之父蘇洵,二十七始發憤,攜子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終成三蘇文章冠天下,此即父教典範。

尤要者,共作家務、侍奉長輩二事,直指【弟子規】「入則孝,出則悌」之本。司馬光【家范】云:「父之愛子,教以義方。」今之父親,當以身示範孝道,非僅言語訓誡。觀所列「商討零用錢」「共同記賬」諸項,實乃【大學】「生財有大道」之啟蒙,較之空洞說教,其效百倍。

至若擁抱、守諾二事,最見深意。【禮記】言「父子篤,兄弟睦」,肌膚之親非西學獨有,實乃人倫常情。曾子「殺彘教子」,示信重於牲;今之父教,承諾必踐,方合「言必信,行必果」之古訓。

綜觀四十事,看似日常,實涵五倫之教:父子共學明仁智,侍親敬老盡孝悌,待客以禮守義信。父親每行一事,皆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陸九淵云:「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父教之要,正在以心傳心,以行導行。

今勸諸父:莫謂事小而不為,勿以忙推而少陪。昔歐陽修母畫荻教子,今豈乏父教之方?但存【顏氏家訓】「慕賢」之心,懷【朱子家訓】「恆念物力維艱」之念,日行一事,積久成化。如此,則家道可興,子孫可教,父父子子各得其位,不亦善乎?
悟空不如丫 發表於 2025-7-19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父教之本:從〖禮記〗「父慈子孝」到現代親子實踐】

父教之重,古已有訓。【禮記·大學】言「為人父,止於慈」,班固【白虎通】更明言「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觀今之四十事清單,實乃古訓之現代詮釋。余不揣淺陋,試以三才之道析之。

一曰「立身之事」。清單中登山、騎行、鍛煉諸項,正合【周易】「天行健」之象。昔孔子射於矍相之圃,示子以強健體魄之道。今之父教,當效法先賢,於運動中培植陽剛之氣。尤要者,博物館、大學之游,乃【學記】「敬業樂群」之實踐,較之單純課業督導,更得「潤物無聲」之妙。

二曰「明德之事」。獻愛心、待賓客、省親諸端,暗合【孝經】「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之序。朱子【小學】有云:「童蒙之學,始於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今之父親攜子參與家務、學習禮儀,恰是「灑掃應對」古禮的當代表達。至若共商零用、同記賬目,更得【顏氏家訓】「施而不奢,儉而不吝」之精髓。

三曰「啟智之事」。異想天開、共讀詩書、觀影論藝,此非【文心雕龍】「陶鈞文思,貴在虛靜」之旨乎?陸九淵教人「發明本心」,王陽明倡「知行合一」,父親與子女的思維碰撞,實為最生動的格物致知。所謂制訂學習計劃、面對挫折,正是【中庸】「預則立,不預則廢」的日常演繹。

今人常嘆父教缺失,卻未察其病根在「知而不行」。王夫之【尚書引義】痛陳:「父不父,則子不子。」四十事清單看似瑣碎,實為「道在日用」的註腳。父親每完成一事,便是在子女心田播下一粒種子,假以時日,自能長成【孟子】所言「浩然之氣」。

至若「承諾必踐」「常予擁抱」二事,尤為關鍵。【論語】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而【禮記】言「父子親然後義生」,肢體語言之溫暖,實乃「親親」之道的現代詮釋。昔程顥觀雞雛謂「觀天地生物氣象」,今之父教,亦當有此等細膩情懷。

結語:四十事非教條,實為「父慈」之具象。張載【正蒙】云:「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願天下父親皆能領會,真正的教育不在遠方,而在「與子偕行」的每個當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