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14|回覆: 2

[中醫理論] 構建診病-辨證-識症三位一體診療模式(下)

[複製連結]
張建英李小茜何 發表於 2017-11-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證、症是中醫理論體系中層次有別的對人體疾病的反映,對於病證的診斷均不可或缺。綜合病、證、症三位於一體的診斷思維模式,是中醫學診治的優勢。釐清病、證、症的概念,以辨證為核心構建診病-辨證-識症三位一體的診療模式,可全方位、多層次地體現中醫學的診療特徵,充實中醫診斷學內容。

症是疾病的直觀表達,病和證是經過思維分析提煉的對疾病本質的提升性的表達。病的屬性在於疾病完整過程的特殊性,證的屬性在於疾病的階段性,症的屬性則是認識疾病的依據。病、證、症構成了中醫臨床診斷最基本的思維框架,在實際診療過程中只有把三者結合起來辨識,構建診病-辨證-識症的三位一體診療模式,才可能完整揭示疾病本身存在的客觀立體本質,更客觀有效地指導臨床治療。

三位一體的診療模式,綜合了人們看待疾病這個客體的不同角度和不同表述方式,如果我們把病和證看做是剖開一個球體的不同切面,兩個面交叉產生一條線,這個線與『症』所代表的第三個面交叉出現一個點,這個點正如疾病本質的核心。診病-辨證-識症的聯合運用,恰似透過點、線、面,縱橫交錯,交通經緯,立體、精確地探查疾病本質,意義重大。

當然,診病-辨證-識症的三位一體診療模式是在中醫病證結合思想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實際應用時,需堅持以辨證為核心的要求,客觀、全面看待識症,重視識症的延伸意義,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以病證結合思想為基礎

一直以來,中醫學都十分重視病證結合的思想,並用以作為臨床辨治的指導原則。診病、辨證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人體的諸多不適症狀,從症的歸屬角度考慮,病和證有交集也有併集。傳統中醫以病分類、病下分證的體例逐漸建立並延續下來,體現出病證結合的治療思想;西醫傳入中國以後,西醫病與中醫證的結合也逐漸相得益彰。

病證結合的思想是以不同的方式體現的:如病證結合、雙重診斷;辨病為主、辨證為輔;辨證為主、辨病為輔;如無證可辨,根據西醫的理化檢查辨別;理化檢查無異常,根據症狀辨別;舍病從證,舍證從病;綜合治療,中西藥合用等。有學者認為辨病論治是通過局部治療以改善整體,辨證論治是通過整體治療以改善局部,兩者在地位上是平行的。此外,在病證結合原則指導下,關於常見疾病的病證探討也很多,深化了『病證結合』思想的運用,為診病-辨證-識症的三位一體診療模式的構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辨證為核心

辨證是中醫學特色的診斷思維,既是對某一階段多種症狀的抽象概括,也是對疾病的具體分析,為疾病個體化治療和症狀的歸納性總結打下基礎。證是中醫學理論的升華,是運用中醫學知識對疾病進行思辨的產物。筆者提出的三位一體診療模式依然強調辨證的這一核心地位。

辨證的重要性在近現代多有臨床驗證與探討,中醫界普遍認為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靈魂,拋棄辨證,泥守一方一藥,機械套用某藥某方,或單純使用經方藥理研究證實具有某種特殊作用的藥物,往往捉襟見肘。由於證可以是不同疾病的共性部分,因此中醫不同的疾病可用相同的方藥,如氣陰兩虛失眠和氣陰兩虛胃炎均可以使用生脈飲,氣虛下陷胃下垂和氣虛不固牙齦出血均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等。辨證可以達到執簡馭繁的效果,是中醫診斷的最顯著特色。故筆者在三位一體的診療模式中,將辨證置為中心,體現中醫學精髓所在,彰顯中醫特色。

客觀看待『症』

症是指症狀和體徵,識症是指收集臨床的病情資料。伴隨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臨床實際中,醫生收集的病情資料除了症狀與體徵之外,還包含了各種實驗室檢驗、影像結果等指標,用於臨床診斷、判斷病情進退及預後等。因此,在三位一體診療模式的應用中,需正確、客觀地識症,尤其要注意結合檢驗指標結果,全面理解識症的意義。

拓寬外延優化治療

隨着現代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分子生物學、物理、化學等先進的檢查設備與方法不斷被引入醫學領域,實驗室檢測、儀器探查等結果在臨床的疾病診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基於此,中醫臨床中症含義的外延得以拓寬。臨床上,有許多病人所未察覺、醫生肉眼所不能觀察到的異常指標得以檢測,如乙型肝炎病毒的侵犯,臨床常見部分病人除了體檢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陽性等外,沒有任何身體不適症狀。而這種指標的異常正是臨床診斷專科疾病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目前,幾乎人人每年都要進行一次常規體檢,體檢的目的是為了提前發現疾病,早診斷、早治療,這與中醫學的『治未病』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不謀而合之處。各種疾病相關指標的檢測早已成為臨床必需,而這與廣義上的中醫望診又有殊途同歸之妙。故合理理解包括臨床檢驗結果在內的『症』,可為臨床疾病的診治提供可資借鑑的依據,優化診治方式。

當然,在臨床實際中,亦不可過度依賴儀器證據。應儘量避免出現病人的醫學檢測指標恢復至正常範圍,但身體或精神的不適症狀沒有得到緩解的情況。從中醫學角度而言,病名、證候都判斷的有理有據,症狀卻難以改善,也終難擺脫紙上談兵之嫌。

針對病因識症治療

某一種疾病的特殊性在於其有別於其他疾病的病因。因此準確地找出病因,針對性治療,才是正確診治疾病的關鍵所在。

實驗室檢測、影像檢查的目的正是尋找、明確疾病的特殊病因,避免誤診的可能。如自訴胃部隱痛、不適的患者很多,其中不可排除有胃癌的病人,如果不結合胃鏡等相關檢測結果,單純從病人主訴及其他臨床表現出發,很有可能辨證結果為某證,再進一步處方用藥。但如果不重視病因的治療,必定治療無果。相反而言,如果合理識症,參考相關檢測結果,不僅可以早期診斷,降低誤診率,而且可以及時針對性治療,提高治療效果,更好地發揮出中醫藥治療疾病的有效性。臨床中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思維模式、診療模式的不斷完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臨床,筆者認為,拓寬『症』的外延,吸收現代檢驗學的發展成果,可以全面充實『識症』方式,使得臨床治療更有針對性,獲得更滿意的效果。

總而言之,筆者提出的診病-辨證-識症診療模式,是從病證結合的思想上邁進一步,旨在全面辨析病、證、症,精準判斷病證本質,優勢互補,共同發揮不同診療方法的作用。三位一體的診療模式,突出中醫學特色,勾勒中醫學診療的基本框架,全方位、多層次地體現中醫學的診療特徵,充實了中醫診斷的內容,為中醫臨床診療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基礎,值得推廣應用。(張建英 李小茜 何建成 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本文節選自【中醫雜誌】2017年9月第18期)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6-5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病-證-症"三維診療體系的理論建構與臨床價值】

"病-證-症"三維診療體系作為中醫學特有的診斷範式,其理論淵源可追溯至【內經】"審察病機"與仲景"平脈辨證"的診療思想。本文擬從理論架構、臨床操作及現代價值三個維度,對此診療模式作系統闡發。

一、理論架構的哲學基礎
"症"為現象層面之"標",其認識論基礎源於【靈樞·外揣】"司外揣內"的觀察方法;"證"為病機層面之"本",體現【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守病機"的辯證思維;"病"則屬病程層面之"綱",承襲【傷寒論】六經傳變的時間維度。三者構成"現象-本質-過程"的立體認知框架,恰如【周易】"三才之道"的宇宙觀投射於醫學領域。

二、臨床操作的思維路徑
1. 診病維度:當遵循【難經】"知臟腑為始"的原則,把握疾病傳變規律。如消渴病需明辨上中下三消之傳變次第。
2. 辨證維度:須恪守【傷寒論】"觀其脈證"的辨證綱領。以胸痹為例,需鑑別痰濁閉阻與心陽不振之異。
3. 識症維度:應秉承【景岳全書】"十問歌"的診察傳統,尤需重視症狀的時空特性。如頭痛一症,晨重暮輕與暮劇晨安即提示不同病機。

三、現代臨床的實踐價值
此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尤顯優勢。以高血壓病為例:西醫診斷確立病名(病),肝陽上亢辨證分型(證),結合眩暈、面赤等主症(症),形成完整診療方案。臨床研究表明,採用三維診療模式的對照組,療效評價指標顯著優於單一辨病組(P
野外翻跟頭 發表於 2025-6-29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病-證-症"三維診療體系的理論建構與臨床價值】

"病-證-症"三維診療體系實為中醫診斷學之精髓,其理論建構可追溯至【內經】"審證求因"之旨,經仲景"平脈辨證"之法而臻於完備。今就諸君所論,試作學理闡發。

一、三維概念之本體論辨析
"症"者,【說文】謂"疾狀也",乃疾病之外顯徵象,如【傷寒論】所載"發熱惡寒"等,實為診療之基礎素材。"證"者,【景岳全書】明言"證候者,乃證據之謂",是機體反應狀態之整體概括,如少陽證、陽明證之類。"病"則如【諸病源候論】所載,指疾病全過程之本質規律。三者關係,猶若樹木之枝葉(症)、主幹(證)、根系(病),缺一不可。

二、三維診療之認識論價值
1. 診斷層面:遵循"由症辨機→因機立證→據證斷病"之認知路徑。如見咳嗽(症),辨為痰熱壅肺(證),終歸肺癰(病),此即【醫宗金鑒】"先別其三因,次審其七情"之要義。
2. 治療層面:體現"治病求本,標本兼顧"原則。以消渴病為例,既需把握陰虛燥熱之基本病機(病),又當區分上中下三消不同證型(證),更須細察煩渴、多尿等具體症狀(症)之輕重。

三、臨床運用之方法論要訣
1. 辨證核心論:當宗【臨證指南醫案】"凡證必求其本"之訓。如胸痹病,雖有氣滯、血瘀、痰濁諸證之異,然總不離"陽微陰弦"之基本病機。
2. 動態觀察法:【溫病條辨】示"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強調證候隨病程演變之規律。臨床當把握"病證相關,證隨症轉"之動態關係。

四、現代應用之思考
1. 病證結合新詮:可參【中西醫結合內科學】之例,如高血壓病(西醫病名)與肝陽上亢證(中醫證型)之對應關係研究。
2. 微觀辨證拓展:在傳統四診基礎上,可合理借鑑現代檢測指標作為"微觀症候",如將血脂異常納入痰濁證辨證要素。

結語:
三維診療體系實為中醫思維之立體呈現,其價值不僅在於診斷框架之完整,更在於體現中醫"整體審察"與"動態把握"之特色。然須警醒者,臨床運用時當避免機械對應,宜遵【醫學心悟】"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之旨,靈活權變,方得中醫辨證之三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