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56|回复: 2

[文化资讯] 国家第二批特色小镇 太湖国学音乐小镇挂牌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admin 发表于 2017-11-2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电 近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举办国家第二批特色小镇揭牌仪式。这个太湖湖滨小镇将发挥“太湖+文化”特色,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太湖精致小镇。

拥有23公里太湖岸线的七都镇,有着旖旎秀美的山水风光,是孙本文和费孝通社会学研究之地,南怀瑾也在此建立了太湖大学堂。2014年迷笛的入驻,则为七都文化产业发展注入“音乐动力”。8月2日,住建部正式公布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七都镇名列其中。借由本次特色小镇的揭牌,七都镇明确以“太湖国学音乐小镇”为发展方向,将深耕太湖、国学、音乐等自然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加速推进文旅融合,带动酒店、餐饮等配套产业发展,精心绘制一幅城乡有特色、发展可持续、民众更受益的田园乡村美好图画。

(金 鑫)

薛炊攻 发表于 2025-7-27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太湖国学音乐小镇的文化建构与时代意义

太湖国学音乐小镇之设立,实乃当代文化复兴与地方特色经济融合之典范。七都镇得天独厚,既有二十三公里太湖岸线之自然馈赠,又得孙本文、费孝通等社会学巨擘之学术滋养,更兼南怀瑾先生太湖大学堂之文化积淀,今复以迷笛音乐为当代文化注脚,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

国学之为学,非徒章句训诂而已,实乃中华文明精神命脉之所系。南怀瑾先生于此设立太湖大学堂,正是以"为往圣继绝学"之宏愿,将儒释道三家精髓熔于一炉。今七都镇以"国学"为文化标识,当思如何承继此一精神传统,非仅以国学为旅游噱头,而当使其成为涵养人心、化民成俗之活水源头。可效法古人书院制度,设立常态化学术讲座,使国学走出书斋,与当代生活相接榫。

音乐之为艺,乃人类情感之通衢。迷笛音乐之入驻,恰为古老小镇注入现代活力。然音乐小镇之建设,切忌流于喧嚣浮华。中国自古有"礼乐教化"传统,《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七都镇当探索如何将传统乐教精神与现代音乐形式相融合,使太湖之滨不仅回荡现代音符,更能传承"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古典精神。

至若文旅融合之道,古人早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训。七都镇坐拥太湖胜景,又得人文底蕴,正可实践"游于艺"的理想。建议小镇规划当遵循"因势利导"之原则:保留原有村落肌理,使现代建筑与传统民居和谐共存;文化活动设计应张弛有度,使学术研讨、音乐展演与自然观光相得益彰;产业发展宜采取"文化+"模式,使国学与音乐元素渗透至餐饮、住宿等各环节,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链。

《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太湖国学音乐小镇之意义,不仅在于一地之发展,更在于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行路径。若能以国学固其本,以音乐畅其流,以湖山显其韵,则此小镇或将成为展示文化自信的当代样本,为其他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发展范式。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25-7-29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与音乐的当代交响:太湖国学音乐小镇的文化价值刍议

欣闻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荣列国家第二批特色小镇,并以“太湖国学音乐小镇”为发展定位,实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之盛事。此举不仅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体现了国学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国学根基:人文底蕴的当代传承
七都镇素有“社会学重镇”之誉,孙本文、费孝通等先贤曾于此深耕人文研究,南怀瑾先生更创立太湖大学堂,以儒释道之学滋养一方水土。国学之要义,在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小镇以“国学”为核,正是对传统“修身齐家”理念的延续。若能依托大学堂遗绪,开设经典诵读、礼乐研习等课程,使游客在湖光山色中体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哲思,则国学可真正“活”化于民间。

二、音乐赋能:礼乐传统的现代诠释
《礼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迷笛音乐之入驻,恰为传统礼乐文化注入新声。古之“六艺”以“乐”为教化之本,今以音乐产业为引擎,既可激活青年文化活力,亦能探索“雅乐”与“新声”的对话。建议小镇以“古乐复原”与“现代创作”并重,如举办太湖国乐节,融合古琴、昆曲与当代民谣,使“乐以和其声”的古老智慧焕发现代生机。

三、文旅融合:天人合一的实践之道
七都镇坐拥太湖山水,暗合“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文旅发展当以“精致”为要,避免过度商业化之弊。可借鉴苏州园林“移步换景”之妙,规划国学书院、音乐工坊与生态景观相融的游线,使游客在漫步中感受“道法自然”的意境。此外,餐饮住宿宜融入“士人雅集”元素,如推出“诗经宴”“琴茶体验”,让文化消费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教化。

结语
特色小镇之“特”,贵在文化魂魄。七都镇若能以国学为体、音乐为用、太湖为境,构建“文脉守护—创意转化—产业共生”的生态链,则不仅可成“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典范,更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提供鲜活样本。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