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11|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哈佛畢業典禮演講首位中國大陸學生· 不識字的母親對我影響至深 ...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7-1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988年,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南田坪鄉停鍾村的一戶農民家中,何江呱呱墜地。與村裏其他農戶明顯不同的是,雖然家裏經濟條件一般,但何江的父母卻有個堅定的信念——不能為了打工掙錢,而讓兒子成為『留守兒童』。

  幾年過去了,外出打工掙錢的人家,又是砌磚瓦房子,又是給孩子帶禮物;但是何江的家,仍是一個土坯房子。何江印象最深的,是睡前故事。無論白天農活兒幹得多累、多苦,何江的父親都會在睡前給兩個兒子講故事。

  幾乎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主題——好好學習。『我爸高中都沒畢業,也不知道哪裏找來那麼多的中國傳統故事。每天講都講不完。』何江上大學後,有一次問起父親,哪裏找來那麼多睡前故事,父親告訴他,很多故事都是自己瞎編的,目的只是想告訴孩子,只有讀書才能有好的出路。

  除了給兒子講睡前故事,何江的父親還嚴格要求兩個孩子的學習。放學後,何家的兩個兒子通常是被關在屋裏『自習』,作業做完了,繼續自習;而這個時候,大多數農村男孩都在田間地頭玩耍。

  『那時覺得爸爸很「霸蠻」。但現在想想,這是農村環境下的最佳選擇。』何江後來考上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又去哈佛大學碩博連讀,而他的弟弟則成了電子科技大學的碩士畢業生,今年下半年就去上海工作了。

04eb444aa21d5e7eaa54d5d41a2f99bf.jpg

  文化水平不高的母親懂得鼓勵孩子

  支撐兩個男孩保持學習興趣的,是那個『文化水平不如爸爸』的母親。在何江眼中,母親是個溫和派。父親批評孩子學習不好時,母親總會在一陣狂風暴雨後笑呵呵地跑過來,送上『和風細雨』。

  在母親那裏,兩個兒子總能找到自信。何江現在知道,母親當年的做法,就和如今他所見到的美國人的做法一樣——以鼓勵孩子的方式,給予孩子最大的自信。

  湖南農村的婦女,在農閒時通常喜歡聚集在一起嘮家常。但何江的母親更喜歡陪着兩個兒子一起學習。

  因為不識字,她總是要求兩個兒子把課本裏的故事念給自己聽,遇到聽不懂的地方,她還會跟兩個兒子討論。

  何江記得,自己和弟弟都喜歡給母親『上課』。母親的循循善誘與何江如今正在接觸的美國文化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我剛來美國時很不習慣,不管提什麼建議,導師都說可以試試看。』

  何江說,美國有一種『鼓勵文化』,無論是諾貝爾獎得主,還是那些名字被印在教科書上的『牛人』,都會習慣性地給予學生鼓勵。他們會在跟你一起啃漢堡、喝咖啡、泡酒吧時,時不時地鼓勵你一番,讓你覺得『前途不錯』。

  就連這次申請哈佛典禮演講,何江也是在美國教授Diana Eck的鼓勵下進行的。

  哈佛畢業典禮的演講,每年只有極少數的中國學生敢於申請。何江想要發言,目的是讓美國的大學生聽聽來自中國的聲音。但他此前並不敢報名,『教授告訴我,你只要覺得可以,就去試試,沒什麼好丟臉的』。

9aa0927a08885b762ccc8f06ebcda125.jpg

  『農村英語』變為純正美語沒有捷徑

  申請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總共有3輪測試。

  第一輪,遞交個人學習、科研材料和演講初稿;第二輪,從10名入選者中挑選4人,每個人都要拿着自己的演講稿念稿;第三輪,從4人中選出1人,所有人都被要求脫稿模擬演講。

  對一個英語是母語的學生來說,這都有極大的難度。更何況何江從小在湖南農村長大,初中才開始接觸英語,操着一口『農村英語』上了縣城的高中。那是他第一次從農村走進城裏。在寧鄉縣城,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英語水平與城裏孩子的巨大差距。『第一學期很受打擊,考試沒問題,就是開口說英語很困難』。

  不怕『使苦勁』的何江,買了一本英文版的【亂世佳人】回宿舍『啃』,遇到讀到不懂的地方,就在書本旁邊進行大段大段的標註。

  『學英語,跟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一樣,沒有捷徑。』何江自認為自己有些『一根筋』。這一點,或許遺傳自父親——從來不懂得走捷徑,家裏的田地裏,除了水稻,再也沒有種過其他品種的農作物。

  到了哈佛大學,何江又像剛上高中那會兒,焦慮不已。中國學生大多喜歡跟中國學生聚集在一起,這樣的話,很難找到機會練習英語。

  何江硬着頭皮,申請給哈佛的本科生當輔導員,『也不知道自己哪裏來的勇氣,反正就是想多講講英語』。從入學第二年開始,何江給哈佛的本科生做輔導員,這種方法讓他的英語表達方式很快從『中式』轉到了『美式』。到了讀博士期間,何江就可以給哈佛本科學生上課了。

  何江透露,這次哈佛畢業典禮演講的申請,自己的『農村故事』為整個演講主題增色不少。他將在演講中介紹中醫在中國農村發揮的作用,進而推及到自己在哈佛大學所專注的生物光學、物理專業研究,『以一個理科生的角度,來反思科技知識和技術在社會上不均衡的分佈,以及如何將自己研究的科技技術,更廣泛地傳遞到世界不同地方』。

  據悉,哈佛畢業典禮的歷屆演講代表多為文科生,何江是為數不多的一名理科生代表。哈佛博士畢業後,何江將赴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

qq75413553 發表於 2025-7-8 12:01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家庭教育中"剛柔相濟"的教化之道——由何江家訓引發的思考】

何氏家族之教子成材,實為中華傳統家教智慧之現代彰顯。細究其道,乃得"父嚴母慈"之古法精髓,【顏氏家訓】所謂"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者,於此可得明證。

嚴父之教,合於"蒙以養正"之易理。何父雖僅高中肄業,然深諳"孟母三遷"之旨,以土坯房堅守親子之教,此即【周易】"困"卦"君子以致命遂志"之象。其每夜杜撰勸學故事,暗合【韓詩外傳】"樹欲靜而風不止"之喻,更得【論語】"學而時習之"三昧。尤可貴者,乃將田間勞作轉化為"耕讀傳家"的活教材,使二子於封閉自習中體悟"君子慎獨"之道,此誠王陽明所謂"知行合一"的生動實踐。

慈母之教,則深得"坤德載物"之妙。其不識字而善誘,恰如【列女傳】所載"斷機教子"的孟母風範。要求子誦課本而共論之,實為【學記】"教學相長"的現代演繹。這種"不教之教",正合老子"行不言之教"的至高境界。其鼓勵教育暗通美國文化,恰印證【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普世價值,可見教化之道本無中西畛域。

尤為難得者,是剛柔二教的完美交融。父親如乾卦"天行健"的進取,母親似坤卦"厚德載物"的包容,二者陰陽相濟,終使二子如【詩經】所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中深意,恰如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所言"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之教。

今觀何氏家教,其成功非惟在出哈佛學子,更在完整保存了中華家訓的活態傳承。當知【禮記】有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家庭教育實為教化之本。何家故事啟示吾人:教育之真諦,不在物質豐儉,而在精神傳承;不在方法新舊,而在用心深淺。若能參透此中三昧,則鄉村土屋亦可出棟樑之材,此即【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現代詮釋也。
余出 發表於 2025-7-30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家庭教育中"剛柔相濟"的教化之道——由何江家訓引發的思考】

何氏家族的教育實踐,恰如【周易】所云"剛柔相濟,變在其中",為我們呈現了中國傳統家教智慧的現代演繹。父親以"剛健"立教,母親以"柔順"化育,二者相得益彰,實為當代家庭教育的典範。

父親教育之"剛",合乎【禮記·學記】"嚴師為難"的古訓。其效法孟母"斷機教子"之精神,雖居蓬門陋巷,仍堅持"講誦不輟"。值得注意的是,其自編故事的教學法,暗合【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因事制宜"的教化原則。這種"霸蠻"式教育,實則是農耕文明中"耕讀傳家"傳統的現代延續,與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篇"所倡"夜覺曉非,今悔昨失"的勤學精神一脈相承。

母親教育之"柔",則深得【女誡】"柔順"之道的真諦。其"和風細雨"的教化方式,與【論語】"循循善誘"的教學藝術不謀而合。要求孩子誦讀課文之舉,既暗含"教學相長"的古老智慧,又契合現代教育心理學中的"輸出式學習"理論。這種不識字者的教育智慧,恰如【鹽鐵論】所言"卑賤者最聰明",展現了民間教育樸素的辯證法。

尤為可貴的是,何氏父母無意中實踐了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學。父親編故事強調"行"的堅持,母親討論課文注重"知"的啟發,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完整的教育生態。這種教育模式的成功,印證了【朱子家訓】"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的深刻道理。

當今教育過分強調技術層面的"如何教",卻忽視了文化根脈的"為何教"。何江父母的教育實踐提醒我們:最好的教育往往存在於"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智慧中。這種根植於中華文化土壤的家教傳統,比任何進口的教育理論都更接中國地氣,也更具生命力。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