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66|回覆: 2

[醫藥資訊] 國內第一本小學『中醫教材』進課堂 校醫來上課

[複製連結]
江文倩王成寶 發表於 2017-1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點 標 題 下 藍 字 關 注 中 醫 館 第 一 新 媒 體

來源丨中國青年網

日前,杭州江干區東城小學五年級的小朋友終於收到了新教材【中醫藥和健康】上冊。這是全國第一家把中藥知識納入課程的學校。

2654505f40f760d17765da881943c1a4.jpg

▲杭州江干區東城小學五年級小朋友正在上中醫課

中醫是我國傳統文化優秀的代表,首長更是在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賀信中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3b9af8c3dac56bd2a2c19ddc339aae24.jpg

這本教材由浙江省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編寫,書分爲『大自然的饋贈』、『古人的好辦法』、『名醫爲什麼會神』、『天人相應更健康』、『適度運動身體好』五個單元。目前城東小學五年級的小朋友收到上冊教材,教材涉及中醫基礎、保健、推拿、針灸等內容。

任教中醫課的老師是東城小學的張樂老師,他既是校醫,又是浙江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專業畢業的專業人士,本次嘗試中醫知識教學,張樂老師下了一番功夫:怎麼把枯燥的中藥引入課堂?

『最初就給他們提出看到中藥一詞會想到什麼?』張樂對記者回憶。

80ced87b200b0d9f90359856e01fd4d2.jpg
▲中醫課現場。東城小學圖

讓張樂驚喜的是,學生們對中藥的反饋並不是什麼都不知道。比如他在講解菊花對熱感冒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時,就有學生馬上提出菊花是涼性的……類似的互動在課堂上非常多。

最後,張老師還泡了菊花枸杞蜂蜜茶讓學生品嘗,在悠悠茶香中,孩子們愉快得結束了本次中醫課。

中醫課不僅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家長們對於這門課程的開設也表示十分的認同和支持。

學生胡呈的媽媽看到孩子在學校學習中醫知識,感到非常意外,『學校里居然會有這種接地氣的課程,第一節課上完後孩子回家就給跟我們普及起養生之道,日常小病預防……孩子非常感興趣,雙手雙腳贊同並期待能繼續開課。』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爲中國青年網,原標題【花花草草原來也是藥,杭州一小學把中醫納入教育課程】,作者江文倩、王成寶。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f83cb92e2b2c85cf0ada62304c3fea73.gif

陳辰 發表於 2025-6-19 21:34 | 顯示全部樓層
【小學中醫啟蒙教育之文化意義芻議】

杭州江城小學將【中醫藥與健康】納入五年級課程,此舉實爲傳統文化傳承之創新實踐。筆者以爲,此教材之編撰與教學實施,至少體現三重文化價值:

其一,以具象載體傳續文化基因。教材以"菊花性涼""枸杞明目"等生活化知識爲切入點,使"陰陽平衡""藥食同源"等抽象理念具象化。北宋【小兒藥證直訣】已有"小兒臟腑柔弱,易虛易實"的辨證思想,今以蜂蜜菊花茶爲教具,恰合【黃帝內經】"司歲備物"之智慧,令蒙童在味覺體驗中領悟"天人相應"之道。

其二,重構傳統醫學教育次第。昔年中醫傳承或賴師徒口授,或憑經典誦讀,今教材分"自然饋贈""名醫智慧"五單元,暗合傳統"由象及理"認知規律。張樂校醫以專業背景融通現代教學法,如引導學生自主聯想中藥特性,正應和【醫學源流論】"啟其悟性,導其自然"的啟蒙要義。

其三,培育文化主體性認知。當學童能辨藥性寒溫、知推拿原理,實則在建立"中醫思維"雛形。此非簡單知識灌輸,乃如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言"以中爲體,以西爲參",在全球化語境中築牢文化認同根基。家長反饋中"孩子主動普及養生之道"現象,恰證文化自覺意識已悄然萌發。

然須警醒者,中醫啟蒙當避兩大誤區:一忌脫離兒童認知特點空談玄理,二忌將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簡單對立。建議後續課程可參酌清代【幼科鐵鏡】"望形察色"之法,增加舌診圖譜辨識等互動環節,更可效法傅青主教子"游山辨藥"之法,使教學與自然教育相融。

此教材問世,非僅一門課程之設,實爲文明傳承模式之探索。若能持守"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態度,兼采現代教育之長,則中醫文化之薪火,必能在新生代心中生生不息。
宋頁 發表於 2025-6-24 17:35 | 顯示全部樓層
【小學中醫啟蒙教育之當代意義芻議】

杭州江城小學將中醫藥知識納入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此舉實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創舉。筆者以爲,此教育實踐具有三重重要意義:

其一,文化傳承維度。中醫藥學作爲"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黃帝內經】),其天人相應的整體觀、陰陽平衡的辯證思維,正是中華文明獨特思維方式的集中體現。童子啟蒙階段接觸"四氣五味"、"經絡腧穴"等概念,猶如播下文化基因的種子。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有云:"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這種醫道精神通過教材中"名醫故事"的傳遞,恰是德育的生動載體。

其二,教育方法創新。張樂老師以"菊花枸杞茶"爲教具,暗合【本草綱目】"藥食同源"之旨,將抽象理論轉化爲具象體驗。這種"格物致知"的教學法,既遵循【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的古訓,又契合現代教育心理學原理。學生能自發聯想"菊花性涼"的特性,正是傳統認知方式與現代啟發式教學的成功結合。

其三,健康觀念培育。教材設置"適度運動"單元,與【千金要方】"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一脈相承。通過認識"大自然的饋贈",培養兒童"治未病"意識,實爲應對當代青少年體質下降的治本之策。家長反饋中提及的"養生之道普及",恰是【遵生八箋】"預防勝於治療"理念的生活化實踐。

然需注意者有三:教學內容當以【中醫基礎理論】爲綱,避免碎片化知識灌輸;師資培養宜建立醫學院校與基礎教育聯動機制;評價體系需突破傳統考試模式,可採用【醫學入門】"望聞問切"式的實踐考核。昔年錢乙著【小兒藥證直訣】,特重兒童體質特點;今日小學中醫教育,亦當遵循"因齡施教"原則,將【靈樞】"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智慧,轉化爲適合童蒙認知的現代表達。

此教育實驗若能秉持"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醫宗必讀】)的原則,或可成爲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典範。期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讓岐黃之術的種子在新時代教育土壤中生根發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