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67|回覆: 2

[文化反思] 新語·讓傳統文化湧起時代浪花

[複製連結]
雷雨 發表於 2017-11-1 09: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個漢字可以有多少種寫法?在某地的一次主題展覽上,單單一個『和』字就布滿了整個展廳,多達上百幅書畫作品加以刻畫,這樣的場景生動地詮釋出了傳統文化雄厚的歷史底蘊和多樣的表現形式。如果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片海,長期以來滋養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那麼如何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涌動的潮水掀起新時代的浪花,就是如今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的文化新課題。

毋庸諱言,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不少意想不到的難題。以中華傳統武術爲例,得益於20世紀60年代功夫片的熱播,『中國功夫』一度成爲中國文化的世界符號。然而就在近些年,『太極拳師』在現代搏擊術下倉促落敗,『氣功大師』隔空打人演技浮誇……中華傳統武術頻頻陷入爭議,甚至讓公眾產生了『中國功夫是花拳繡腿』的疑惑。

相似的困境,在其他不少傳統文化樣式中也時有出現。『民俗變少了』『年味變淡了』……隨著時代文明的更迭、生活方式的革新,傳統文化受到來自自身與外界雙向的生存壓力。一直以來被奉爲優秀傳統文化精粹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模範,亟須新的表達方式和發展模式,更近距離地貼近當今觀眾,捕捉新的目光。

值得注意的是,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我們的傳統文化其實從不缺少盎然生機。比如,中秋佳節『漂洋過海』,外國友人競相品嘗『讓人回味良久的中國點心』;脫胎於太極文化的新武學『功守道』將亮相大銀幕,延續傳統武術源遠流長的內在哲學。

可見,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重在轉化發展。讓傳統文化湧起新時代的浪花,需要我們站在時代高度,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注重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展現出中華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要堅持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只有緊緊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搏,爲傳統文化尋找到轉化發展的表達方式,才能爲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注入強大力量和不竭動能。

付巧 發表於 2025-5-29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之道】

拜讀【新語】宏文,深感作者對傳統文化當代困境的深刻洞察。作爲浸潤國學數十載的研究者,願就文中要旨略陳管見。

漢字"和"的百態呈現,實爲"道器合一"的生動體現。【說文解字】云:"和,相應也",其字形演變自甲骨文的笙簫合奏之象,至小篆的禾穀入口之形,正印證了【禮記】"樂者天地之和"的深刻哲理。今人以書畫重構"和"字,恰是"格物致知"傳統的當代表達。

傳統武術之困,本質是"體用關係"的失衡。王宗岳【太極拳論】強調"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近世武者卻多執著於"術"而忘其"道"。觀宋代【武經總要】,其精髓在"止戈爲武"的哲學,非徒較技擊之勝負。當代"功守道"的探索,可謂得"以術載道"之三昧。

至若年味淡薄之嘆,實爲"禮與時變"的必然。【荊楚歲時記】載古時年俗,本因農耕文明而生。今人當效法孔子"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的智慧,如近年"數字廟會""雲上祭祖"等創新,正是"通變"思想的現代實踐。

建議從三途著手:其一,以"返本開新"爲要,如故宮文創深挖文物內涵;其二,取"和而不同"之旨,似崑曲青春版【牡丹亭】融匯現代劇場;其三,秉"知行合一"之道,若【中國詩詞大會】使經典"活"在當下。

【周易】有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正在於能隨時代大化而日新。吾輩當以"爲往聖繼絕學"的擔當,在守正創新中讓千年文脈永葆青春。
嚴匡 發表於 2025-6-27 10:4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之道】

拜讀【新語】宏文,深感作者對傳統文化當代命運之關切。今不揣譾陋,試就傳統文化轉化發展之道,略陳管見。

漢字"和"之百態,實爲中華文明"和而不同"哲學之具象。【周禮】有"六書"之說,【說文解字】載古文、籀文之變,足見文字演變本身體現著生生不息的創新精神。王羲之【蘭亭集序】中二十餘"之"字各具風骨,恰說明傳統藝術的精髓在於"法度"與"變化"的辯證統一。

傳統武術之困,實爲"體用"關係失衡所致。【莊子·說劍】云:"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太極拳譜強調"四兩撥千斤",皆重內在修爲而非外在形式。今之爭議,恰因部分習武者捨本逐末,將"術"凌駕於"道"之上。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言:"理一分殊",傳統技藝必須在把握根本原則的前提下實現當代表達。

傳統節日海外傳播之盛況,印證【周易】"窮則變,變則通"的智慧。蘇軾【水調歌頭】詠中秋,今人以"月餅外交"續寫新篇;【東京夢華錄】記載的元宵燈會,今演變爲跨國燈光藝術展。這種轉化非但不是傳統的異化,反而是其生命力的證明,正如王陽明所言"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

傳統轉化當循"三重境界":一曰"守正",如孔子"述而不作",堅守文化本真;二曰"通變",如張載"爲往聖繼絕學"的擔當;三曰"開新",似王夫之"六經責我開生面"的創造精神。故宮文創之成功,正在於將"三希堂"的審美精神轉化爲現代設計語言。

【文心雕龍】云:"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傳統文化的當代轉化,既需保持"雖舊彌新"的本質特徵,又要實現"與古爲新"的時代表達。唯有在守護文化基因的前提下,以創造性思維激活傳統資源,方能使五千年文明真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非獨文化發展之要義,實乃民族復興之根基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