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96|回覆: 2

[儒家學說] 君子之道『智』『仁』『勇』

[複製連結]
周可真 發表於 2017-10-19 11: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編者按

『君子』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概念,『君子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君子文化在推動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以及完善個人品格、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君子文化中的仁愛、正義、誠信、友善等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高度契合,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益滋養。為此,我們要充分挖掘君子文化中的積極因子,並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成為我們幹事創業、闊步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

君子文化不僅是儒教文化之精華,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

儒家學說中關於君子的人格理論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在孔子創立儒家學說時,君子被描述為介於聖人與小人之間的一種人格。【論語】對此有種種具體描述,諸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等等,不勝枚舉。而第十四篇【憲問】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對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按子貢的理解,這段話是孔子的自謙之辭,即在孔子自己看來,他在『智』『仁』『勇』三個方面都還做得不夠好:『智』方面的欠缺是尚未達到無惑,『仁』方面的欠缺是尚未達到無憂,『勇』方面的欠缺是尚未達到無懼。孔子的這些自我評判表明,他是從『智』『仁』『勇』三個方面來評價一個人是否達到了君子標準的。從現代心理學角度來解讀,『智』『仁』『勇』乃是孔子對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們分別對應於現代心理學所講的『知』(認知)『情』(情感)『意』(意志)。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點就在於:認知上達到『智』,情感上達到『仁』,意志上達到『勇』。換言之,孔子所謂君子,用現代心理學術語來說,就是心理素質全面發展的人。

自子貢提出『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孟子提出『聖人與我同類者』『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和『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觀點以後,儒家的君子概念和聖人概念不再有本質性區別,實際上都是指本於人性自覺採取一種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這種人性自覺包括兩個方面:對自己來說,是自我意識到自己應該做一個區別於禽獸的文明人;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來說,是認識到他人與自己是同類,因而同自己一樣也應該做一個區別於禽獸的文明人,並且自己應該和他人共同努力來創造人類的文明生活。在後一種意義上,人性自覺包含着對他人的愛,正是基於這種愛和由這種愛所產生的對他人的責任感,才會有應該和他人共同努力來創造人類文明生活的道德意識。對於儒家來說,將自己對他人的愛轉化為成人成己的道德實踐,這是君子的人生境界;而當這種道德實踐從日常生活領域轉入國家政治生活領域,成為治國者『化成天下』的『人文』實踐時,它就不只是君子的人生境界,也是聖人的治理境界了。也就是說,君子境界和聖人境界之間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屏障,它們在本質上是同一的,都是成人成己的道德實踐,只是其『成人』的外延有大小之別——在聖人境界中,『成人』的外延擴展至全天下,其『成人』是『成天下之人』,然其實質還是為了使包括自己在內的天下之人都脫離動物界而以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或者說使天下之人都擺脫野蠻狀態而進至文明境界。

要之,孔子之後,儒家學說所倡導的君子境界和聖人境界本質上是同一境界,其差異只是由於具體實踐條件不同所造成的現象性差異或形式上的區別——聖人境界是特定實踐條件下由君子的『為仁』轉化而來的『為聖』——『以禮義之文,化成天下』的『為仁』。這種形式的『為仁』所達到的『成人』——『天下歸仁』,既是『為仁』者體現其臻於『內聖』的人生境界,也是『為仁』者體現其臻於『外王』的治理境界。這也意味着君子和聖人都可以被理解為『智』『仁』『勇』兼備的文明人。

從現代認知心理學角度來看,在認知過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實關係,它表現為事實判斷;『仁』所涉及的是價值關係,它表現為價值判斷;『勇』所涉及的是行為關係,它表現為行為判斷。其中,行為判斷是認知過程的最高階段,是根據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來作出行為決定。行為判斷之得當與否,取決於事實判斷的正確與否和價值判斷的合理與否。故行為判斷是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集中反映與綜合體現。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與綜合體現着君子人格特徵。

根據孔子『見義不為,無勇也』的解說,『勇』的含義就是『見義而為』,其意義要素包括『義』和『為』,而『義』是『勇』的核心意義,『為』之為『勇』是由『義』決定的,當且僅當『義為』時,才是『勇』。

孟子有云:『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荀子則謂:『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也。』『無正義』的意思就是『人不行正路』。按荀子『禮』『法』並重的思想,他所謂『無正義』實際是指行為不合『禮義』『法度』。【韓詩外傳】卷五中的『正義』(『耳不聞學,行無正義』)以及【史記·遊俠列傳】中的『正義』(『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也都是指人在社會生活中應當遵行的規則。要之,『正義』的基本意義就是『人應遵守的行為規則』。具體而言,『正義』又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制定人應遵守的行為規則所依據的一定原理或原則(屬於價值範疇),一是依據一定原理所制定出來的某些相互關聯的具體行為規則(屬於制度範疇)。在儒家看來,前一種意義的『正義』就是孔子所謂『人而不仁,如禮何』的『仁』,後一種意義的『正義』就是『克己復禮為仁』的『禮』。進而言之,『仁』是正義原則,『禮』是正義標準。就其二者的關係而言,作為正義原則的『仁』是『禮』的價值依據,作為正義標準的『禮』是『仁』的制度表現。准此,在『智』『仁』『勇』的關係中,『見義而為』的『義』應是指作為『仁』的制度表現的『禮』之所宜。所謂『勇』,就是行其『禮』之所宜。按孔子『克己復禮為仁』的觀點,如此依『禮』行事乃是『仁』的行為表徵。

『見義而為』之由『見義』到『義為』,這個過程還包含被稱作『權』的活動。『權』字的本義為秤砣(【廣雅·釋器】:『錘謂之權。』),引申為稱量物品輕重的秤:『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漢書·律曆志上】)進而派生出稱量物品輕重之義:『權,然後知輕重。』(【孟子·梁惠王上】)知輕重者,心中有數也,是『權』含有把握分寸之意。由是衍生出在度的範圍內靈活應變之義。【孟子·盡心上】有云:『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其中『權』的含義與『執一』相反:『執一』是舉一而廢百,『權』是舉一反三、以一統眾。【日知錄·艮其限】云:『學者之患,莫甚乎執一而不化,及其施之於事,有扞格而不通,則忿懥生而五情瞀亂,與眾人之滑性而焚和者,相去蓋無幾也。』孟子反對『執中無權』,顧炎武反對『執一不化』,其指事不同而意實相通,都是強調了一種靈活變通的精神。【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這裏,『男女授受不親』之『禮』和『嫂溺,援之以手』之『權』都在『見義』之『義』(宜)的範圍之內。『見義而為』的『勇』既要守常而行『禮』,又要變通而達『權』,如此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是君子『仁』且『智』的表現,也是君子為人處事的特點。

綜上所述,所謂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備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點是『見義而為』,其體現於為人處事,就是既恪守原則又靈活應變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質特徵。

(作者:周可真,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儒、道、法的國家治理哲學研究』負責人、蘇州大學教授)

medest 發表於 2025-7-15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君子三達德的內在統合與當代價值】

孔子所倡"智、仁、勇"三達德,實為中華文明人格理想的精要所在。此三者非並列之德目,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結構,其內在邏輯與當代人格培養理論高度契合,值得深入闡發。

從認知維度觀之,"智者不惑"體現的是價值理性與實踐理性的統一。【論語】載"知者利仁",說明儒家的"智"非單純的知識積累,而是以道德判斷為核心的能力體系。孔子強調"四十而不惑",正是對這種經過實踐淬鍊的辯證思維的期許。這種認知模式與當代批判性思維教育理念相通,都強調在複雜情境中作出合乎道義的判斷。

在情感維度,"仁者不憂"展現出獨特的道德情感機制。儒家之仁包含"忠恕"二義: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這種情感不是抽象的愛,而是通過"能近取譬"的情感投射建立的道德共同體意識。當代積極心理學研究的"親社會行為"與"共情能力",恰可與此相互印證。孔子言"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正說明這種情感能力具有可塑性。

意志維度的"勇者不懼"尤具現代啟示。儒家區分"小勇"與"大勇":"暴虎馮河"為小勇,"自反而縮"為大勇。這種經道德理性過濾的勇氣,與當代心理學強調的"心理韌性"(resilience)概念異曲同工。孟子所謂"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浩然之氣,實為道德信念轉化而成的意志力量。

三達德的現代轉化,關鍵在於把握其動態平衡關係。智而不仁則流於狡黠,仁而不勇易淪為鄉愿,勇而不智難免魯莽。王陽明"知行合一"說揭示的正是這種德性的整體性。在當代教育中,我們應當:第一,構建智育中的價值維度,避免知識教育的碎片化;第二,培育情感教育中的道德主體性,克服情感主義的相對化;第三,鍛造意志品質中的理性內核,防止非理性的盲動。

君子人格的現代意義,不僅在於個體德性的完善,更在於為數碼化時代的生存提供人文坐標。當技術理性日益擠壓價值空間時,三達德所代表的人格整全性,恰是抵禦人性異化的精神資源。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當代實踐中,這種既重理性認知、又富人文情懷,兼具道義勇氣的品格範式,必將煥發新的生命力。

(全文798字)
個十百千 發表於 2025-7-20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君子三達德"智仁勇"的內在統合與當代價值】

孔子所倡"智、仁、勇"三達德,實為中華文明人格理想的精要所在。【中庸】云:"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此三德非並列之關係,而具深層的內在邏輯。以現代學術視角觀之,實為認知理性、道德情感與實踐意志的完美統一。

一、三德的內在機理
"智"非僅指知識儲備,而是【大學】所謂"格物致知"的認知能力,包含對天道人倫的深刻體察。王陽明言"知是行的主意",正說明智德為道德實踐提供理性基礎。"仁"作為情感核心,在【論語】中既表現為"愛人"的情感取向,更體現為"克己復禮"的道德自律。朱熹釋仁為"心之德,愛之理",揭示其連接理性與情感的雙重特性。"勇"在儒家體系中專指"見義而為"的道德勇氣,非匹夫之勇,【禮記·聘義】明言"有義之謂勇",強調其受義理節制的特質。

二、三德的動態統合
三德構成閉環式的道德實踐系統:智以明理,仁以潤心,勇以踐行。孔子言"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揭示智仁互濟的關係;孟子謂"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展現仁勇相成的境界。程頤特別指出:"知之明,信之篤,行之果",完整呈現三德在實踐中的遞進關係。這種動態平衡使君子既能"窮理盡性",又可"經世致用"。

三、當代轉化路徑
在現代化語境下,三達德可創造性轉化為:智德對應批判性思維與終身學習能力;仁德發展為社會責任與共同體意識;勇德轉化為創新精神與逆境商數。王船山"性日生日成"說,恰可為當代人格修養提供哲學依據。企業家的風險擔當、科研者的求真精神、公職人員的為民情懷,皆可視為三達德的現代演繹。

結語
三達德體系超越時空的價值,在於其把握住人性發展的基本維度。在物質豐裕的當代社會,重提君子之道,非為復古,實為構建"健全人格"提供本土文化資源。如錢穆所言:"中國教育主要在教人如何做人",而智仁勇三德,正是做人之道的核心要義。當代君子人格的培育,當以此三德為綱,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實現創造性轉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