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4|回覆: 0

[儒家學說] 孔子不伐善

[複製連結]
胡發貴 發表於 2017-10-26 09: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史載孔子是位『溫良』的教書先生,『溫良恭儉讓』是弟子對夫子的深切印象。所謂『溫良』,『敦柔潤澤謂之溫,行不犯物謂之良』,它既是外在的德行,彬彬有禮,又是內在的德性,圓融和熙,而低調謙抑,或是其精神底蘊。

從【論語】一書來看,孔子對於人的操行舉止,進退取捨,有着鮮明的惡驕而喜謙的態度。

首先,孔子甚為反感驕橫狂妄。『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眾所周知,周公為一代名相,不僅輔佐周成王度過『兄弟鬩牆』的危機,而且建章立制,極大豐富和發展了周代禮樂文明,因此孔子很崇敬他,甚至有段時間做夢沒有夢到周公都深感失落,『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但是,在孔子看來,如果為人『驕且吝』,即使有像周公那樣的『才美』,也是不值一提的。由此可見,孔子是多麼排斥自大狂妄。

孔子『惡利口』,也甚為鮮明地顯示了他的態度。『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文中『利口』,朱熹注為『捷給』(【四書章句集注】卷九),實即工言辭、善表暴,孔子直言『惡』之,鄙薄之意甚明。【論語】中多處記述孔子對張揚自誇、伶牙俐齒的厭惡。衛大夫祝鮀『有口才』,孔子卻視之為『佞人』,『子曰:辭達而已矣』。朱熹注說:『辭,取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為工。』朱子此釋可謂達詁。本着『辭達而已』的立場,孔子討厭信口開河的大言不慚,『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對於花言巧語,夫子更是十分鄙棄,他直斥之為『不仁』:『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按朱熹的註解,即『好言』,不過此非好壞之好,而是『致飾於外,務以悅人』(【四書章句集注】卷一)的討好之意,亦即巧舌如簧的誇誇其談。值得注意的是,【論語】中屢次記載了『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至於類似的表達,就更多了:如『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這種反覆的譏刺,足見孔子對『巧言』虛驕、『利口』自誇的憎厭。

其次是推崇『無伐善,無施勞』。孔子『孟之反不伐』之斷語,直接生動顯示了他嘉賞謙遜的立場。『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孟之反為魯大夫孟之側,『伐』,『誇功曰伐』;殿,『軍後曰殿』,常為智勇雙全者所任。孟之反之所以殿後,正說明他有勇氣和能力,但他卻以馬行遲緩為由,不僅不自誇勇敢有謀,還有意自抑,所以孔子大為讚許。另有一次孔門師徒歡會,孔子讓弟子各言其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文中『無伐善』,即不自誇己之所長、所能,『無施勞』,即不自炫自己之功、之績。書中雖未明記孔子的點評,但從夫子對顏淵的喜愛稱讚來看,顏子『願無伐善,無施勞』,也體現了孔子思想的浸潤,換句話說,也流露了孔子對弟子『有若無』謙遜德性的嘉許。

實際上對於弟子們的謙虛言行,孔子都予以首肯。有一次,『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舊注『吾斯之未能信』為『不欲仕進』,『不汲汲於榮祿』,故孔子聞之喜悅。其實孔子是主張『學而優則仕』的,而且他也不反對『取之有道』的財富,舊注過於道德化的解讀,不僅誤解原意,而且還遮蔽了其間孔子對謙遜品格的稱許。引文中所謂的『吾斯之未能信』,應是指漆雕開對老師的提攜、推舉,感覺自己還未學好本領,對出仕還不怎麼自信。這裏弟子透露的其實是一種真誠、一種不自足、不自滿的謙遜心態,對于欣賞『不自伐』的孔子來說,聞之當然很高興。

最後,孔子稱揚禮讓和不爭。史稱周太王長子泰伯為讓王位,與其弟南奔荊蠻,傳播中原文明到江南。孔子對於泰伯之讓,極其嘆賞,讚譽其為天底下無以復加的美德:『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文中『至德』一說,實生動體現了孔子對『讓』的價值肯定和人格表揚。在孔子看來,讓不僅是一種美德,甚至還是治國理政的要津。『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意思是說以禮讓治國,則不難實現政通人和,相反,如忽視禮讓,那麼禮儀就很難施行了,言下之意,即根本不可能治理好國家。這一觀點孔子曾多次表達過。如【論語】記載,一次眾多弟子聚談,孔子問他們的政治理想,『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事後弟子曾點問孔子,為何聽了子路的話覺得好笑?『子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可見在孔子看來,不以禮讓治國,是根本行不通的。

與稱讓相應,孔子也極為認可不爭。『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其內涵大概有兩層:一是克己守禮,不急不躁,先人後己;二是擯棄好勇鬥狠,貪婪嗜利,損人利己。故而所謂『矜而不爭』,即主張放下身段,禮讓他人。如果實在免不了爭,孔子也認為應行君子之爭:『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文中所言的『揖讓而升,下而飲』的古時射禮,自有其一套禮儀之規,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其間的謙和精神,像『揖讓而升』,實顯現了一種『謙卑自牧,無所競爭』的君子之風,故孔子稱引之為『君子之爭』。在價值取向上,不伐善、不爭與讓是一致的,都有屈己伸人的取向,意味着主動放棄、甚至讓渡自己的權利,這在精神本質上是一種謙下的低調哲學,誠如老子所形容:『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這一哲學與驕橫、暴戾顯然是截然對立的,顯現出一種敦厚與溫和。

孔子的『溫良』實是其『不伐善』謙遜品格的外溢和流露,正所謂誠中形外,顯現出一位動盪時代智者『求達不求聞』的隱忍、堅毅精神。

(作者:胡發貴,系江蘇省社科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尚和先生 發表於 2025-7-29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孔子"不伐善"之德與儒家謙遜之道】
孔子之"溫良恭儉讓",非僅儀容之修飾,實為德性之自然流露。【禮記·儒行】云:"溫良者,仁之本也",此"不伐善"之德,實乃儒家修養工夫之精髓。今就【論語】所載,析其要義如下:

一、伐善之弊與孔子之戒
孔子斥"驕且吝"之論,深具道德心理學意涵。周公制禮作樂,其才美本足為世范,然夫子特舉"使驕且吝"為誡,蓋因"驕者不遜,吝者不仁"(朱子語)。【周易·繫辭】言"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正與孔子"惡利口"之教相發明。所謂"利口覆邦",非僅指言辭之巧,實暗諷春秋時期"言偽而辯"(【尚書·周官】)之政風。子貢問君子,孔子答以"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可見儒家始終以"行勝於言"為實踐準則。

二、謙德之體用關係
孟之反"馬不進"之辭,堪稱儒家謙德之典範。【道德經】云"不自伐故有功",與此暗合。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贊其"不伐",非謂否定其功,乃嘉其"發而皆中節"(【中庸】)之德。此種"退讓修辭",實為"仁"與"禮"之統一:仁者愛人故不矜,知禮者守分故不爭。程頤解此章謂:"能讓者必實有可讓,非無實而偽為讓也",深得夫子微意。

三、不伐善的現代詮釋
在當代語境中,"不伐善"可解構為三重維度:
1. 認知維度:自知"善"乃天命之性(【中庸】"天命之謂性"),故不執為己功
2. 倫理維度:明曉"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故言辭必慎
3. 實踐維度:踐行"己欲立而立人"(【雍也】),故成人之美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云:"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不說人之過,成人之美",正可作"不伐善"之註腳。今日社會亟需此種"讓德",非為壓抑個性,實乃成就"各正性命"(【周易·乾彖】)之大道。

要之,孔子"不伐善"之教,既是對春秋"矜功伐能"風氣的撥正,亦為後世立下"內斂而外通"的修養法門。學者當於此"顯微無間"處(程顥語)細加體認,方不負聖門心法。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8-1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孔子"不伐善"之德與謙抑精神】

孔子之"溫良"德行,實為中華禮樂文明之精神內核。【禮記·儒行】云:"溫良者,仁之本也",此德性在【論語】中呈現為"不伐善"的處世哲學,其內涵可從三個層面闡發:

一、以"惡驕崇謙"為道德判准
孔子對"驕吝"之批判,實為周代禮樂精神的延續。【尚書·周官】早有"位不期驕,祿不期侈"之訓,孔子更將周公之才與驕吝之德對舉,形成強烈道德反差。值得注意的是,"驕且吝"在先秦語境中特指"矜功自專"(鄭玄注),這與【周易·繫辭】"勞而不伐"形成鮮明對比。孔子"不復夢見周公"之嘆,非僅思慕其人,更是對"謙以制禮"(【禮記·樂記】)的周代政治倫理的追懷。

二、以"辭達而已"為言語準則
孔子"惡利口"之說,需置於春秋"慎言"傳統中理解。【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慎言其餘,則寡尤",此與孔子"訥於言而敏於行"(【裏仁】)一脈相承。朱熹釋"捷給"為"急遽而無留善"(【朱子語類】卷三十四),揭示其本質在失卻"慎思明辨"的德性根基。對祝鮀之評尤具深意:春秋時"佞"本指才辯(【說文】"巧諂高材"),孔子卻將其與"仁"對立,此即【易傳】"修辭立其誠"的實踐體現。

三、以"不伐之德"為行為範式
孟之反"馬不進"之言,實為"謙卦"六爻"鳴謙"之象。【周易·謙卦】彖傳云:"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此正合孔子"泰而不驕"(【子路】)之教。考諸【左傳·哀公十一年】,孟之反殿軍事在魯哀公時,其"偽辭"非為虛偽,乃"君子不欲多上人"(杜預注)的禮義表現。這種"自貶以全禮"的行為模式,恰是【儀禮·士相見禮】"君子欠伸"以節威儀的生動實踐。

孔子"不伐善"思想,本質上是對"中庸"之道的踐行。【中庸】言"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這種"卑而不可逾"的德行,既區別於道家"光而不耀"的處世哲學,亦有別於法家"矜功自伐"的功利取向。在當代社會,重審此德,對於矯正浮躁誇誕之風,重建"恭儉莊敬"(【禮記·經解】)的文明基底,尤具啟示意義。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