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37|回覆: 1

[中醫理論] 李佃貴·創新提出濁毒病機理論

[複製連結]
徐偉超 發表於 2017-9-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在中醫基礎理論體系不斷完善和醫療實踐深入探索的新形勢下,『濁毒』作爲病理機制概念的中醫學術用語被提出,並得到眾多專家和學者的認同,可謂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濁毒理論是第三屆國醫大師李佃貴教授在醫療實踐中,以中醫病因學的理論爲基礎而提出的濁毒發病機理,近年來,我們圍繞濁毒診療思維開展了深入工作,使之不斷臻於完善。現將濁毒診療思維相關內容陳述如下,與大家交流。

濁毒的概念

濁毒的概念源於中醫學的濁邪和毒邪理論。中醫學認爲,濁與清是相對的概念,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可見,【黃帝內經】對濁的認識有二:一是指體內消化代謝產物,如汗、液、二便排泄的污濁之物;二是指生理功能氣化的相對產物而言,是水谷精微濃濁部分。而『濁邪』一詞,首見於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篇】,他在討論五邪中人的一般規律時提出『清邪居上,濁邪居下』。仲景所說的濁邪,與濕邪相同。現代【中醫基礎理論】,也未論及『濁邪』一詞,只是在討論濕邪的性質時指出:『濕性重濁』時才提到『濁』字,『濁,就是穢濁不清,指濕邪爲患,易出現分泌物和排泄物穢濁不清現象。『濁邪,重濁之邪氣也。』意指穢濁,渾濁之物。濁邪產生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因外感濕邪,由表入里,阻於中焦,濕邪困脾,濁邪內生。二是由脾虛或肝氣犯脾,脾失健運,濕邪內生,日久成濁。

那麼,濁邪和濕邪有何區別?我們認爲,濁邪與濕邪均爲體內津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二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所謂聯繫,是指源同質異,因濕與濁同類,積濕成濁,均屬於陰,故有『濕爲濁之漸,濁爲濕之極』之說。正因爲如此,造成了濕與濁在病機和臨床表現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別。其區別在於,一是濁輕爲濕,濕重爲濁。二是濕邪有外感和內生,濁邪只有內生而無外感。三是濕邪致病較濁邪致病輕淺,易於治療;濁邪較濕邪重深,易轉化難除。

毒邪在中醫學中的含義較多,概言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藥物的毒性、偏性。二是指感染性外科膿瘍病症,如丹毒、腸癰等。三是指病因,包括能夠對機體產生毒害或毒性作用的各種致病物質,『物之能害人者,如毒藥、毒物之類是』。目前亦認爲,大凡內外致病因素,當其致病性強,對機體危害嚴重者,便可稱之爲毒邪。

產生毒邪的原因有兩種途徑:或外感火熱,邪氣太盛,入血分而化毒。如王冰注【素問·五常政大論】記載:『夫毒者,皆五行標盛暴烈之氣所爲也。』就是指邪氣太盛,即可化生爲毒邪的觀點。或由於脾虛濕盛,濕郁化熱,熱蘊成毒。尤在涇注【金匱要略心典·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篇】云:『毒者,邪氣蘊蓄不解之謂。』意指邪氣長期在體內蘊積,久而不去,也是產生毒邪的成因。但總的來說,古代醫家對於濁和毒的認識均爲單獨記載,未將『濁毒』作爲一個整體來論述,而『濁毒』一詞的正式提出,是李佃貴教授在繼承中醫學文獻中有關『濁』、『毒』零散記述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飲食結構、生活方式和疾病譜等變化,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濁毒理論,繼而首創『濁毒學說』,使之成爲一門獨立的學說。李佃貴教授認爲,濁性污穢、渾濁稠厚;毒性陳腐、質變有害。二者性質類同,極易相生互助,相夾爲虐,合爲一體,『濁毒』並稱。濁毒,既是一種對人體臟腑經絡氣血陰陽均能造成嚴重損害的致病因素,又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不能排除體外的病理產物。並以此闡明了濁毒的內涵、產生的原因、病理變化、致病特點,以及從濁毒辨證疾病的臨床法則、治法等,而且這些理論得到了中醫界同仁的共識。因此,濁毒學說是源於中醫基礎理論,而又成爲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的一門獨立學說。

濁毒產生的原因

任何病理產物的產生,都是受某種原因影響和作用的結果,而濁毒就是因水濕代謝失常凝集而成的病理產物。其產生,多由六淫、飲食、勞欲、情志所傷,使肺、脾、腎三髒氣化功能障礙,三焦水道失於通利,加之臟腑間的功能失調、陰陽偏盛偏衰等因素,影響臟腑功能,以致水濕失於正常輸布和排泄,故聚而成水濕或凝而成濁,蘊結日久,化熱轉爲濁毒之邪。常見的原因有:

肺失治節,津液凝聚化熱爲濁毒。肺爲水之上源,主氣司治節。治節有權,則宣散津液,充膚潤身澤毛;清肅下降,則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谷精微敷布全身,濡養機體。一旦六淫外侵,內涉於肺,津液失於宣降,則津液凝聚爲痰飲,久郁化熱,而成爲濁毒。

脾失健運,水濕凝聚化熱爲濁毒。脾居中焦,與胃相連。脾主運化,以升爲順,胃主受納,以降爲和。二者升降有序,共同完成受納、腐熟、運化、輸布精微的作用。若外濕入侵或暴飲茶、酒,內濕蘊脾,或飲食不節,膏粱厚味,或飲食不潔,損傷脾胃,或情志刺激,肝氣鬱結,傷及脾氣,均可造成升降失常,水谷精微不能上輸於肺,反爲水濕凝集,蘊結日久化熱,而成爲濁毒。

腎氣不足,水濕內停化熱爲濁毒。腎主水,職司全身水液氣化。腎氣充足,開合有度,升騰津液以養五臟,降泄濁液從膀胱排除則爲尿液。如久病及腎,或縱慾傷腎,以致腎氣不足,水液不得蒸化,則濕濁內停,久郁化熱,則生爲濁毒。

濁毒的病理屬性

濁毒處於不同的病程有不同的表現,爲了掌握其病理屬性,給辨證用藥提供方便,我們以中醫學的陰陽、寒熱、虛實理論爲基礎,以致病特點爲依據,通過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病理特徵。

陰陽交錯。按陰陽觀點分析,陽毒者,多顯露於外,感而即發,以邪氣亢盛爲特點;陰毒者多深伏於體內,蓄久方顯,以邪氣蘊蓄不解爲特點。根據濁毒的臨床致病特點,濁毒致病病情重,邪氣亢盛,符合陽毒的特徵。但引起疾病前又多深伏體內,蘊蓄不解,難以察覺,又符合陰毒的特徵,故濁毒的陰陽屬性交錯難辨。

熱邪偏盛。濁毒本無寒熱之分,與寒熱之邪皆可兼夾。據臨床研究而言,常見濁毒兼夾熱邪,即使初期兼寒邪也多從熱化。因此,病理屬性爲熱邪偏盛。

正虛邪實。濁毒爲一種病理產物,由正虛臟腑功能衰退,氣血運行無力,機體產生的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蘊積機體誘發濁毒內生。而濁毒內侵則機體氣血陰陽耗損,導致正氣虧虛,即因實致虛。所以,濁毒屬邪實,濁毒致病屬正虛邪實之證,在臨床呈現爲纏綿難愈,變化多端。

濁毒的致病特點

濁毒的危害甚廣,侵犯部分較多,可致變證百出。但按每種病邪均有自身的致病特徵和規律來認識,濁毒致病歸納起來則有以下共同的特點:

易阻滯氣機,損傷臟腑氣血。濁毒性熱、質濁。熱能傷氣耗血,因病呈損;濁性粘膩,阻滯留戀,阻礙臟腑氣機,損傷臟腑。

致病範圍廣,涉及部位多。濁毒之邪可隨氣機升降流行無處不到,內而臟腑經絡,外至四肢肌腠,游溢全身,隱而難查,一旦顯露則諸症轍出,形成多種病證。

濁毒致病纏綿難愈,病情重,治療難,療程長。由於濁毒性質黏膩,流而不暢,蘊蒸不化,相互爲用,膠著不解,日久必凝結氣血,燔灼津液,以致臟腑敗傷。因此,病情難愈,病期冗長,治療困難。

濁毒爲病常與痰瘀相夾。濁毒以氣血爲載體,無所不及。一旦留結,阻礙氣機運行,阻塞脈絡,血液不能正常運行則凝滯爲血瘀;若流及津液聚集之所,影響津液不能正常輸布則釀液成痰,而且濁、痰、瘀皆爲陰邪,是同氣相求之類。所以,濁毒致病多兼有夾痰夾瘀的特點。

濁毒的治療規律

基於濁毒病機理論,結合臨床實踐,化濁解毒法當貫穿於濁毒證治療的始終。通過化濁解毒,可使濁化毒解,從而氣行血暢,痰消火瀉,積除郁解,以恢復脾升胃降的生理特點,故爲治療濁毒證的基本法則。但濁毒證的症狀繁多,治療不能拘泥於一法一方,應隨證靈活選用,或給邪以出路,使濁毒從大便而出、從小便而去、從汗液而解;或從截斷濁毒生成,阻斷濕、濁、痰、瘀、熱、毒膠結成濁毒之勢。具體治法概括爲以下幾種:

通腑泄濁解毒,引邪從大便排出。六腑以通爲用,以降爲和。濁毒內蘊,日久雍結腸胃,可致腑氣不通,濁毒滯留。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留者攻之』的治療原則,應以通腑泄濁解毒法爲治,通暢腑氣,瀉下通便,使濁毒之邪隨瀉下而排出。臨床運用以胃脘脹滿,噁心嘔吐,口氣穢濁,大便秘結爲使用依據。代表藥物有厚朴、枳實、蘆薈、大黃等。

滲濕利濁解毒,引邪從小便排出。『濕濁同源,濕久凝濁。』濕濁下注腎或膀胱,致氣化失司,濕濁內蘊,化生濁毒,應以滲濕利濁解毒法爲治,通過利尿,使體內濁毒之邪從小便排出。前人所謂:『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正是對此而言。臨床運用本法應以肢體水腫,小便不利,或尿少,身體困重,舌苔白爲使用依據。代表藥物有茯苓、豬苓、澤瀉、冬瓜皮、車前子、薏苡仁等。

發表透濁解毒,引邪從汗液排出。濁毒蘊結肌表,此時因病邪輕淺,應遵『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治療原則,通過汗出可以疏通腠理,宣肺通衛,使體內濁毒由肌表而出,從而達到排泄濁毒的效果。如果失時不治,或治不得法,勢必轉而深入,變生他證。臨床應用以胃脘疼痛、遇寒加劇,頭痛、身痛、無汗或有汗不暢爲使用依據。代表藥物有香附、紫蘇、桂枝、荊芥、防風等。

健脾除濕解毒。濕爲濁毒生長之源,脾虛運化失職,濕邪內生,濕凝成濁,久郁化熱,熱極成毒,則形成濁毒內蘊證。因脾主運化,脾健則濕濁不生,氣機調暢,脾胃復健,諸症自除,故健脾除濕爲化濁解毒的治本之法。臨床運用應以胃脘痞悶或脹滿,食少納呆,氣短乏力,面色萎黃,大便溏泄爲使用依據。代表藥物有茯苓、白朮、白扁豆、山藥、薏苡仁等。

芳香辟濁解毒。『脾喜燥惡濕』,無論內因或外因,脾功能受及影響,則濕濁內阻,脾爲濕困,氣機不暢,日久化生濁毒。若單純健脾則除濕作用緩慢,需用芳香化濁爲治。因土喜暖、喜芳香,本類藥物辛香溫燥,正合脾的生理特性,用芳香能促進脾胃運化,消除濕濁;辛溫燥烈能燥化寒濕,此即前人謂之『醒脾化濕,化濁辟穢』的功效。臨床運用以脘腹痞滿,嘔吐泛酸,大便溏薄,口淡無味,口甘多涎,舌苔膩爲使用依據。代表藥物有藿香、佩蘭、厚朴、砂仁、草豆蔻、紫豆蔻、陳皮等。

祛痰消濁解毒。濁毒爲患,每多夾痰,痰郁不解,蘊積成熱,熱極生毒,則形成濁毒內蘊之勢。由於痰性流連黏結,積著膠固,痞塞不通,只有用蕩滌才能祛除,故用祛痰消濁解毒之法。臨床運用以胃脘堵悶,痰多,肢體困重,納呆,口中粘膩無味,大便溏薄或不爽爲使用依據。代表藥物爲半夏、陳皮、瓜蔞、茯苓、膽南星等。

清熱化濁解毒。因濕凝成濁,痰濁內阻,易阻礙氣機,氣鬱化火,熱極而生毒,故用清熱化濁解毒法。臨床運用以心煩焦躁,頭身困重,口渴口黏,噁心欲嘔,食欲不振,舌質紅,苔黃濁厚膩爲使用依據。代表藥物有茵陳、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龍膽草等。

攻毒散濁解毒。濁毒已成,久居體內,毒陷邪深,膠著難解,阻礙氣機,釀生痰瘀,入絡易積成形,非攻不克,故用有毒力猛之品,以毒攻毒,活血通絡散濁爲治。臨床運用以體內腫塊形成,固定不移,痛有定處,舌質暗或有瘀點爲使用依據。代表藥物有全蠍、蜈蚣、壁虎、水蛭、土鱉蟲、斑蝥等。

綜上所述,濁毒爲人體病理產物之一,又是一種致病因素,與肺脾腎關係甚爲密切。濁毒病機理論的提出,是對中醫病因、病機理論的重大創新,是中醫學對濁毒證病機的新認識,也是指導中醫治療濁毒相關疾病的新思路、新方法,對豐富發展現代醫療疾病譜,提高各種疾病的臨床療效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但濁毒病機從概念、理論提煉上升到學說體系尚有許多不夠系統、完善之處。爲了加強濁毒理論的繼承和創新研究,逐步形成完整的獨特的濁毒理論體系,促進中醫藥學術發展,今後應努力加大對濁毒相關理論、臨床和實驗研究的力度,進一步闡明病機的科學內涵,爲其臨床治療濁毒相關病證提供理論依據。(徐偉超 河北省中醫院)

熊季 發表於 2025-7-16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濁毒理論在中醫學中的創新價值與實踐意義

李佃貴教授提出的濁毒病機理論,是當代中醫基礎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這一理論不僅深化了對傳統病因病機的認識,更在臨床診療中展現出獨特的指導價值。本文將從理論淵源、概念辨析及臨床意義三方面進行探討。

一、濁毒理論的理論淵源
濁毒理論植根於【黃帝內經】的陰陽升降理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以"清陽""濁陰"闡明生理代謝的常態,而濁毒理論則在此基礎上,將病理性的"濁邪"概念加以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雖提出"濁邪"概念,但僅作爲濕邪的同義語。李佃貴教授的創新在於:首次系統地將"濁"與"毒"相結合,形成獨立的病理機制理論。這種結合併非簡單疊加,而是基於"濕濁蘊毒、濁毒互結"的病機轉化規律,體現了中醫"量變到質變"的病理觀。

二、濁毒概念的核心辨析
濁毒理論對傳統概念進行了三重突破:
1. 病機層次上,提出"濕-濁-毒"的漸進轉化規律。濁邪既不同於濕邪的彌散狀態,也超越了一般病理產物的範疇,其黏滯、膠結的特性更符合現代代謝性疾病、慢性炎症的病理特點。
2. 病因學上,明確了濁毒的內生性特徵。不同於濕邪的"內外相引",濁毒強調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的病理產物蓄積,這與現代醫學"內環境紊亂"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3. 臨床表現上,揭示了濁毒致病的特異性。濁毒證候往往表現爲舌苔垢膩、分泌物穢濁、病程遷延等特徵,李教授更總結出"濁毒傷絡""濁毒壅滯"等具體病機類型。

三、濁毒理論的臨床價值
濁毒理論在三個方面豐富了中醫診療體系:
1. 拓展辨證維度:爲代謝症候群、慢性胃炎等現代難治病提供了新的辨證思路。臨床觀察顯示,運用化濁解毒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可顯著改善腸上皮化生等癌前病變。
2. 創新治法方藥:發展出"芳香化濁""解毒通絡"等治法,創製的化濁解毒方劑在調節腸道菌群、改善微循環等方面顯示出多靶點作用。
3. 促進理論現代化:濁毒的生物學基礎研究初步揭示,其與氧化應激、炎症因子網絡等存在相關性,爲中醫理論的科學闡釋提供了新路徑。

結語
濁毒理論的創新性在於:既恪守"辨證求因"的中醫思維,又回應了現代疾病的診療需求。這一理論啟示我們,中醫學術的發展,既要深挖經典精髓,更需在臨床實踐中實現理論突破。李佃貴教授的探索,爲當代中醫理論創新樹立了典範。

(全文798字)
鄧帛 發表於 2025-7-31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李佃貴教授「濁毒理論」之學術價值與理論創新芻議

國醫大師李佃貴教授所創「濁毒病機理論」,實爲當代中醫病因病機學說的重大突破。此理論既深植於【內經】【金匱】之經典根基,又融匯現代臨床實踐之真知,可謂「守正創新」之典範。今就濁毒理論之學術脈絡與臨床價值,略陳管見。

一、理論淵源考辨
濁毒概念實肇端於【素問】「清濁升降」之生理觀,經仲景「濁邪居下」之病理說,至金元諸家論「穢濁」致病,已具雛形。然歷代醫家多將濁邪混同濕邪,如葉天士【溫熱論】言「濕與溫合,蒸郁而蒙蔽於上」,實已暗含濁化之機而未明言。李教授獨具慧眼,將「濁」與「毒」有機結合,提出「濁毒」作爲獨立病理概念,此乃發前人所未發。

二、理論創新要義
濁毒理論之創造性體現在三方面:
1. 病機層次上,明確「濕-濁-毒」的傳變規律,提出「初病在經多濕,久病入絡多濁,頑疾痼疾多毒」的病理演變模型。
2. 診斷標準上,建立「舌苔垢膩、脈象濁滯、分泌物穢濁」三大主症,輔以「病程纏綿、諸治罔效」的參考指標。
3. 治療學上,創立「化濁解毒四法」:芳香化濁法、苦寒泄毒法、活血透毒法、扶正托毒法,形成完整診療體系。

三、與濕邪之辨異
濁毒與濕邪之辨,當從三焦著眼:濕邪多在氣分,濁毒必入血絡;濕邪可汗而解之,濁毒非攻不除;濕邪困脾多見納呆便溏,濁毒內蘊必現舌紫苔腐。李教授特別指出,現代代謝性疾病(如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多符合「濁毒膠結」病機,此乃古醫籍未載之新見。

四、臨床指導價值
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治療中,濁毒理論展現出獨特優勢。李教授創製的「化濁解毒方」,以藿香、佩蘭芳化上焦之濁,蒼朮、黃柏分消中焦之毒,土茯苓、萆薢滲利下焦之穢,佐以三七、丹參活血通絡,確能逆轉腸上皮化生,此療效已獲多項臨床研究證實。

五、理論發展展望
濁毒理論尚需在微觀層面深化研究,建議:
1. 運用代謝組學技術解析「濁毒」的物質基礎
2. 建立動物模型的濁毒證候評價體系
3. 開展化濁解毒方藥的分子機制研究

結語:
李佃貴教授濁毒理論不僅豐富了中醫病因病機學說,更爲現代難治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其價值在於既遵循「審證求因」的傳統思維,又創新性地提出「濁毒膠結」的病理關鍵,堪稱當代中醫理論創新的典範。期待此理論能在系統研究中不斷完善,爲中醫學術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