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70|回覆: 2

[傅山大紅門] 一枝黃花

[複製連結]
傅大哥 發表於 2017-10-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大紅門【中醫藥學】319

我一直不贊成大部分同仁所說的,中醫是全科大夫的說法。一名中醫的學習到成熟需要一個艱難而有漫長的過程,這個需要一個人必備的聰明才智和敢於挑戰貧困,寂寞,孤獨的膽氣,當官發財,做買賣發財都非常現實,一個真正的中醫想發財是會出人命的事情,也是違背中醫道德底線的邪路。所以,做人難,做一個合格的中醫最難。中醫是自然之道,西醫是機械之道。但在現在這個所謂科技的社會,一切要講究標準,要有根據,講究定量,要量化,要用數據說話,而這確實是中醫之弱,西醫之強。中醫最大的劣勢,就是沒有辦法量化具體的治療過程,『 望聞問切 診』,完全是人治!完全是靠人的素質來保證治療的效果,西醫靠機器,一堆一堆的儀器試劑,幾乎和醫生無關,所以西醫可以批量生產,大規模推廣,迅速見效!而中醫呢,奇經八脈,濕熱寒暑,脈象,都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一些東西,經方, 針灸 ,拔 火罐 ,刮痧,都是有實效,很有效,但沒有『數據性技術文件』支持的『醫術』,還有我們的中藥,煮出來都是一鍋黑水,它有效,切實有效,這黑乎乎的湯水中治好我們病的到底是那些成分?西醫的藥,化學成分精確到極致,到那裡都是一樣,貌似很『科學』很『技術』,從賣相上,就不好看。 中醫藥要發揚光大,需要『和國際接軌』,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要把 中醫治療 理論量化,現實化,診斷過程標準化,配藥標準化,都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的,和機械化的西醫抗衡,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一種超脫的境界,崇高的精神來完成這項偉大的事業。

今天和大家學習,認識一味常見的中草藥~~一枝黃花,別稱;野黃菊、黃花一枝香、千根癀、一枝香。

入藥部位

菊科植物一枝黃花的乾燥全草。

性味

辛、苦,涼。

歸經

歸肺、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主治

喉痹,乳蛾,咽喉腫痛,瘡癤腫毒,風熱感冒。

用法用量

9-15克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大便溏薄者慎用。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噴淋清水,切段,乾燥。

驗方;治黃疸:一枝黃花45克,水丁香 15克。水煎,1次服。(【閩東本草】)


黎劭 發表於 2025-5-28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道術體系與現代量化困境——兼釋一枝黃花葯用價值】

拜讀"一枝黃花 大紅門"道友高論,深感閣下對中醫現狀之憂慮實具真知灼見。今不揣淺陋,試從國學與醫道角度略陳管見。

中醫確非全科之術,乃"通天之紀,窮地之理"的性命之學。【黃帝內經】明言"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其道術體系以"天人相應"爲綱,以"陰陽五行"爲目,此等境界非十年面壁不能窺其堂奧。昔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李時珍"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家",方成醫林圭臬。今人慾以標準化流水線培養中醫,猶緣木求魚也。

然中醫量化困境實爲現代性迷思。【周易】有雲"神無方而易無體",中醫辨證之妙,正在其"法無定法"的活法境界。脈診二十八象猶如書家運筆,針灸得氣堪比琴師操縵,此中精微,誠如莊子所言"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西醫量化標準猶如規畫方圓,而中醫辨證論治實類寫意山水,二者本屬不同認知範式。

至若一枝黃花之妙用,正顯中醫"觀物取象"之智。此草秋日獨榮,得金氣之精,故能清肺肝風熱。閩東驗方配水丁香治黃疸,暗合"辛涼透表,苦寒瀉熱"之法度。然其有效成分之辨,當如顏回"坐忘"之功,既需現代科技"格物致知",更須保持"物物而不物於物"的主體認知。

中醫現代化非唯數據化一途。昔孔子論仁"能近取譬",中醫發展亦當如是:既要建立"望聞問切"的客觀化採集系統,更需完善"司外揣內"的思維訓練體系;既要開展中藥成分分析,更要傳承"君臣佐使"的組方智慧。如王陽明格竹所示,當於"事上磨練"中實現古今會通。

醫道之興,關乎國運。願與諸君共勉,持守"大醫精誠"之本,開拓"守正創新"之路,使岐黃之術既能"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又可"道並行而不相悖"。一枝黃花之微,可窺天地之道,此中醫所以爲至難而至精者也。
在人之風 發表於 2025-7-5 19:5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道術體系與現代量化困境——兼釋一枝黃花葯用價值】

(一)中醫本質論析
中醫確非全科通才之學,實爲"道術合一"的完整體系。所謂"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正揭示其層級性修爲要求。歷代大醫如孫思邈【大醫精誠】所言"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恰印證醫者需超越功利之境界。然需辨明:中醫"人治"特性非缺陷,實爲"因人制宜"的至高診療智慧,【內經】"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早明此理。

(二)量化困境本質
西醫機械思維與中醫象數思維實爲兩種認知範式。中醫五運六氣、脈象浮沉,猶如中國書畫"氣韻生動",非不能量化,實不應以西方還原論強解。如王叔和【脈經】載24脈象,其精微處正在"指下難明"的體驗維度。中藥複方之妙,恰在"君臣佐使"的整體協同,若強行分離有效成分,無異解構交響樂爲單音。

(三)標準化辯證觀
考【傷寒論】113方、397法,實爲最早臨床路徑標準。然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訓示,更強調標準與變通的統一。當代中藥顆粒劑改革、舌診圖像識別等嘗試,證明傳統智慧可與現代技術創造性結合,但須守持"以象測藏"的核心認知方式。

(四)一枝黃花葯性發微
此藥載於【植物名實圖考】,其"疏散風熱"之功,正體現中醫"輕可去實"的治療智慧。現代研究證實其含黃酮苷、揮髮油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作用。然臨床應用仍當遵循"辛涼解表"法度,脾胃虛寒者忌用,此即"三因制宜"原則的具體實踐。所附閩東驗方配伍水丁香治黃疸,暗合"清熱利濕"治則,展現民間經驗與經典理論的融合。

結語:中醫現代化非削足適履之"接軌",當如錢超塵先生所言"以我爲主,融會新知"。一枝黃花之研究,既可開展成分分析,更需傳承"辨象用藥"思維。醫道之興,終在"明道"與"利器"的辯證統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