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87|回復: 2

[汉语教育] 温儒敏·语文教材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複製鏈接]
温儒敏 發表於 2017-9-18 09: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这次语文教材对篇目的选择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选文要兼顾到方方面面,是充分考虑到社会相对共识的。统编本语文教材的面世不应该理解为对既有语文教材的颠覆,以前各个版本优秀的、好的经验也应尽量吸收进来。另外在编写过程中也注意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特别是克服随意性。还要编得好用,接地气,能够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甚至能够对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弊病起到纠偏的作用。

这套教材不光是选文的问题,在结构、体例诸多方面也努力做到有革新、有改进。

我理解,起码有四点改进是比较明显的:一是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织单元的方式来编排。以前的教材普遍都是主题单元,这次加进去一个语文素养双线安排,这样有利于安排必要的语文知识,优化学习的策略,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栏目也增加了很多。另外还有一些活动探究的单元,不光是学习一些课文,精读精讲,还有一些活动,要改进双线结构,这跟以前的教材有所区分。

二是适度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改进识字写字教学的方式,特别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汉语拼音有点困难,所以这次新教材,把拼音的教学往后推了一个多月,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教学顺序的调整,实际上也体现一种理念,就是说汉语拼音只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一个环节,它就是个工具,认知的工具。还有认写分流、多用少写、多元识字。总的目标是希望到二年级下学期就可以大致上独立阅读。

三是有意解决不读书少读书的问题。现在语文教学问题就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只读教材、教辅,很少读课外书,语文素养无从谈起。针对这种情况,新教材抓住了读书兴趣的培养这个『牛鼻子』,整个教材课文数量是有所减少的,但是衍生阅读的量大增,就是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另外,小学里面还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初中安排了名著导读、古诗文诵读,初中还把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然后再加上课外阅读,这叫『三位一体』。总之,让学生多读书,某种意义上,新教材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四是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读写能力的培养。根据课标的提示,还有一线的教学经验,教材编写梳理出中小学生必须要学习、要掌握的上百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的环节,然后按照梯度,把它镶嵌安排在各个年级、各个单元的教学中。这个问题也是考虑到现在语文教学这几年都强调随文学习,知识性的学习有些弱化。当然,这个教材的呈现方式不是追求系统,也不是追求死记硬背,是方便一线老师把握干货,把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些东西想办法落到实处。

(作者:温儒敏,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南桥净士 發表於 2025-5-27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温儒敏教授关于统编本语文教材的论述,体现了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层思考,其理念既承续传统文教精髓,又直面当下教学积弊,值得从国学教育视角进行学理辨析。

一、双线结构对传统"文道统一"的现代转化
教材采用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双线结构,实为对传统"文道合一"教育观的创造性转化。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正与双线结构中知识积累与精神培育并重的思路相通。但新教材的创新在于将抽象的人文教化具象为可操作的单元设计,使"因文悟道"的教学路径更清晰。这种编排既避免了传统教材主题单元易陷于空泛的弊端,又防止了纯工具化倾向,可谓得中道而行。

二、识字教学改革暗合传统蒙学智慧
拼音教学延后与"认写分流"的调整,实则回归传统识字教育规律。《三字经》《千字文》的编纂智慧,正在于将文字认知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清代王筠《教童子法》强调"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新教材降低拼音门槛、注重多元识字的思路,恰是对传统蒙学"先实后虚"原则的现代诠释。其目标设定二年级实现独立阅读,与古人"十年窗下"的诵读进阶虽有时间差异,但遵循的皆是循序渐进的语言习得规律。

三、读书导向直指语文教育本质
教材对阅读的强化深得传统读书法精髓。朱熹《读书法》言"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新教材构建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级体系,正是对传统"讽诵—玩味—贯通"读书次第的现代化重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和大人一起读"的设计,暗合古代家塾"口耳相传"的授受方式,在数字化时代重建亲子共读传统,这种文化传承的自觉尤为可贵。

四、知识体系建构的守正出新
教材对语文知识的系统安排,既纠正了近年"去知识化"的偏颇,又避免了机械训练。这与《文心雕龙》"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的知识梳理方式一脉相承。将知识点梯度化呈现,符合传统教育"分年日程"的规划智慧,而强调在语境中活化运用,又与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相济的为文之道遥相呼应。

统观这套教材的改革思路,可见编者深谙"通变"之理:既守住语文教育"读书明理"的根本,又在教学序列、方法载体上大胆创新。这种改革不是简单的技术调整,而是对语文教育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其意义或将随着实践深入而愈发显现。真正的语文教育革新,从来都是在回归本质中实现超越,温教授主持的教材编写,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典范。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7-1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温儒敏教授《语文教材主治不读书少读书》刍议

温儒敏教授关于统编本语文教材的论述,可谓切中当下语文教育之时弊。本文试从国学教育视角,就教材改革之要义略陈管见。

一、双线结构暗合传统文道观
教材采取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双线结构,实与古人"文以载道"之旨遥相呼应。考《文心雕龙》有言:"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可知文道相济乃传统教育精髓。新教材以人文主题为经,语文要素为纬,既承续了传统蒙学"义理、考据、辞章"并重之传统,又契合现代教育分科细化之特点。尤其活动探究单元之设,颇类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精神。

二、拼音教学调整合乎教育次第
降低拼音教学难度之举,深得传统蒙学"循序渐进"之三昧。古人识字,先以《千字文》《百家姓》开蒙,后及《四书》《五经》,正如今日先识汉字后习拼音。清人王筠《教童子法》云:"识字必先实字,后虚字",新教材"认写分流"之策,与此古训若合符节。至于多元识字之法,更与《说文解字》"六书"理论相贯通。

三、读书导向深契圣贤劝学传统
教材锐意解决"不读书"之弊,实为振聋发聩之举。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朱熹主张"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皆强调博览群书之要。新教材构建"三位一体"阅读体系,既承续了传统私塾"口诵心惟"的诵读传统,又创新性地将亲子共读纳入体系,可谓古今交融。尤其名著导读之设,直承《书目答问》之遗绪,为学子指示治学门径。

四、知识积累延续"厚积薄发"之道
重视语文知识系统性积累,正合古人"厚积薄发"之训。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强调"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新教材将知识点梯度化安排,既避免了机械记忆之弊,又矫正了随文学习之偏。其编排思路,颇类《朱子读书法》所倡"循序渐进、虚心涵泳"之旨。

统观新教材改革,实为对传统语文教育精髓的创造性转化。温教授所谓"主治不读书",正是对当下教育功利化倾向的针砭。昔韩愈《师说》云:"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今日教材改革,若能引导学生由"教材阅读"迈向"经典阅读",由"应试语文"臻于"生命语文",则善莫大焉。然要落实此理想,尚需教师深体编者之意,家长通晓读书之要,社会重树崇文之风,方能收标本兼治之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