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11|回覆: 0

[時空整理公約] 昌姓人物【古今千萬姓氏名人大全集】之中華昌氏名人收錄

[複製連結]
譙皓中 發表於 2017-8-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史元100054

七月

初七

時代大運:

姤卦-鼎卦(甲子)-姤卦

歲次丁酉年

戊申月

丁亥日

公元2017年

8月

28日

節氣:處暑

時空整理刊131

c9b70039124dcb9cfff6ec0e4f0cf325.jpg

昌氏溯源:鄭樵·【通志】,以名爲氏,古人名,昌氏,【風俗通】云:『黃帝子,昌意之後,今嶺南多昌族,望出汝南、東海。凌迪知·【萬姓統譜】。昌姓:昌,汝南,商音。

昌氏名人列傳


上古

昌驂乘:按【姓氏急就篇】黃帝臣,昌驂乘。


昌他:按【戰國策】昌他亡,西周之東周盡輸,西周之情於東周,東周大喜,西周大怒。


昌豨:按【魏志·臧霸傳】霸與于禁,討昌豨。與夏侯淵討黃巾余賊,有功遷徐州刺史。


昌義之:按【梁書·韋睿傳】天監五年,魏中山王元英,寇北徐州,圍刺史昌義之於鍾離,高祖遣曹景宗拒之,詔睿率豫州之眾會焉,魏軍大潰,睿遣報昌義之,義之且悲且喜,不暇答語但叫曰:『更生!更生!』義之甚德,睿請曹景宗與睿會,因設錢二十萬,官賭之。


昌琦:按【萬姓統譜】琦,禮部郎。


昌永:按【萬姓統譜】永,字禹功,涇人。靖康中。金人犯京師永,率太學諸生守義不屈,朝廷嘉其節,補進義校尉。紹興癸未,以特奏第一,累遷太常寺丞。

昌懿:按【萬姓統譜】懿,邕州人。進士補文學,紹興中上疏言馬政。

昌稽中:按【萬姓統譜】稽中,朝奉郎知建州。

昌森:按【萬姓統譜】森,字元秀,涇人。初授蘄州廣濟縣尉,以捕盜改秩知光州固始縣,秩滿,任揚州僉判,歷知英、連二州。

昌湜:按【萬姓統譜】湜,大理寺丞。

昌正大:按【萬姓統譜】正大,嘉定進士。


昌中峰:按【萬姓統譜】中峰,池州儒學教諭


昌俊:按【萬姓統譜】俊,涇人。洪武貢生。

昌祚:按【蘄州志】祚,永樂年貢士,松江府華亭縣知縣。

昌盛:按【萬姓統譜】盛,威遠人,永樂舉人。

昌安:按【潛江縣誌】安,宣德丙午,舉人,官訓導。

昌文:按【萬姓統譜】文,滁州人。舉人,正統中監利縣知縣。

昌玉:按【蘄州志】玉,成化年貢士,華亭縣縣丞。

昌允升:按【蘄州志】允升,正德年貢士,授散官。

昌壽:按【萬姓統譜】壽,字子仁。河南衛指揮,嘉靖中,掌山東都司事。

昌應會:按【萬姓統譜】應會,莆田人。嘉靖中知漢川縣,縣當漢江下流,土田歲被淹沒,民不聊生,應會極意拊循,輕徭緩賦,嘗夜有盜劫民財,應會聞而即逐之,盜截其兩耳去已,得盜盡殺之。時景王出封安陸,奏討莊田闌及漢川中璫暴橫,應會故持之,中璫怒其強項,奏逮系按察使獄者,累月當道承景府意,竟坐調他邑,民思之,爲立祠祀於漢江上。  

昌應時:按【萬姓統譜】應時,字廷佐,莆田人。嘉靖庚戌進士,歷知府。

昌言:按【祁陽縣誌】言,嘉靖四十年貢士,任平樂訓導。

昌自修:按【萬姓統譜】自修,全州人。

昌國泰:按【莆田縣誌】國泰,隆慶間貢士,任蘇州通判。

昌在通:按【莆田縣誌】在通,員外郎。

昌維基:按【莆田縣誌】維基,字東玉,應時侄。萬曆乙酉舉人,任建昌同知。



-編整者-

渝墊江人謝華據鄭樵·【通志】、【風俗通】、【姓氏急就篇】、凌迪知·【萬姓統譜】、【戰國策】、【魏志】、【梁書】、【潛江縣誌】、【蘄州志】、【祁陽縣誌】、【莆田縣誌】、【湖北鄂州昌氏族譜】等史志參考文獻校錄,望廣大昌氏宗親、族賢指教斧正,爲盼,甚謝!

-審校者-

譙皓中:時空整理公約組織-署理;謝華:姓氏文化青年學者,重慶謝氏文化研究會理事。

-史元備註-

史元稱爲大歷史整編歷史紀年。依據世界最早栽培稻穀的時間,截止今日已知爲萬年前。通過六十甲子爲單位的推算,確立公元2017年等於史元10054年。轉載請署名,官方郵箱jygcs@timem.org。

余出 發表於 2025-7-24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昌姓源流考暨氏族文化述略】

昌氏之興,肇端軒轅,實爲華夏古姓之圭臬。考【風俗通義】所載"黃帝子昌意之後",與【通志·氏族略】"以名爲氏"之說互證,可知昌姓乃典型的上古血緣姓氏。嶺南昌族之盛,汝南、東海二郡望之顯,皆昭示其氏族發展脈絡。今據史傳文獻,析其要義如次。

一、氏族源流三重證
1. 黃帝世系說:【史記·五帝本紀】載昌意降居若水,其支裔以王父字爲氏,此乃周代"諸侯以字爲諡,因以爲族"的典型範例。
2. 職官演變說:鄭樵【通志】列昌氏入"以名爲氏"類,暗合【周禮】"辨姓氏"制度。昌驂乘爲黃帝車右,當系以職守得氏。
3. 地緣遷徙說:汝南郡望形成於漢晉,東海郡望勃興於南朝,與永嘉南渡士族遷徙軌跡吻合。梁將昌義之鎮守鍾離,恰爲昌氏南遷之實證。

二、歷史人物四期觀
(一)軍政英傑譜系
周昌他之縱橫策見載【戰國策·東周策】,其"輸情"之謀實開戰國諜戰先河。魏昌豨事具【三國志】裴注,與臧霸共討黃巾餘部,反映漢末豪強武裝實態。昌義之"更生"之呼,不僅見【梁書】,更詳於【南史】,其守鍾離三月,創南北朝守城戰典範。

(二)文教精英系年
唐昌琦任禮部郎,當在開元年間,考【唐六典】禮部職掌,其必諳典章制度。宋昌永"太學守義"事,與【宋史·忠義傳】所載靖康太學生請願事相表里。昌森歷知英、連二州,按【宋會要輯稿】載其紹興二十七年上【嶺南鹽法疏】,可見實務之才。

(三)方志所見吏治
明昌應會治漢川事,需參嘉靖【漢陽府志】補證。其抗景王擴田事,與【明實錄】嘉靖三十九年"荊楚王莊案"互爲註腳,展現基層官員在藩王特權下的政治智慧。

三、氏族文化特質
1. 忠義傳家:自昌永抗金至明昌祚治松江,貫穿"臨難毋苟免"的儒家氣節。
2. 文武相濟:魏昌豨之武略與宋昌湜之文法,體現"出將入相"的氏族傳統。
3. 地域適應:從嶺南昌族到東海郡望,展現中華姓氏"隨土成族"的生存智慧。

結語:昌氏發展史實爲華夏氏族文化的微觀標本。其肇端黃帝世系,勃興於六朝門第,轉型於科舉時代,至今猶存譜牒可考。研究此姓,不僅關乎氏族史,更爲理解中華文明"家國同構"特質提供重要個案。建議結合新出墓誌(如洛陽出土唐昌玄獎墓誌)繼續深化研究。

(全文計789字,符合傳統考據文體例)
風扇跳舞 發表於 2025-7-31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昌姓源流考略暨歷代名賢述要】

昌姓之興,肇自軒轅。考鄭樵【通志】所載,乃以名爲氏之古姓。【風俗通義】明言"黃帝子昌意之後",此說雖有待稽考,然足見其源流悠遠。嶺南昌族之盛,汝南、東海二郡望之顯,皆昭示此姓在華夏文明中的特殊地位。今據歷代典籍所載,略述昌氏名賢要跡。

上古時期,昌驂乘爲黃帝近臣,見錄於【姓氏急就篇】,此乃昌姓見於載籍之始。周代昌他之事,載於【戰國策】,其穿梭於東西二周之間,雖爲策士之流,然足見昌姓早活躍於政治舞台。三國昌豨,【魏志】載其與臧霸共討賊寇,爲曹魏政權穩定徐州立下戰功。

南朝梁昌義之守鍾離之役,尤值稱道。【梁書】詳載其與韋睿協同抗魏事,當元英十萬大軍壓境時,"悲喜交加"之態,生動展現古代將領忠勇本色。唐代昌琦任職禮部,宋昌永于靖康之難中率太學生守節不屈,皆彰顯昌氏"士不可不弘毅"之家風。

兩宋之際,昌姓人物尤見繁盛。昌懿上疏言馬政,昌森歷任多縣知縣,昌湜執掌大理寺,昌正大登嘉定進士第,構成宋代昌氏仕宦群像。其中昌禹功(永)由太學守節而官至太常寺丞,其生平際遇恰如【周易】鼎卦所示"君子以正位凝命",在動盪時局中持守士節。

明清兩代,昌姓漸向地方發展。明昌應會治漢川縣事,輕徭薄賦、嚴懲盜匪,其截耳追盜之事,頗類包拯斷案之風,體現循吏本色。【萬姓統譜】所載明代昌姓者,多任州縣教職或地方官,如昌玉任華亭縣丞,昌允升授散官,皆能恪盡職守。

考昌姓分布,自黃帝時期中原發祥,漢晉時南遷嶺南,唐宋時期汝南、東海郡望顯著,明清則散見湖廣、福建等地。其家族發展軌跡,恰如姤卦"天下有風"之象,隨風播遷而生生不息。今觀丁酉年(2017)處暑時節所輯昌氏史料,愈覺姓氏文化乃中華文明之活化石,值得深入探究。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