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84|回復: 2

[中医理论] 百病皆生于气 调气为治病之本

[複製鏈接]
王金亮 發表於 2017-8-31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人生全凭一口气』『天有一丸红日,人有一息真气』。维持人体生命者是元气,元气与人生死攸关。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标志;元气不足,或升降出入失调,则疾病发生。临床中,尽管疾病千变万化,病情错综复杂,但其基本病理可归纳为元气的反常变化。〖内经〗首先提出『百病皆生于气』的理论,强调了气与人体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致病因素乃邪气。所谓邪气,是相对于正气而言,不正则为邪。医家张景岳早有明示:『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素问·气运行大论〗记载:『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病虽有内伤外感之分,然气之为病则一。』医家云:『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离。故其在外有六气之候,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只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六气太过或不及,即成致病之『六淫』。情志过极,则正气受损而逆乱为患。〖素问·举痛论〗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之说。虽只明言九气为病,实则概括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导致气的病变。

气在人体升降出入,环流不休,称为『气机』。临床上气之为病,主要是『气机』之升降出入失调。〖素问·举病论〗所列举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泄、气乱、气耗、气结,皆属气机失调的各种表现。『清气』应升反降而致飧泄;『浊气』应降反升则成月真 胀。脾气升则健,胃气降则顺。若脾胃升降逆调,则见呕逆,嗳气,痞满,腹胀,胃脘痛,或见泄泻脱肛之症。又如肝主升发,肺主肃降,故为人体气机之常态;反之肺气肃降失司,则见上逆咳喘气促。清阳之气不升,则眩晕、神疲、气短。故此,中医认为:人体各脏腑之气的运行,皆有一定的规律,而各脏腑之间又是相互协调作用。若气机升降失调,则脏腑生理功能活动障碍。气机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故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论。

『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学的著名论点,然何以为本呢?张景岳云:『本致病之源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感于五运六气,或伤于脏腑经络,皆不外阴阳二气,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故中医论,本即指阴阳二气。调节阴阳二气,使其归于平衡协调,是治病之根本。〖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之道,气调而止。』『疏其气,令其条达,而致平和。』故中医之治,无论立方施药,还是施以针灸,都是借针药一气之偏,以调人体之盛衰,使机体气血、阴阳归于平和,则体健无病也。故调气乃治病之根本也。

中医临症,调气之法良多,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调气方法。张景岳云:『夫所谓调者,调其不调之谓,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如邪在表,散即调也。邪在里,行即调也。寒邪壅滞,泻即调也。虚羸困惫,补即调也。由此类推,则凡寒之、热之、温之、清之、升之、降之、抑之、举之等皆调气之大法也。』中医认为,『调气』是治病之根本。临证应用调气法,首当分清表里、虚实、寒热,才能治有目的。故〖内经〗有『谨候其气,无使倾移』之论。(王金亮)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7-17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机调摄为治病之本要义》

"气"之为义,大矣哉!《内经》立"百病皆生于气"之纲,实为医道枢要。今就气机升降与疾病诊治之要,略陈管见。

一、气化流行乃生命之本
《类经》有云:"气者,人之根本也。"此气非独呼吸之气,实含元气、宗气、营卫之气等诸气之总称。其运行规律,《素问·六微旨大论》阐发最详:"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五脏之气各司其职:肝气主升发,肺气司肃降,心火下济,肾水上承,中土斡旋。此气机周流之常道,一有窒碍,则百病丛生。

二、气机失调之病候分类
张景岳《景岳全书》分气病为九候,实可概括为三类:
1. 气机逆乱:如怒则气上之眩晕,恐则气下之遗溺,此《灵枢·本神》所谓"气乱则病"者也。
2. 气化不足:劳倦耗气之萎靡,思虑伤脾之纳呆,此东垣《脾胃论》着重阐发者。
3. 气滞血瘀:郁怒伤肝之胁痛,寒凝气滞之痹证,此丹溪《格致余论》特为强调者。

三、调气三法要诀
1. 疏瀹气机:治在肝胆,宜用柴胡、香附之属。如《医学心悟》逍遥散法。
2. 补益元气:重在脾肾,当取人参、黄芪之类。遵《脾胃论》补中益气汤方义。
3. 调和升降:燮理阴阳,需借半夏、厚朴等品。宗《伤寒论》半夏泻心汤配伍精要。

四、临证调气要领
1. 明辨标本:外感先调营卫,内伤首重中焦。如李东垣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2. 顺应气化:春宜疏肝,夏当清心,长夏健脾,秋需润肺,冬务补肾。此《内经》四气调神大旨。
3. 重视情志:《医宗必读》谓:"境缘不遇,营求不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故须配合情志疏导。

结语:
调气之道,要在"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今人治病多重形质,忽视气化,实为舍本逐末。若能把握气机升降之枢要,则如持枢运环,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然调气之法,妙在权变,学者当于经典中深求之,临证时细验之,庶几可悟"百病皆生于气"之真谛。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7-29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机调摄为治病之本要义》

"百病皆生于气"之论,实为《内经》揭示人体生理病理之枢机。气之为物,非独呼吸吐纳之谓,实乃人身三宝(精、气、神)之核心,具形神合一之妙用。今就气机失调致病机理及调治要旨,分三端论之:

一、气化失常为诸病之本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此明示气机升降出入乃生命活动之本。元气分先天、后天,先天禀父母之精,藏于命门;后天得水谷之气,培于中焦。二者相激相荡,如《类经》所言:"气之在人,和则为正,乖则为疾。"临床所见,外感六淫实为六气偏胜,内伤七情乃气机逆乱。如肝气上逆则眩,肺气郁闭则喘,此皆气化失常之征验。

二、气机失调之病理枢要
《金匮要略》有言:"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气机贵在流通,其病要在郁滞。细析之:
1. 升降失常:脾胃为升降枢纽,脾不升清则飧泄,胃不降浊则脘胀。东垣《脾胃论》特重此理。
2. 出入失调:营卫不和则寒热,开阖失司则汗泄。仲景桂枝汤调和营卫即此义。
3. 气化不利:三焦气滞则水道不行,膀胱气化失司则癃闭。此《内经》"三焦者,决渎之官"之谓。

三、调气三法纲要
1. 补气当分脏腑:《医宗必读》谓"补气在补火",命门真火为元气根本。补肺气宜黄芪,益脾气用白术,固肾气取人参,各有攸归。
2. 理气须明开郁:朱丹溪创越鞠丸治六郁,其中气郁为诸郁之首。香附调气,陈皮理气,枳壳破气,当随证选用。
3. 调气必协阴阳: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调和阴阳,即寓调气玄机。

结语:
《景岳全书》有言:"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调气之法,上承《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旨,下启后世"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之治则。临证当察气机之变,明脏腑之性,如此方能执简驭繁,达"阴平阳秘"之境。学者若能于此三昧参透,则治病求本之道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