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06|回復: 1

[中國正能量] 文化评析·让孩子懂得战争,才能更深刻地热爱和平

[複製鏈接]
徐榕 發表於 2017-8-29 20: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七七事变』过去八十年了。

八十年后的今天,当孩子问我们:『什么是战争?』我们和孩子们谈些什么?英国作家麦克·莫波格说:『别以为对悲伤的理解是在你长大以后的某一天突然开始的,而在此之前你只能被逗乐。事实上,今天长大的每一个孩子,都必须思考他周围世界的种种冲突,他们都应该读一读〖安妮日记〗。』

逃避和回避并不能提供内心的庇护,告诉孩子关于他们生活的世界,包括哪些令人不快的过去。告知伤痛,也提供抚慰,促进孩子运用内心的力量应接,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通过战争体味人性的本真,用爱和温情面对沉重悲凉的境遇,才能给予孩子长久的安全感。

善良,是对他人痛苦的想象力。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让孩子了解战争中真实的世界、真实的心灵,培养孩子的敏感和想象力,孩子才能怀抱悲悯和对生命的尊重,才能积蓄内在的力量,与一个美好但同时也是复杂和困难的世界相处。

可以看看绘本作家保东妮近日出版的绘本〖绣花儿〗和〖牧童〗,它们用战争中孩子的经历再一次鼓荡起与生命的共鸣,把珍惜和爱放进我们的心中,重新连接起我们与过去和未来的纽带。

〖绣花儿〗讲的是,1937年,绣儿和父母从上海逃往北平,在北平开了一家绣衣店。冬天,雪下得很大,一位穿着和服的女子,来店里买了一件绣着梅花的婴儿肚兜儿……春天,战争快结束了,绣儿和妈妈在家门口发现了一个弃婴,从此,绣儿有了妹妹花儿。绣儿和花儿身世不同,却用欢笑写下乱世中温煦的故事,姐妹情、父母爱,以及超越种族的人类温情。

〖牧童〗是对小英雄王二小故事的绘本讲述。1942年的中国北方大地硝烟弥漫,宁静的田野,走来了一群端枪的人,枪炮代替了牧歌,牧童变成了守护家园的勇士,『牛儿还在吃草,放牛的孩子却不见了』……

假如诚如哲人所言——世间万物的真相,只有孩子,才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那么,中国原创绘本〖绣花儿〗〖牧童〗希望向孩子表达怎样的真相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并不能深切地感受战争这样沉重的话题,为何要讲给孩子听?

战争,不是遥远的过去;记住曾经的苦难,并非要种下仇恨的种子。让孩子尝试理解失去,才能更真切地珍惜拥有;让孩子懂得战争,才能更深刻地热爱和平。向孩子讲述无法挽回的过去,是为了和孩子一起聆听生命的共鸣,种下和平与正义的精神种子。

冬天的积雪和春天的花瓣,循环交替;翻滚的炮火和悠扬的牧歌,此起彼伏。战争带来痛苦和牺牲,但也激扬着正义之气。这一切,都是战争年代的孩子眼中的真实,也是需要向和平年代的孩子讲述的真相。讲述,就是恢复和还原,就是一种重新找回的过程,就是以孩子的视角找回时间、找回记忆、找回那些陌生而真切的生命。

人与人之间的温柔、善意,是绝望中绽放的光芒;普通人的承担,普通人的坚韧、勇敢和智慧,是黑暗中闪耀的光辉;生命与生命的联结和彼此守护,是永恒而至高的人性之美。一个人的心灵能承载多少的爱,就能够承受多大的痛,向孩子讲述战争,更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感受真实的心灵、正义的分量、人性的光辉与和平的珍贵。

(作者:徐榕,系童书评论人)

蔡修七 發表於 2025-5-23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以史为鉴:论战争教育中的生命启蒙与和平精神培养》

在当代儿童教育中,战争历史教育不应缺席。英国历史学家卡尔曾言:"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绣花儿》《牧童》这类绘本的价值,正在于构建起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机制。从教育哲学视角观之,战争题材的儿童读物实则是生命教育的特殊载体。

战争叙事在儿童教育中具有三重启蒙意义:其一为历史认知启蒙。通过具象化的个体命运(如绣儿与花儿的故事),将宏观历史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经验。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强调"鉴前世之兴衰",儿童的历史认知正需从具体可感的叙事入手。其二为情感启蒙。《孟子·公孙丑上》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绘本中超越种族的人性光辉(如日本弃婴的收养),恰能培育儿童的共情能力。其三为价值启蒙。王二小故事体现的"舍生取义",暗合《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的精神传统。

这类教育需把握三个原则:真实性原则。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强调"史德",战争教育应避免简单美化或妖魔化,如《绣花儿》中既展现战争残酷,又不回避人性微光。适度性原则。孔子主张"循序渐进",需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选择适宜内容。建构性原则。不仅要呈现历史事实,更要引导建构和平价值观,如《牧童》在悲剧结局后引发对和平的珍视。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这类绘本延续了中国"诗教"传统。《毛诗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绘本以图像叙事达成"兴观群怨"的教化功能。同时契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安全距离"理论,通过艺术化处理,让儿童在审美体验中完成历史认知。

和平教育不是简单的反战宣传,而是培养"仁者爱人"的生命态度。明代王阳明《传习录》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当儿童通过绘本认知战争苦难,其产生的和平意识才具有实践性。这正体现了儒家"知行合一"的教育智慧。

战争历史教育最终要达成的是"鉴往知来"的文化自觉。当孩子们理解《绣花儿》中"梅花"意象承载的民族气节,领悟《牧童》里牧歌与炮火的象征意义,便能在心灵深处播下和平的种子。这种教育不是要延续伤痛记忆,而是如《周易》所言"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培养面向未来的文化生命力。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7-24 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以战喻和:论儿童历史教育中的苦难叙事与和平启蒙》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古训,在当代儿童教育中尤具深意。当绘本《绣花儿》中那件梅花肚兜串联起中日两个母亲的命运,《牧童》里消失的放牛少年凝固成永恒的童年剪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战争叙事的美学转译,更是对"幼者如何认知苦难"这一教育命题的深刻回应。

历史教育当遵循"温柔说史"的原则。宋代朱熹《小学》有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绣花儿》以婴儿肚兜为叙事枢纽,将民族伤痛转化为跨越敌我的生命礼赞,恰合《礼记》"温柔敦厚"之教。这种叙事智慧既避免了血腥场景的视觉冲击,又通过"弃婴收养"的情节设置,在儿童认知阈限内完成了战争伦理的启蒙。正如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的史学精神,优秀战争题材绘本从不在儿童心中培植仇恨,而是培育"仁者爱人"的文明基因。

苦难教育须把握"哀而不伤"的分寸。《论语》载"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展现的是对他人痛苦的共情能力。《牧童》中"牛儿吃草"的田园意象与少年牺牲形成的诗意反差,暗合中国美学"以乐景写哀"的传统。这种艺术处理既保全了童年的诗意本质,又让战争记忆获得审美升华。明代吕坤《呻吟语》谓"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儿童对痛苦的感知自有其纯真维度,教育者当如良医用药,剂量适中方见其效。

和平启蒙贵在"观物取象"的转化。王阳明《传习录》云"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优秀战争教育从不是简单的史实灌输。《绣花儿》中绣线牵引出的生命联结,《牧童》里牧笛声象征的精神传承,都将沉重历史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意象。这种教育智慧与《周易》"立象以尽意"的思维一脉相承,使儿童在具象认知中自然生发出对和平的珍视。

"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周易·大畜》)。当战争记忆通过艺术转化进入儿童精神世界,便不再是恐怖的梦魇,而成为培育人道主义精神的沃土。当代教育者当效法古代儒者的教化智慧,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让历史的苦涩结晶为文明的甘露,在童心中浇灌出永不凋零的和平之花。此乃"蒙以养正"之真义,亦是我们对"七七事变"八十周年最庄严的纪念。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午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