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52|回覆: 2

[武術資訊] 傳統武術漫談【五】

[複製鏈接]
武術萬里行 發表於 2017-8-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d43aac1830429e3841553a08f3f366c1.jpg

太極拳是武術體系中,具有完善的理論體系和修煉方法的拳種,是崇尚自然的拳術,追求自然平衡,以不忘不助為要。旨在完善本來狀態。 從這一角度講,太極拳是在一般的武術運動要求達到後,進入本來狀態完善階段修煉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太極拳有各種各樣的樣子,這裡往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各種各樣的樣子的空間!各種各樣的樣子,是從我們人體骨架的結構變化而來。因此,所有的骨架結構變化是否合乎太極拳的要求,以及使骨架結構的空間容量最大化是我們練習太極拳的目的!也就是說,我們練好太極拳就只要把自己的骨架結構收放到恰到好處。 太極拳練習有一個要求,就是慢練,有不少朋友認為慢練,是慢慢地練習,其實不是這樣!準確一點說,太極拳是在慢不了的狀態里要求慢練,能慢才是真正的太極拳。 完善好自己後就可以了,能慢太極拳的身法就有了!關鍵是多練習,現在有很多朋友在追求,追求高深的理論,其實很沒有必要。練習到一定的時候再看理論性的東西,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論是前人在太極拳練習到一定的層次後的開花結果,對於剛剛接觸太極拳的朋友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把根紮好!根有了,杆、支、葉、花、果,什麼都會有! 太極拳是精妙的武術!精妙這兩個字很恰如其分!精就精在沒有浪費!妙在簡簡單單!沒有浪費是我們前面探討的各種各樣的樣子的空間。太極拳講究的是以正為體,以斜為用!正斜相生! 太極拳的任何動作都來源於生活。比如,看媽媽在燒飯的時候,揭鍋蓋的動作過程就是提手上式;早上疊被子,展開被子的樣子就是起式;在田裡插秧就是海底針;……等等等等,不勝枚舉!有不少朋友喜歡討論太極拳的創始人問題,還有什麼門派問題,其實大可不必!記住自己的師爺、師傅是一種感恩,實實在在的練習,才是最好的報答。

因為武術都是生活的總結,因此判斷太極拳的動作的最好方法,就是看是否符合生活規律。值得提醒的就是,太極拳是拳,拳是搏擊技術,太極拳是搏擊技術中,小力運用的技術!是借力打力的技術,於是,非常注重研究借力的概念。 叫人推住自己試試,慢慢就感覺到,這就是拳和操的分界線!拳有借後更方便,操是借來就多餘;拳練習的時候不方便,用的時候方便;操是練習的時候方便,用的時候不方便。 有句老話說得好,簡簡單單才是真。往往好東西就在簡簡單單里,這也是所謂的大道至簡!但是,一般人都認為越複雜越好!就像一句阿彌陀佛可以成佛一樣,相信的人少的可憐。成佛就是成就智慧,阿彌托佛就是清淨平等覺悟,能真正相信、理解的人很少! 認識有角度的不同,才形成各種各樣的說法,於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門派!一種看法,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但是根本都一樣,那就是自然!自然無為才能面面俱到,才能無孔不入!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7-10 14:02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拳本體論芻議——兼論傳統武術的體用之道】

拜讀【傳統武術漫談【五】】一文,深感作者於太極拳理法頗有體悟。然文中若干概念猶可商榷,今不揣淺陋,試以傳統武術理論體系為本,作以下補正。

一、論"本來狀態"之真義
太極拳所謂"完善本來狀態",實為【太極拳論】"復歸無極"之現代表述。王宗岳【太極拳論】云:"太極者,無極而生",此"無極"即道家所言"致虛極,守靜篤"的本然狀態。陳鑫【太極拳圖說】更明確指出:"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於肌膚之上"。故所謂"骨架結構空間容量最大化",當以螺旋纏絲為要,非徒求外形舒展而已。

二、解"慢練"之真諦
慢練非僅為速度控制,實含三層深意:
1. 勁路檢驗:如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要解】言"運勁如抽絲",須在慢中體會勁力連綿不斷;
2. 筋膜鍛煉:符合【黃帝內經】"緩節柔筋而心和調"的養生原理;
3. 知覺培養:李亦畲【五字訣】首重"心靜",慢練正是培養"聽勁"功夫的不二法門。

三、辨"生活化"之界限
文中舉生活動作為喻,此說源自【周易】"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觀象傳統。然需注意:
1. 形似神非:如"揭鍋蓋"之形雖似提手上式,然太極拳要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此生活動作所無;
2. 用勁差異: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強調"用意不用力",與生活動作的拙力有本質區別。

四、明"借力"之實質
太極拳借力打力,實為【打手歌】"引進落空合即出"的具體表現。其科學原理在於:
1. 槓桿作用:符合【莊子·天地篇】"橛株駒"的力學原理;
2. 慣性利用:暗合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3. 反作用力:體現【易經】"剛柔相摩"的辯證思想。

結語:
習拳當如孫祿堂【拳意述真】所言:"格物致知,返本還源"。今人習太極拳,宜以經典理論為綱,以科學原理為緯,既要明"四兩撥千斤"之用,更要悟"道法自然"之體。所謂"大道至簡",簡在方法,深在原理,望學者勿以簡略而輕忽之,勿以玄妙而眩惑之。

(全文798字)
武曲村伎 發表於 2025-7-26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拳體用芻議】

太極拳之為術,誠如帖中所言"精妙"二字最得其要。然此精妙非玄虛之談,實乃人體運動力學之極致體現。余嘗考太極拳經論,以為其要旨可概括為"三合":骨合、氣合、神合。骨合者,非謂強求架勢,實乃求骨架自然順遂,如【太極拳論】云:"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此即骨架空間最大化之真義。

慢練之要,非徒緩其形,實為察其機。王宗岳【十三勢行功心解】謂:"以心行氣,務令沉着,乃能收斂入骨。"慢之難,正在於須在動態中保持六合之整,稍有不慎,則散亂畢現。故能慢者,必已得整勁之基。

至於動作源於生活之說,實合"道法自然"之旨。昔年楊露禪教拳,嘗以"搬攔捶"喻推磨,"雲手"喻和面,皆示人以日用即道之理。然須辨明者,生活動作乃自然本能,拳術動作乃提煉升華,二者形似而質異。如揭鍋蓋之動,常人用之則力聚於臂,太極拳"提手上式"則須勁起於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此即"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之謂。

論及借力之妙,實為太極拳最精微處。武禹襄【打手要言】云:"捨己從人,引進落空。"此中機宜,非徒知"四兩撥千斤"之諺可盡。余觀今人推手,多犯"頂抗丟扁"之病,皆因未明"聽勁"之理。真能借力者,必先舍己之僵力,如莊子所言"虛而待物",方能感應對手勁路變化。

至於門派之爭,誠如帖主所言實非必要。考太極拳史,陳、楊、武、吳、孫諸派雖風格各異,然理法一也。如孫祿堂【太極拳學】所強調:"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學者但求明理得法,不必拘泥門戶之見。

今人習拳,常有二弊:或執理論而輕實踐,終成空談;或迷形式而忽本質,淪為體操。須知太極拳之為道,必待"默識揣摩"而後得。張三丰【太極拳經】告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誠哉斯言!習者若能以帖中所言"紮根本"為要,循序漸進,假以時日,自可體會"階及神明"之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