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56|回覆: 2

[中醫理論] 且借『必由』解『病由』

[複製連結]
陳國權 發表於 2017-8-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金匱要略】首篇第二條云:『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難(指各種疾病),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臓腑,爲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最近有學者認爲這其中的『千般疢難,不越三條』是論發病途徑的,與病因無關。

從表面孤立地看,的確如此。因爲首篇第十三條第2個自然段專論中人的五邪:清(霧)、濁(濕)、大(風)、小(寒)及轂飪。無論相對於此而言,還是就『千般疢難,不越三條』本身而論,確有論發病途徑之內涵,但遠非止於此。

『千般疢難,不越三條』冠以『客氣邪風,中人多死』。那麼,客氣邪風是如何中人的呢?書中記載:『一者,經絡受邪,入臓腑,爲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前兩條都是以『客氣邪風』爲前提或中心。從語法的角度講,『客氣邪風,中人多死』是這『三條』的主語,若忽略了主語,那麼謂語、賓語又何用之有?

第二條的第2個自然段云:『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臓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這是針對上述三條,即外邪通過不同途逕入中人體後所出現的不同症狀而採取的不同防治措施,仍然圍繞病因在做文章。從『由』的本意看,根據【辭海】所載,『由』有『原因』『經歷』『緣由』等意,本身並無路徑之意。言其有路徑之內涵,只宜視作對『由』意之引申。由此可知,『病由』之『由』具有原因、緣由、經歷等意,具體到【金匱要略】本條而論即是對病因與途徑的綜合表述。

誠然,古今醫家對其看法各有偏頗。清代唐宗海在【金匱要略淺注補正】中道:『古人由字,皆指路言,【論語】由戶由徑是矣!病由都盡者,謂病之路道,都盡在腠理之中也。』譚日強在【金匱要略淺述】中云:『人的疾患雖有多種,究其發生原因,不外以下三條……』很顯然,病因和途徑兩者缺一不可,如此解釋方能比較接近仲景原旨。(陳國權)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5-19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病由"之體用兼賅——析〖金匱〗病因病機說的多維闡釋】

仲景【金匱要略】首篇"千般疢難"條之辨,實關涉中醫病因學根本命題。今就"病由"概念作三維考辨:

一、文字訓詁維度
"由"字本義,【說文】釋"木生條也",象草木萌芽之態,已含發生與發展雙重意蘊。段玉裁注"因也、從也",正合醫學"因機轉歸"之思。唐宗海拘泥路徑之說,實未察"由"在秦漢醫籍中多作"緣由"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由"即病因病機之統稱。

二、經文章法維度
本條以"客氣邪風"爲總綱,下分三途,實爲"病因-病所-病傳"三位一體:
1. 內因條強調"經絡受邪"之傳變次第
2. 外中條突出"血脈壅塞"之病理機轉
3. 不內外因條點明"直接傷形"之特殊途徑
三者皆統攝於"邪氣中人"之因,又各顯病位特點,正合【內經】"審察病機,無失氣宜"之旨。

三、學術流變維度
考宋·陳言【三因方】將本條演繹爲"三因學說",已見古人對此條病因屬性的確認。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特申"病之由,必推其因而求其本",正與譚日強"究其原因"說遙相呼應。當代研究顯示,【金匱】本條所述三類途徑,在免疫學視角下恰對應"黏膜免疫-皮膚屏障-創傷感染"三大防禦體系,印證其病因病機統一性。

要之,"病由"當解作"疾病之緣由與經由",乃病因病機的複合概念。仲景文脈中,前論五邪定性,後述三條定位,正是"因-位-機"的立體建構。若強分途徑與病因,反失古人"見病知源"之圓融智慧。讀古人書,當於字句間求其神理,方不負"病由都盡"之深意。
偶涉詩情 發表於 2025-5-24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病由"之體用兼賅——析〖金匱〗"三條"說的病因病機統合觀】

仲景【金匱要略】"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之論,實爲病因病機學說之圭臬。今人拘泥於"發病途徑"與"致病原因"之辨,猶若"得筌忘魚",未窺聖賢立言之深意。考"由"字本義,【說文】訓"從田從丂",象草木萌芽穿透土層之態,已隱含"根源"與"途徑"雙重意蘊。仲景以"病由都盡"統攝三條,正是體用相彰之妙筆。

一、病因病機之體用相即
首條明言"客氣邪風"爲致病之源,此乃"體";其入中途徑有三,此乃"用"。觀"經絡受邪"條,既言外邪侵襲之徑(由表入里),又示正氣不足之因("爲內所因"),正合【內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旨。仲景將外邪、正虛、意外傷害統歸"三條",實開"三因學說"之先河,非徒論發病途徑可知。

二、經文章法之互文見義
首篇第二條與第十三條形成經緯:前者總論病由綱目,後者詳析五邪特性。所謂"清濁大小"之邪,正對應"三條"中之外邪類別;而"養慎"防治之法,則揭示病因與途徑的辯證關係。這種"舉綱張目"的章法,恰如【春秋】之"微言大義",不可割裂理解。

三、訓詁學視角的"由"字詮解
唐宗海拘泥"由"之路徑義,實未盡其蘊。【周易·頤卦】"由頤"注云:"由,自也",即含本原義;【孟子】"由仁義行"更顯內在依據。仲景以"都盡"作結,正是強調病因病機的完備性。若僅作途徑解,則與後文"五邪"說扞格不通。

四、臨床實踐的驗證
觀仲景示"導引吐納"防九竅閉塞,非獨阻邪侵之路,實兼調正氣之虛。現代研究顯示,呼吸道黏膜免疫缺陷者易感風寒,恰印證"外皮膚所中"條蘊含"正虛感邪"之因。此等精義,豈是單純發病途徑所能涵蓋?

要之,仲景"三條"說實熔病因、病機、傳變爲一爐。正如王冰注【素問】所言:"因者,緣也;由者,自也",病因與途徑本如陰陽之互根。學者當以"以經解經"之法,於【金匱】全書脈絡中把握其整體思維,方不負"醫聖"立法之深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