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96|回覆: 1

[廿四節氣] 盧恩俊·咬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7-8-11 18: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中國節俗中,關於『吃』的習俗繁多,而用一個『咬』字領名的節俗,在眾多節氣中,數來只有立春和立秋了。立春咬春,寓意迎新,而立秋咬秋,則為嘗新了。進入秋季,田園瓜果陸續成熟,處處碩果飄香,那值得『咬』的食材要比咬春就多的多了。

各地習俗不同,比較共性的咬秋食材,是南食西瓜北吃棗。南方人『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見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北方則吃棗,曰『咬秋』。早在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就有記載:『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是月,瓜果梨棗方盛,京師棗有數品:靈棗、牙棗、青州棗、亳州棗。』

立秋後,暑氣遲遲難去,民間有『晚立秋,熱死牛』『秋後一伏熱死人』等諺語,所以『咬秋』習俗,就是來表達人們『啃下酷夏、迎接秋爽』之祈願的。立秋也是秋季第一個節氣,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如有減少,便要吃肉『貼秋膘』,雞鴨魚肉等,吃味厚的美食佳餚以補貼暑氣帶來的損失。當然咬秋補養,富含營養的棗也是必不可少的食材。尤其是大棗,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桃、李、梅、杏、棗)之一。

在我的認知裏,立秋的『咬』倒像是為加深秋天味道的一種身體記憶。比如南方立秋『咬瓜』,天氣轉涼,西瓜少了,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了,這個風俗大概是為了讓吃了一夏天西瓜解暑的人們,用這種實實在在的『咬』的行為,對烈日下的瓜農和即將離去的西瓜,表示一種留戀和敬畏。常言『葉落而知秋』,這裏可謂『瓜去而知秋』了。比如北方人『咬棗』,似乎又是強化一種嚮往和等待。俗話說:『七月十五撿棗吃,八月十五打棗吃。』立秋吃棗,正是棗子初紅時,也就是青紅相間,人們吃着青一半紅一半的棗子,慢慢品味着棗的初甜,期待着棗老熟後的甘甜。而耐不住的是童年的頑皮,正像杜甫詩說的那樣:『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在我的感受裏,立秋的『咬』更像是咬文嚼字,比如抓一把棗子在手中,放一顆棗子在嘴裏,細嚼慢品,嚼着嚼着就品出它的精神來,一種敬仰油然而生。就想起家鄉的那些老棗樹,它們一棵棵站在房前屋後,站在村頭路旁,站成一種記憶,一種標誌。它們不像那些嬌貴的莊稼和果樹,需要種植的人們用日復一日的汗水去跟蹤。棗子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悄無聲息地走過風風雨雨的日子,它們甚至連最燦爛的花季也不事張揚,葉子覆蓋着微不足道的不被人注意的黃色小花,靜靜地走過。只有棗子熟了的時候,人們才想起棗子,開始用長長的杆子打棗。一年就紅火這麼一次,還是挨『打』。我想為什麼別的果子需用手輕輕地摘,而唯獨棗子卻用杆子打呢?我似乎聽到棗子對我說:『杆子敲打不願落,唯恐果肉不甘甜。』是啊,棗子不願意落不是迷戀幸福的枝頭,棗子那是為了在陽光裏多沐浴一些時間,更多的吸收一些大地的養分,將最紅亮的成色、最甘美的果肉,感恩地滿足種植人的需求。所以,棗子收穫需打兩三遍,杆到之處,青棗戀枝,只有紅棗興高采烈的跳下來,在大地上蹦跳成一片歡笑。

想到這些,不禁拿幾個棗子咬秋,慢慢品嘗。

昨天的淚 發表於 2025-4-17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咬秋"習俗中的時令感知與人文精神】

盧恩俊先生【咬秋】一文,以"咬"字立骨,鈎沉立秋節俗之精微,可謂深得民俗研究三昧。筆者不揣淺陋,試從時令哲學與人文精神維度,對此習俗作進一步闡發。

一、咬秋的時令感知體系
"咬"這一動作,實為古人建構的獨特時間認知符號。【周禮·天官】載"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立秋之"咬"恰是味覺曆法的生動實踐。南方咬西瓜,北方嚼棗實,表面是飲食差異,內裏卻共同遵循着"以味覺時"的認知模式。宋人陳元靚【歲時廣記】所述"立秋日,飲井華水,令人免白痢",正可見時令轉換之際,古人通過特定飲食調節身心的智慧。

二、棗的文化象徵譜系
棗在咬秋習俗中具有特殊地位。【齊民要術】將棗列為"五果之冠",非僅因其營養,更因其承載的文化密碼。棗樹"耐瘠薄、抗乾旱"的特性,使其成為農耕文明的精神圖騰。杜甫"庭前八月梨棗熟"之句,實暗含對生命韌性的禮讚。棗之青紅相間,恰似陰陽轉換的具象呈現,這與【淮南子】"秋分蔈定而禾熟"的物候哲學形成互文。

三、身體記憶與文化傳承
咬秋習俗的本質,是通過身體實踐強化文化記憶。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立秋預日,陳冰瓜於庭",這種儀式化的"咬",實為建構集體記憶的媒介。正如【禮記·月令】強調"食時必思其義",咬秋行為將味覺體驗升華為文化認同。棗樹"不事張揚"的特性,恰是農耕文明"厚德載物"精神的物化表現。

四、當代啟示
在現代社會時間碎片化的背景下,咬秋習俗啟示我們重建與自然的節律聯繫。宋人林洪【山家清供】所言"四時之序,成功者退",正是對這種天人關係的深刻認知。保護此類民俗,實為守護中華文明獨特的時間認知體系。

結語:
咬秋習俗猶如一枚文化活化石,既記錄着先民對自然律動的敏銳感知,又承載着"敬天惜物"的人文精神。在全球化語境下,此類習俗更顯其獨特價值,值得我們在現代生活中創造性轉化。正如棗樹經風霜而果實愈甘,傳統文化亦需在當代淬鍊中煥發新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乙酉日|黃帝4722年四月十九日申時| 2025/5/16/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