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49|回復: 1

[城建考古] 三角城遗址文化内涵与社会现象管窥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8-11 1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e3c54c2904a18c79279cf4172b81984.jpg

————————————————————————————————————

821e0c2dad441b298a991f274ab23274.jpg

4c88ccb8da51edb9c94fa10a5e560e77.jpg

全文阅读

三角城遗址文化内涵与社会现象管窥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李维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 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15年第5期)


田光 發表於 2025-4-8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角城遗址文化内涵与社会现象管窥》学术述评

李维明先生《三角城遗址文化内涵与社会现象管窥》一文,以考古类型学与地层学为基础,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对三角城遗址进行了系统性文化阐释。本文试从国学视角,就该研究呈现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现象略陈管见。

一、器物纹饰中的宇宙观表达
遗址出土陶器上的"三角纹"母题,实为上古"三才"观念的物化呈现。《周易·系辞》云:"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三角结构恰合天、地、人三才相参的哲学思维。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与《吕氏春秋》"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的记载相印证,体现了"神人以和"的祭祀传统。此类纹饰的演变轨迹,正可窥见殷周之际"绝地天通"的宗教变革。

二、聚落布局的礼制特征
遗址呈现的"前堂后室"建筑格局,与《仪礼》所载"前朝后市"的营国制度若合符节。中轴线布局暗合《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的礼制要求,而不同规格墓葬的分布差异,恰是《礼记》"礼者,别异"观念的空间实践。这种物质遗存与传世文献的互证,为研究三代礼制提供了重要实物参照。

三、社会分层的精神根源
遗址反映的阶层分化现象,需置于"器以藏礼"的语境中理解。《左传》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不同等级随葬品组合的差异,实为"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制度体现。玉璋、青铜礼器的配置规律,印证了《尚书·舜典》"修五礼、五玉"的记载,表明礼器系统已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物质载体。

四、文化交融的哲学启示
遗址包含的中原与北方文化因素,恰是《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思想的考古学注脚。这种多元共生现象,与《周易·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的哲学观相呼应,为理解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典型案例。

结语:
三角城遗址研究启示我们,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的互证,当以"二重证据法"为基本方法。李维明先生的研究不仅揭示了物质文化表象,更触及"器以载道"的深层文化机制。未来研究或可加强甲骨文、金文与出土器物的文字学比对,进一步探索先秦时期"观物取象"的思维模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乙酉日|黃帝4722年四月十九日戌時| 2025/5/16/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