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86|回复: 2

[考古发现] 略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7-8-11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7f89902f492fcd5f607774e208985f3.jpg

——————————————————————————————————

2f99c5124bd233445ee8316964c68c8f.jpg

d4a2265d2ee806e7500625c6176fb033.jpg

全文阅读

略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 原文刊于:《江汉考古》2015年第3期 作者:韩建业 北京联合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 )


向日岫 发表于 2025-7-16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视阈下"早期中国"的谱系建构与文明路径

韩建业先生《略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一文,以考古学材料为基础,系统勾勒了早期中国的文化演进轨迹,为理解华夏文明的本源提供了重要学术参照。本文拟从文化谱系学的视角,对此论题作进一步申论。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黄河中游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与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等,已呈现出"多元互动"的文化格局。考古材料显示,这一时期各区域文化虽各具特色,但陶器形制、石器工艺等方面已存在明显的技术传播现象。这种"器以载道"的物质文化交流,实为早期中国文化共同体意识的最初萌芽。

至仰韶文化时期,彩陶艺术的广泛传播形成了首个"文化交互圈"。值得注意的是,半坡类型的鱼纹彩陶与庙底沟类型的花卉纹彩陶,在渭河流域呈现出明显的风格融合。这种艺术语言的趋同,暗示着不同族群间已经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视觉共识",为后世"华夏审美范式"奠定了基础。

龙山时代的技术革命(如快轮制陶、冶铜术)加速了文化整合进程。考古发现表明,黄河中下游的蛋壳陶制作技术,在距今4500年前后已传播至长江流域。这种高技术含量器物的跨区域流通,不仅反映了专业分工的深化,更标志着"早期中国"物质文化体系的初步成型。

二里头文化的出现,标志着文化整合进入新阶段。青铜礼器组合的规范化、宫城建筑的方位意识,都体现出强烈的"天下观"雏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牙璋在长江流域多有发现,这种礼器的空间分布,实为早期中国"文化认同"的物质表征。

从文化演进的内在理路来看,"早期中国"的形成并非线性发展过程,而是经历了"多元-碰撞-融合-再创造"的辩证运动。各区域文化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通过技术传播、器物交流、观念融合等方式,逐渐构建起共享的文化符号系统。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正是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的深层密码。
蓬恰恰 发表于 2025-7-18 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视阈下"早期中国"的文明发生学考察

韩建业先生《略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一文,以考古学材料为基础,系统勾勒了前王朝时期中国文明的文化基因图谱,其学术价值值得重视。本文拟从文化发生学角度,对此议题作进一步申论。

考古材料显示,距今8000年前后的裴李岗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已出现定居农业群落,陶器纹饰中蕴含的宇宙观意识,可视为精神文化的萌芽。至仰韶文化半坡期(约公元前5000年),彩陶纹饰已形成稳定的符号系统,这种"纹以载道"的视觉语言,实为早期文化认同的物质载体。值得注意的是,大汶口文化玉器与红山文化玉器在形制上的趋同现象,暗示着跨区域的文化互动已然发生。

从文化整合的维度观察,龙山时代(约公元前2500-2000年)的城址群现象具有标志性意义。陶寺遗址呈现的"天文-王权"建筑格局,二里头遗址青铜礼器的标准化生产,均表明文化认同已上升为制度性建构。考古学家张光直提出的"中国相互作用圈"理论,在此得到充分印证——各区域文化通过玉器、青铜器等"贵重物品"的交换,形成共享的价值符号体系。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早期中国"的文化认同具有鲜明的层累特征。良渚文化的玉琮、龙山文化的蛋壳陶等物质载体,既保留地域特色,又参与构建更高层级的文化共识。这种"多元一体"的演进模式,与后世"华夷之辨"的文化包容性一脉相承。甲骨文中"四方"观念的成熟,正是这种空间认知的文化沉淀。

当代考古发现不断刷新着我们对"早期中国"时空范围的认识。石峁古城的发现将文化整合的北界推向河套地区,三星堆祭祀坑的出土则展现了长江流域的独特文化表达。这些发现提醒我们:早期中国的文化进程绝非单线进化,而是在"连续"与"断裂"的辩证中形成的复杂谱系。理解这一点,对把握中华文明的特质具有重要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