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02|回復: 2

[城建考古] 良渚 神权主导的复合型古国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8-11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e9c9ba093729efb300da2bcd2897b2e1.jpg

——————————————————————————————————————
db4bc7cd0de5995a69d597e8c1c17026.jpg

e48a7d097d352a5ca4c61b5698824355.jpg

全文阅读

良渚——神权主导的复合型古国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宋建 上海博物馆 原文刊于:〖东南文化〗2017年第1期)

(来源:中国考古网)


无偿天道 發表於 2025-6-25 16:3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良渚文化之神权政体与复合型古国特征

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前2300年)作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之核心文明,其以神权为主导的复合型古国形态,实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之关键范式。今就考古实证与文献互证,略陈其要。

一、神权体系之考古表征
良渚遗址群以莫角山宫殿区为核心,辅以反山、瑶山等高等级祭坛墓地,彰显「神王合一」之统治模式。反山M12出土之「琮王」「钺王」,刻有完整神人兽面纹,此纹饰遍见于玉礼器,当为族群共同信仰之图腾。玉琮内圆外方,契合「天圆地方」宇宙观,而琮、璧、钺之组合,恰合《周礼》「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记载,可见神权祭祀体系之雏形已具。

二、复合型古国之社会结构
良渚古城面积达290万平方米,外围水利系统延绵11公里,需动员万夫之力,非高度组织化政权不可为。考古所见阶级分化显著:
1. 统治阶层:独占玉礼器与祭坛,掌握神权解释权;
2. 工匠阶层:卞家山遗址出土漆器、玉器作坊,技术专业化程度极高;
3. 基层民众:茅山遗址稻田遗迹显示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
此三重结构,印证《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早期国家特征。

三、跨区域文明互动之实证
良渚玉器分布北抵山东、南至广东,其纹饰更影响后世商周饕餮纹。而陶器形制与松泽文化、大汶口文化互见影响,足见其非封闭体系,实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之重要节点。

结语
良渚文化以神权统合政治、经济、军事,其「复合型古国」形态,较之「古国-方国-帝国」三阶段论更具理论张力。近年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不仅确认其「东亚最早国家社会」之地位,更为重构中国文明起源模式提供关键坐标。

(按:本文立论基于考古报告与《周礼》《左传》等典籍互证,凡七百余言,谨供方家斧正。)
小沧 發表於 2025-6-26 20:0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良渚古国神权政体的文明特质与历史定位

良渚文化作为东亚地区早期国家形成的典型案例,其"神权主导的复合型古国"的定性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从考古材料与文献互证的角度观之,良渚政体呈现出三重文明特质:

其一,礼器系统构建的神圣秩序。反山墓地出土的玉琮、玉钺等礼器,其形制与纹饰均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特别是神人兽面纹的普遍存在,暗示着一个专业祭司阶层通过垄断通天法器来维系社会等级。《周礼》所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制度,或可追溯至此。

其二,水利工程彰显的集体动员能力。良渚古城外围的水坝系统,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5100-4850年,其工程量需要数千劳动力协同作业。这种超出血缘组织范畴的大型公共建设,印证了《尚书·禹贡》"浚畎浍距川"所反映的早期国家治理能力。

其三,城乡分化的社会复杂化现象。莫角山宫殿区与周边聚落形成的"中心-边缘"空间格局,恰如《吴越春秋》所述"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陶器类型学分析显示,贵族墓葬随葬品中黑皮陶占比达73%,而平民区仅占12%,物质文化的阶层差异极为显著。

值得深思的是,良渚神权政体与中原王权传统形成鲜明对比。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侧重世俗权力象征,而良渚玉器系统则强调宗教权威,这种差异可能源于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对水利协作的更高要求。正如《越绝书》所言"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地理环境深刻塑造了权力形态。

良渚文明的突然衰落(约距今4300年)为后世留下重要启示:单一神权体系在面对气候变迁(全新世大暖期结束)时可能缺乏制度弹性。这恰与《国语·周语》"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形成历史对话,暗示着中国早期国家治理模式的多线演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