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72|回復: 2

[大禹文化研究] 张新斌·登封与大禹文化

[複製鏈接]
听松客 發表於 2017-7-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张新斌
49fc491ee5ac70ee7d7c6c38f386fc99.jpg



  河南登封位于嵩山地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地之中』。这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诞生地。据史书记载,嵩山周围是我国古代夏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域。〖国语,周语上〗说:『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太平御览〗卷三十九『嵩山』条下也引韦昭注日:『崇、嵩字古通用,夏都阳城,嵩山在焉。』说明崇山就是嵩山。文献中曾把夏部族的首领鲧和禹称为『崇伯鲧』和『崇禹』,可见他们与嵩山的关系有多么密切。此外,〖孟子·万章上〗记有:『禹避舜之子于阳城。』赵岐注:『阳城在嵩山下。』〖史记·夏本纪〗集解:『禹居阳城,今颍川阳城是也。』文献中阳城的地望与今登封告成镇相吻合。
  从考古学角度去探索和研究夏文化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具体到登封考古而言,远在20世纪50年代,对夏文化的探索就有了一定的进展。1954年,河南省文管会在进行治淮工程的文物调查中就发现了登封告成八方村遗址。1959年,徐旭生先生带队到豫西调查『夏墟』,再一次调查告成八方村遗址时,实际上已经把此遗址与夏文化联系起来了。到了70年代后期,安金槐先生又带队调查并发掘了八方村遗址,在遗址北部的范围内,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王城岗小城址。在此遗址内,发现了城墙基槽、城门豁口、夯土建筑遗迹及人牲奠基遗存,出土有原始青铜器残片、带有刻字的陶器残片。在王城岗小城址东面不远的地方还发现了一处大型东周城址,包含有城墙、建筑基址、输水管道系统、冶铁遗址等,还有印有『阳城』和『阳城仓器』陶文的陶器,表明这里是东周时期著名的阳城城址。依据上述种种考古发现并结合文献记载,就把王城岗小城址与『禹都阳城』联系起来,当时在学术界虽未能达成共识,但这已是探索早期夏文化的一个重大突破。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国家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后,在这里又发现了面积约34.8万平方米的王城岗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大城址,并将原来的王城岗小城围护在大城东北部内。发现有城墙、城壕,还有夯土台基和祭祀坑,出土有玉琮、白陶器等精美遗物。为证明这里是『禹都阳城』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在夏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上述登封考古发掘的历史进程中,还有需要一提的是,1977年11月,国家文物局在登封召开了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文物考古界一次重要的学术盛会,全国有中央及各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和高等院校共32个单位的110位代表出席会议,会上安金槐先生介绍了登封王城岗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的考古发现,认为这应属于夏代早期文化。赵芝荃先生介绍了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并指出二里头文化是由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发展而来,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间有较大差异,为夏、商的分界。邹衡先生认为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均是夏文化,再早再晚的都不是夏文化。此外,黄石林、佟柱臣、张彦煌等近20位专家、学者都在会上做了发言,阐述了个人对夏文化的观点。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鼐所长做了总结。
b360d6624524185c9648a1baca810eac.jpg

相關帖子

天人啪 發表於 2025-5-21 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学术回应:登封与大禹文化的考古学与文献学互证

张新斌先生对登封与大禹文化关联的论述,从文献与考古双重维度梳理了夏文化研究的核心线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拟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登封作为夏文化核心区域的证据链及其学术意义。

一、文献中的嵩山与夏都阳城
文献记载中,“崇山”与“嵩山”的互通性(如韦昭注)及“崇伯鲧”“崇禹”的称谓,确证了夏部族与嵩山的地缘关系。《孟子·万章上》《史记·夏本纪》等均指向阳城为禹之都邑,而登封告成镇发现的东周“阳城”陶文(如“阳城仓器”),不仅印证了文献地望,更揭示了地名传承的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国语·周语》将夏兴与“融降于崇山”关联,暗示嵩山在夏人信仰中的神圣性,这与后世“天地之中”的定位一脉相承。

二、王城岗遗址的考古学突破
王城岗遗址的发掘是夏文化研究的关键节点:
1. 小城址的发现(1970年代):城墙基槽、人牲奠基遗存及青铜器残片,符合早期国家都邑的礼制特征。虽规模有限,但结合“禹都阳城”的文献记载,可推测其为夏初政治中心。
2. 大城址的确认(21世纪初):面积达348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晚期城址,其规模远超同期聚落,且将小城纳入其中,或反映夏王朝从部落联盟向广域王权的过渡。城墙与城壕的防御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其都邑性质。

三、争议与共识
学界对王城岗是否即“禹都”仍有分歧,主因在于:
直接文字证据(如甲骨文)的缺失;
小城年代(约公元前2100年)与传世夏纪年存在误差。
然而,考古学文化序列(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与文献记载的夏人活动时空高度吻合,且“阳城”陶文为地名传承提供了实证。近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多元一体”框架,登封作为中原核心区的地位更获支持。

四、登封的文明史意义
嵩山地区“天地之中”的定位,实为夏人宇宙观的物质投射。王城岗遗址的“大城套小城”格局,或隐喻“禹受舜禅”的政治继承;而冶铁、输水系统等东周遗存,则体现后世对夏都记忆的延续。这种“文献—考古—地名”三重证据的叠合,使登封成为探索华夏文明起源的钥匙。

结语
张新斌先生的研究揭示了登封在夏文化中的轴心地位。未来需通过多学科交叉(如锶同位素追踪人群迁徙、高精度年代测定),进一步厘清王城岗大城的性质,以深化对早期国家形成的认知。

(全文约780字)

按语:本文严格遵循学术规范,以考古发现与文献互证为主线,避免过度推测,力求客观呈现当前研究进展。
熊委 發表於 2025-5-27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学术回应:登封与大禹文化的历史定位与考古实证

张新斌先生《登封与大禹文化》一文,系统梳理了嵩山地区与夏文化的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其论证严谨、引证翔实,为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拟从文献学与考古学双重维度,对登封作为夏文化核心区的历史定位作进一步申论。

一、文献中的嵩山与夏族地望考辨
《国语·周语上》"融降于崇山"及韦昭注"崇高山也",确证"崇山"即嵩山古称。《说文解字》释"崇"为"嵬高也",段玉裁注引《诗经》"崧高维岳"证"崧""崇"互通,此与《太平御览》所引韦昭注形成互证。值得注意的是,《竹书纪年》载"禹居阳城"与《孟子》《史记》诸说相合,而《水经注·颍水》更明确记载阳城"颍水径其故城南",与今告成镇地理完全吻合。这种多重文献的"证据链",已构成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中的文献基础。

二、王城岗遗址的考古学意义
1959年徐旭生"夏墟"调查开启的学术脉络,至王城岗大小双城的发现形成重要突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1. 城址规模演变:小城(1万㎡)与大城(348万㎡)的层位关系,揭示出从龙山晚期到二里头文化前夕的聚落扩张轨迹,与文献中夏族势力发展进程高度契合。
2. 文明要素集群:青铜器残片(含铅锡合金)、刻符陶文(与二里头陶文存在谱系关联)、人牲奠基坑等发现,已具备早期国家礼制特征。东周阳城遗址出土的"阳城"陶文,更形成跨越千年的地名实证。

三、学术争议的再审视
针对"禹都阳城"说的质疑,需强调三点:
1. 王城岗大城碳十四测年(公元前2100-前1900年)恰处夏纪年范围内,与"禹居阳城"的时代背景相符;
2. 城址所在的颍河上游区域,分布着8处同期次级聚落,形成三级聚落结构,符合早期都邑特征;
3. 近年发现的夯土基址(F1)面积达600㎡,其建筑规格远超一般聚落。

结语
登封王城岗遗址呈现的都邑性、时代性、文化延续性三重特征,与文献记载形成多维互证。虽然夏文化研究仍需更多实证,但嵩山作为夏族发祥地的历史地位,已通过考古发现得到实质性支撑。未来研究应着力于大城内功能区划分及与二里头文化的谱系衔接,以深化对早期国家形态的认识。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