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49|回覆: 2

[中醫理論] 李士懋·『八面受敵法』研習【傷寒雜病論】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7-7-29 18: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弄清諸病的病機及其演變規律、臨床表現、診斷要點、治病大法、主方和變方。

看每一種病的傳變過程都出現了哪些證,每一證的病機、病位、程度、病勢特點及治法、主方。

看同一症都由哪些病機引起,其治法與方藥。

歸納類方的病機、應用的異同。

歸納各方證的脈象特點。

歸納各藥的配伍、用法、用量、服法。

從諸法與諸方的宜忌正反兩方面總結應用規律。

統轄諸方,再以八綱歸納397法,綱舉目張。

拆分歸納,縱橫捭闔,從不同角度,反覆學習領悟,形成自己的見解,然後再參諸醫家的觀點。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後,就會形成自己的主見,再參閱諸家注釋時,就有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就可擇其善者而吸納之。再進一步學習歷代名家應用經方治療的醫案。醫案熔理論和實踐爲一爐,可從中學習名家如何辨證,如何運用經方,從中可得到很多啟悟。

拜讀名家注釋與醫案,就是聆聽諸家教誨。有了刻苦鑽研領悟,依然還處於認識層面,尚未轉化爲自己的實踐能力。所以,必須在對經方的學習過程中,勤臨證,在不斷實踐的磨礪中,善於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結合對原文的學習,將臨床中的成功與失敗,升華到理論高度。理論-實踐-理論,不斷往復,相互印證,認真思索、聯想、總結、升華,達到縱橫捭闔,融會貫通,就可以發皇古義,創立新說。這是繼承發揚中醫學的重要途徑。

李士懋讀【傷寒雜病論】的思路,便是『八面受敵法』在中醫領域的使用,是研習仲景著作很好的思路。每次皆做一意,分數次讀之。從理論來源、條文原義、病、證、症、類方、脈、藥、法、名家注釋與醫案、臨證多方面去讀。將仲景的巍峨大廈一一拆解,降低讀原著的難度,便於深入領會仲景的思想。

一種學術思想在歷史上的價值,主要看兩方面,一是看它是否提出了幾個有分量的問題;二是看它有沒有解決幾個有分量的問題。李士懋針對中醫學術思想現狀提出『溯本求源』,並根據自己的實踐體會,回答溯本求源時如何研習仲景學說問題,是對中醫的一個貢獻。

『八面受敵法』在史學界被熟知運用,爲現代學者學習和研究提供幫助,李士懋、田淑霄夫婦研習【傷寒雜病論】的思路也可作爲學習仲景思想的一個方案提出來,供廣大中醫同道借鑑。

+
嚴刑厘 發表於 2025-6-11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李士懋"八面受敵法"在仲景學說研習中的學術價值】

李士懋先生所倡"八面受敵法",實爲研習【傷寒雜病論】之圭臬。此法源自蘇軾"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的治學理念,經李氏創造性地運用於中醫經典研究,形成系統性的解經方法論。其要義在於將仲景學術體系分解爲病機演變、證候傳變、類方比較、脈藥關係等八個維度,通過多角度切入實現全面把握。

從訓詁學角度觀之,此法暗合"以經解經"的傳統註疏方法。李氏要求學者先作"拆分歸納",即對397法進行條文互參,此正與乾嘉學派"實事求是"的考據精神相通。其強調從病機到方藥的縱向梳理,又與錢乙"臟腑辨證"的橫向體系形成經緯交織,構建起立體化的認知框架。

在臨床實踐層面,此法尤重"理論-實踐"的螺旋上升。李氏特別指出,須通過反覆臨證將經方運用"升華到理論高度",此與徐靈胎"讀書不如讀案"的主張遙相呼應。觀其歸納類方異同、辨析脈象特點等具體方法,實爲張仲景"平脈辨證"思想的操作化呈現。

值得注意的是,李氏將史學方法引入醫經研究,開創了"以史治醫"的新路徑。其"每次皆做一意"的研讀方式,既避免了初學時的茫然無措,又防止了"望文生義"的淺薄之弊。這種分層次、有步驟的研習方案,使後學得以"降低讀原著的難度",確爲傳承仲景心法的重要津梁。

當代中醫學術面臨"碎片化"危機之際,李氏"溯本求源"的治學主張更具現實意義。其通過"八面受敵法"構建的系統研習框架,不僅回答了如何繼承經典的問題,更啟示我們:中醫學術的創新必須建立在紮實的文獻功底與豐富的臨床驗證基礎上。此乃"發皇古義,創立新說"之正途,值得我輩深味而篤行之。
莫火坐 發表於 2025-7-5 10:1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李士懋"八面受敵法"對仲景學術的解構與重構】

李士懋先生所倡"八面受敵法",實爲研習【傷寒雜病論】之圭臬。此法源自蘇軾【又答王庠書】所載讀書法,經李氏創造性地運用於中醫經典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統而嚴謹的治學門徑。其要義在於"每次皆做一意求之",將仲景巍峨之學術大廈分解爲病機演變、證候傳變、類方比較等八個維度,通過多角度反覆研習,最終達到"縱橫捭闔,融會貫通"之境。

從經學方法論視之,此法暗合漢代章句之學與宋代義理之學的精要。其解構過程類鄭玄之注【毛詩】,先分章析句,明其訓詁;其重構過程似朱熹之治【四書】,終融會貫通,發明旨趣。李氏特別強調"病-證-症"三級辨證體系的建立,此正與仲景"見病知源"的診療思想相呼應。如對太陽病傳變規律的梳理,既遵循六經傳變之常,又揭示合病並病之變,充分體現了"知常達變"的中醫思維精髓。

在方藥研究層面,李氏提出"類方比較"與"藥證對應"兩大法則。前者如將桂枝湯類方二十二首按病機演變排列,揭示"方族"譜系;後者如歸納麻黃"八證"、附子"五脈",彰顯"有是證用是藥"的經方運用規律。這種研究方法,實得徐靈胎【傷寒類方】之真傳,又參以吉益東洞【藥征】之精要。

尤爲可貴者,李氏將文獻研究與實踐驗證緊密結合。其強調"理論-實踐-理論"的循環上升過程,正是對仲景"平脈辨證"診療模式的現代詮釋。通過分析300餘則名家醫案,揭示經方應用的"宜忌正反",這種實證研究方法,使古典理論煥發新的臨床生命力。

此法之價值,不僅在於提供研讀【傷寒論】的具體路徑,更在於樹立了"以問題爲導向"的研究範式。其"溯本求源"的學術主張,既糾正了明清以降"以方類證"的片面傾向,又避免了現代研究中"以西釋中"的認知偏差。正如錢超塵先生所言,李氏之學"守正而不泥古,創新而不離宗"。

當今中醫學術研究,或拘於文獻考據而疏於臨床驗證,或囿於實驗室數據而失卻整體思維。李士懋先生之"八面受敵法",恰爲中醫經典現代化研究提供了範式轉換的可能。學者若能循此徑而深求,必能在仲景學術的沃土中,培育出既合古義又契今時的學術新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