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31|回復: 2

[医药临床] 巧用阳和除骨痹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7-6-17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张怀亮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四区主任,经典理论娴熟,临床经验丰富,除内科杂病外,也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妇科、皮肤及疼痛类疾病。笔者兹于此举『痹症』验案一则,以飨读者。

王某,男,35岁,2015年07月15日初诊。

主诉 右踝疼痛半年余。

病史 半年前右踝内侧突起疼痛,尤其以右踝前侧为重,按之尤甚,行走时疼痛加剧,受凉时明显,某骨科医院诊断为『滑膜炎,右距骨坏死』,予中西药物口服及外用膏药治疗效不明显,后住院治疗仍无效,管床医师推荐来诊。

刻诊 右踝疼痛,稍感乏力,纳寐可,大便不成形,日3~4次,便前腹痛,小便可,眠可,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滑。

辨证 肾精亏虚,寒湿阻络,治拟补肾填精,散寒除湿,通络止痛,方选阳和汤加减:熟地30克,鹿角胶15克(烊化),麻黄6克,炒白芥子12克,肉桂3克,川牛膝15克,炙甘草10克。7剂,水煎服。

2015年07月22日二诊 患者自述服2剂后疼痛明显减轻,服完前方疼痛十减七八。现症见久行则足踝疼痛,口干,咽中少量黏液,大便不成形,日1~2次,便前腹痛,纳眠可,身有力,舌红苔黄,脉弦滑。守初诊方加炒白芍15克,陈皮10克,防风10克,炒白术10克。7剂,水煎服。

随访 出院前专程来告,现足踝轻微疼痛,基本不影响生活,大便成形,便前腹痛消失。

按 患者骨病半年之久,门诊及住院多以活血化瘀类中药,效果不著。张怀亮认为骨病日久,须从本论治。〖素问·五脏生成篇〗早已指出:『肾之合骨也』『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初诊见患者足踝肿痛,天气变化及受凉易发,此属寒;大便黏腻不成形,此因湿。故本病以肾虚精亏为本,寒湿下注为标,初诊方以熟地、鹿角胶补肾填精;麻黄、肉桂散寒通络;白芥子化痰除湿;川牛膝活血通络,引药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复诊患者疼痛已大为好转,仍便前腹痛,大便次多不成形,辨证属水不涵木,肝气过盛,克伐脾土,加白芍、陈皮、防风,痛泻要方之意,以敛肝健脾,药后诸症得安。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罗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5-5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从阳和汤治骨痹谈肾主骨理论的临床运用》

张怀亮教授此案以阳和汤加减治疗距骨坏死,实为深得《内经》"肾主骨"理论精髓的典范。笔者试从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两个维度解析本案辨证思路。

一、经典理论溯源
《素问·宣明五气》明言"肾主骨",《灵枢·本神》更指出"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本案患者骨痹日久,张师不囿于常法之活血化瘀,而从肾论治,正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之旨。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原治阴疽流注,张师活用其温肾填精、散寒通滞之功,与《金匮要略》肾气丸"益火之源"法度暗合。

二、辨证用药精析
1. 标本兼顾:以熟地、鹿角胶峻补先天(《本草纲目》谓鹿角胶"补髓养血,益阳补肾"),佐麻黄、肉桂温通少阴(《本草正义》称肉桂"疏通血脉,宣导百药"),白芥子化经络痰湿(《药品化义》赞其"皮里膜外之痰无不消"),正合叶天士"络以辛为泄"之训。
2. 动态调方:二诊见肝脾失调,巧配痛泻要方(白芍柔肝,白术健脾,防风疏肝,陈皮理气),暗合《医宗必读》"乙癸同源"之论。其中川牛膝引药下行之功,尤契朱丹溪"药达病所"之说。

三、临证启示
1. 骨病日久当责肾:本案突破"滑膜炎"局部认识,从肾精亏虚立论,验证了《类证治裁》"久痛入肾"之说。
2. 阳和汤活用之妙:去姜炭之守,增牛膝之动,使全方静中有动,较原方更合骨痹病机。
3. 证变法亦变:二诊转从肝脾论治,体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仲景心法。

结语:此案启示后学,治骨痹当以《内经》理论为纲,既要把握"肾主骨"的根本,又须明辨寒热虚实之标。阳和汤之妙用,正在于温补而不滞邪,辛散而不伤正,确为治疗虚寒性骨痹的经典方剂。然临床运用仍需谨记"辨证论治"四字,方不致刻舟求剑。
邹至 發表於 2025-5-17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阳和汤辨治骨痹之精义发微》

张怀亮教授此案,诚得《内经》"肾主骨"之奥旨,更暗合张介宾"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之论。今试析其理法方药,以阐发经典方剂治疗骨痹的深层机理。

一、病机辨析三重境
患者右踝疼痛半年,呈现"受凉加重-按之痛甚-便溏脉沉"三联征候,此正合《素问·痹论》"寒气胜者为痛痹"之旨。张师独具慧眼,透过"滑膜炎""距骨坏死"之西医病名,直指肾精亏虚、寒湿痹阻之本质。其辨证精妙处在于:一则察其疼痛特点,知寒邪深入骨骱;二则观其大便溏泄,识脾肾阳气式微;三则参合脉象沉细,断其本虚标实之候。此三重辨证,恰如抽丝剥茧,层层递进。

二、方药配伍阴阳和
阳和汤本为《外科证治全生集》治阴疽名方,张师活用之治骨痹,其配伍暗含太极阴阳之道:熟地、鹿角胶属阴,填精益髓以壮骨本;麻黄、肉桂属阳,温通经脉以散寒凝。尤妙在炒白芥子之用,既除经络痰湿,又防滋补腻滞,正如《本草经疏》所言:"白芥子辛温发散,能搜剔内外痰结"。川牛膝引药下行,更添活血通经之效,使全方成为动静结合、补泻兼施的有机整体。

三、治法转换见匠心
二诊时疼痛十减七八,却现"便前腹痛-口干苔黄"之象,此乃阳气来复过程中出现的"阳化热、阴未充"之变证。张师巧用痛泻要方加减,取白芍柔肝缓急,白术健脾燥湿,防风升清止泻,陈皮理气和中。此变法尤见功力:既防辛温太过化热伤阴,又兼顾土虚木乘之机,与初诊方形成"补肾-调肝-健脾"的三才治疗格局。

四、经典互参明医理
本案深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要义。熟地、鹿角胶皆血肉有情之品,较之寻常补肾药更易入奇经八脉。现代研究证实,鹿角胶所含多种生长因子确实具有促进骨修复作用,此正合"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古训。而麻黄配伍熟地的"动静相济"法度,又可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中找到理论渊源。

结语:此案启示有三:其一,骨痹顽疾当从"肾-精-骨"轴论治;其二,阳和汤化裁之妙,全在把握阴阳消长之机;其三,经典方剂应用贵在"守方易药"的灵活变通。张师此治,非惟解一患之苦,更为后世示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思维活法。学者当于此用心体味,庶几可得治疗骨病之三昧。

(注:本文方药剂量及配伍比例具个体化特征,临证应用须遵四诊合参原则,不可机械套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