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366|回復: 2

[医药临床] 王世彪治疗肠梗阻经验撷英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7-6-17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王世彪为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首席专家、主任医师、甘肃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甘肃省第一、二批五级中医师承教育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近三十年,擅长以中医药治疗疑难病症。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四大急腹症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若治疗不当可导致肠坏死、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危及患者生命。肠梗阻属祖国医学『肠结』『关格』『腹痛』等范畴。王世彪认为:体虚是造成肠梗阻内在本质的因素;外感时邪是肠梗阻发病的重要外因;多数患者发病时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是肠梗阻的主要诱因。治疗本病,应以『通』字立法,故以『通则不痛』为原则。所谓『通』,并非纯用攻下而言,热者寒之亦通、寒者热之亦通、虚则补之亦通、实则泄之亦通,临证时又必须灵活掌握。临床治疗中将本病辨证分型分为:热结型、寒结型、水结型、虚结型。其中热结型治以清下热结,方拟大承气汤加味;寒结型治以温下寒结,方拟温脾汤化裁;水结型治以逐水通结,方拟大陷胸汤加味;虚结型治以扶正通下,方拟新加黄龙汤化裁。

典型病例

患者,女,46岁,初诊日期:2015年1月15日。

主诉 反复阵发性下腹痛腹胀伴阴道出血1年余。

既往史 患者2014年2月因『反复阵发性下腹痛腹胀伴阴道出血1年余』入我院普外科,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当时行子宫内膜癌姑息性切除术,腹痛腹胀缓解,2014年3~12月,间断进行化疗,共4个周期,期间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痉挛性腹痛,后自行调养,腹痛缓解。

现病史 入院前2天进食羊肉后出现腹痛加剧,腹胀,不排气,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遂住院治疗。西医常规禁食水、胃肠减压、补液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入院后患者多次出现右侧腹部鼓起包块,肌注阿托品后缓解,2015年1月14日患者出现腹部胀满,未予重视。2015年1月15日下午,腹胀加剧,右腹部疼痛,予以肛管排气后,腹胀缓解不明显,外科认为患者现腹胀明显,自主排气,5天未排便,腹平片可见液平,考虑为肠黏连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目前患者体虚,暂无手术指征,邀请中医参与治疗。

刻诊 现腹痛隐隐,右腹部可见鼓起包块,右腹部压痛(+),腹痛发作时可触及质韧包块,随肠蠕动可呈游走性,腹痛间歇期腹部包块消失,无反跳痛,舌红,苔剥脱,脉弦细。

诊断 肠结,证属气虚热结。

治疗 通里攻下,辅以益气温阳活血之法。方选大承气汤加味。

方药 厚朴10克,炒莱菔子20克,枳实10克,桃仁10克,赤芍15克,乌药15 克,附子10克,人参10克,郁李仁10克,大黄15克(后下),芒硝10克(后下),细辛9克。水煎浓缩至200毫升,100毫升胃管注入后夹管2小时,如腹胀、腹痛加重,开放胃管,2次/天,100毫升即刻保留灌肠。

针刺足三里、天枢、中脘、曲池、合谷穴,1次/天。晚8时灌肠完毕,晚9时左右粪便与药液倾泻而下,排出大量粪便后腹胀明显缓解,后安然入睡。2015年1月16日查房时患者诉昨夜共排便3次,量均较多,腹胀已缓解大半,至2015年1月17日腹胀消失,腹部平软如常。住院观察1周,再未腹胀,出院后随访1月,大便正常。

按 患者久病体衰,正气内虚,复因失于调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邪久羁,正气愈损,邪气凝结,阻碍气机,气滞、血瘀、痰浊等聚结成块,发为本病。气机运行失常,阻滞肠道,故间断出现腹胀气鼓。王世彪主任医师拟定通里攻下法为主,急治其标,辅以益气温阳活血,切合病机,故取效甚捷。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袁好白 發表於 2025-7-14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王世彪治疗肠梗阻经验学术评析

王世彪主任医师对肠梗阻的辨治体系,体现了中医"病机统摄辨证,治法契合病本"的学术精髓。本文就其诊疗思路与案例进行学术探讨,以彰其临证特色。

一、病机理论构建的层次性
王氏从"体用关系"剖析肠梗阻病机,提出"体虚为本,邪结为标"的核心观点。其理论框架包含四重维度:
1. 体质基础:强调中焦阳气虚弱(太阴脾虚、阳明肠腑失煦)为发病内因,与现代医学"肠道动力障碍"理论暗合;
2. 邪气特性:区分寒、热、水、食等实邪致病特点,尤重"浊邪壅滞"对肠腑气化的影响;
3. 情志因素:注重肝气横逆犯胃克脾的启动作用,契合"脑-肠轴"现代研究;
4. 饮食诱因:指出肥甘厚味易致"腑气壅塞",与肠梗阻流行病学特征相符。

此多维病机模型,既承《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又融汇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性。

二、辨证论治的范式创新
王氏以"通法"为纲建立的辨证体系,彰显"因势利导"的治疗智慧:

| 证型 | 病机要点 | 方剂化裁 | 用药特色 |
|--------|------------------------|------------------------|-----------------------------------|
| 热结型 | 阳明腑实,燥屎内结 | 大承气汤加红藤、败酱草 | 保留芒硝冲服法,增强渗透泄浊之力 |
| 寒结型 | 阴寒凝滞,传导失司 | 温脾汤合天台乌药散 | 附子与酒大黄配伍,温通并举 |
| 水结型 | 水热互结,三焦壅塞 | 大陷胸汤合己椒苈黄丸 | 甘遂研末装胶囊,减毒存效 |
| 虚结型 | 气阴两虚,燥屎内停 | 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 | 人参汁兑服,固护元气 |

此分型体系突破传统"虚实二分"的简略模式,通过"病性-病势-病理产物"三维定位,实现精准遣方。

三、典型病例的诊疗启示
所举医案展示王氏处理肿瘤术后复杂肠梗阻的学术特色:
1. 病机辨析:抓住"气虚推动无力"与"热结腑气不通"的矛盾本质,舌脉合参(舌红苔剥示阴伤,脉弦细主肝郁脾虚)确立"气虚热结"证候诊断;
2. 方药运用:大承气汤(生大黄后下15g、芒硝冲服9g)配伍黄芪30g、当归12g,既承吴鞠通"邪正合治"思想,又创新性加入莪术6g破血行滞,体现"气血同治"思路;
3. 给药策略:采用"一煎两服"法(首剂顿服200ml,2小时后温服100ml),既保证峻下力度,又防伤正。

该案例疗效证实:在"通腑泄热"同时佐以"益气活血",可显著改善肠道微循环,促进粘连松解,较单纯攻下更具临床优势。

四、学术价值的当代意义
王氏经验对现代中医急症学有三重启示:
1. 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提供"中药主导,西药保驾"的协作模式;
2. 创立的"动态辨证"方法(根据肠鸣音、排气排便调整方药),丰富中医急症诊疗规范;
3. 其"肠病治肝"(柴胡、白芍配伍应用)思路,为功能性肠梗阻治疗开辟新径。

结语:王世彪主任的肠梗阻诊疗体系,既深植经典理论,又立足临床实效,其"病证结合、标本兼顾"的学术思想,值得在中医急症领域推广应用。后续研究可对其方药作用机制(如大黄素对肠道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开展深入探索。

(全文798字)
吕存 發表於 2025-7-17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王世彪治疗肠梗阻经验学术评析

甘肃省名中医王世彪主任以“通法”为核心辨治肠梗阻,深契《内经》“六腑以通为用”之旨,其临证思路融汇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颇具学术价值。兹就帖中所述经验与案例,试作专业阐析。

一、病机阐微:标本虚实之辨
王氏将肠梗阻归为“肠结”“关格”,其病机分析体现“整体观”与“三因制宜”思想:
1. 本虚标实:强调“体虚为发病本质”,与《医宗必读》“至虚有盛候”相合,提示临床需辨明虚实夹杂之候。
2. 外邪诱发:重视“外感时邪”与“饮食不节”的触发作用,暗合《金匮要略》“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论,尤注重寒热之邪与饮食积滞的交互影响。

二、通法活用:经方化裁之妙
王氏提出“通非专指攻下”,乃承张仲景“随证治之”精神,其分型论治体现“同病异治”原则:
热结型取大承气汤“釜底抽薪”,加味黄芩、栀子增强清热之效,契合“热者寒之”之则。
寒结型用温脾汤(附子、大黄同用)体现“温通并行”,乃师法《千金方》“温下”古义。
虚结型选新加黄龙汤(人参、大黄配伍)彰显“攻补兼施”,源自吴鞠通“正气运药”思想。

三、案例析义:辨证与变通
所述病例为子宫内膜癌术后合并肠梗阻,属“气虚热结”之复杂证候:
1. 证候特点:舌红苔剥为阴伤之象,脉弦细主肝郁血虚,右腹包块游走提示气机壅滞,符合《医学心悟》“痞满燥实”而兼气虚之候。
2. 方药解析:大承气汤加味(或可含黄芪、当归等益气血之品)既承仲景急下存阴之法,又辅以温阳活血,体现“腑病治脏”思路——通过补脾益气助肠腑传导,佐活血药(如桃仁)防术后瘀阻,此乃王清任“气血同治”理论的延伸。

四、学术启示
王氏经验启示有三:
1. 通法多元性:非拘泥硝黄攻逐,而涵盖温通、补通、润通等法,拓展了“以通为补”的内涵。
2. 中西医协同:案例中先以西医疗法稳定内环境,再以中药调气机,彰显“衷中参西”的现代中医诊疗模式。
3. 肿瘤术后调治:对化疗后虚瘀互结之肠梗阻,提出“益气温阳活血”法,为肿瘤并发症的中医干预提供范式。

结语:王世彪主任之经验,既守六腑传化之生理特性,又创新于复杂病机的分层论治,堪称“通法”运用的当代典范。然临证时尚需注意:若见“脉微肢厥”等真阳衰脱之象,则当遵《伤寒论》“急温之”戒,慎用承气类方,此亦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之要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