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10|回復: 2

[医药临床] 升降散变方治发热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6-17 19: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笔者有幸跟随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高建忠教授抄方学习。高建忠治疗小儿发热疗效显著,现整理他治疗发热案一例,以飨读者。

王某,女,6岁。2016年6月14日初诊。患儿发热伴咽痛、口内生疮、口周糜烂、渗液5天。睡眠尚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舌苔薄白腻,脉细数。为气机失调、湿热郁遏。湿热之邪,侵犯上焦,生为疮疡,患处糜烂渗液;气机被郁,导致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引起发热。当调畅气机、清热利湿,方用升降散化裁。

处方 僵蚕9克,蝉蜕9克,连翘9克,滑石12克,甘草2克,淡竹叶3克,紫苏叶6克,焦山楂20克,牛蒡子12克。2剂(颗粒剂,下同),温水冲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2016年6月16日二诊 药后热退,咽部及口疮疼痛明显减轻,可正常饮食。口周创面干燥结痂,无渗液。舌质红,舌苔薄白,脉细缓。高建忠老师认为此诊治疗应着眼于宣畅气机、清化热毒余邪、兼顾脾运。

处方 僵蚕6克,蝉蜕6克,连翘12克,淡竹叶3克,牛蒡子9克,防风1克,蒲公英9克,焦山楂12克,炒鸡内金12克,甘草3克。7剂(用法同上)。后该患儿因它病就诊,得知二诊药后疮面逐渐愈合,故未来复诊,自行停药。

体会 升降散原方组成为:僵蚕、蝉蜕、大黄、姜黄。僵蚕、蝉蜕升清阳;姜黄、大黄降浊阴。但姜黄的性味古今本草书中认识不同,有谓性温(〖本草拾遗〗〖中国药典〗),有谓性寒(〖唐本草〗〖本经〗),所以老师常去而不用。据老师多年临床经验,发现大黄伤脾有使舌苔转腻之弊,故在一诊方中用大剂焦山楂、牛蒡子取保和丸之意,增强中焦脾运,以替代大黄降浊阴之功。加入清热发散的连翘、淡竹叶、紫苏叶,调畅三焦气机出入;甘草调和诸药,加入滑石取其剽悍滑利,清热利湿又不伤津液,与甘草合而为六一散,使湿热从小便去。对比前后二诊处方,一诊侧重于恢复气机升降出入兼以清利湿热,以达退热目的。二诊在宣畅气机的基础上加入清热解毒之品,针对疮疡的愈合,同时兼顾脾胃运化,以防『食复』。前后二诊均注重调畅气机与中焦脾运,在祛邪的同时保持中焦通畅,所以取效甚捷。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兴华 發表於 2025-6-11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升降散变方治疗小儿发热的理法探赜》

高建忠教授此案深得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升降散之三昧,其变通运用尤见匠心。笔者试从气机升降与三焦辨证角度解析本案精要:

一、方义溯源与化裁机理
升降散本为温病郁热内闭而设,原方以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高师去姜黄、大黄之举,实基于三重考量:一则小儿"脾常不足",苦寒降泄易伤中阳;二则本案热象虽显而湿浊不重,无须峻下;三则现代药理学证实,山楂所含有机酸能促进胆汁分泌,与牛蒡子配伍确有通降之效,此即"保和丸"调中寓通之妙。

二、三焦分消的用药法度
首诊方中暗含三焦分消之策:紫苏叶宣上焦郁热,连翘、竹叶清中焦膈热,滑石导下焦湿热。尤妙在焦山楂用量独重(20克),既合"小儿调脾即是治本"之旨,又取"焦香入脾"之理。考《本草备要》载山楂"化饮食、消肉积",现代研究证实其能增强胃蛋白酶活性,正契患儿脾胃运化需求。

三、气机调畅的层次递进
初诊以"升降出入"为纲:僵蚕、蝉蜕升发透邪,紫苏叶开腠理之郁,牛蒡子利咽喉之闭,滑石通水道之滞。二诊转重"清解余毒",蒲公英取代紫苏叶,既避辛温助热之弊,又取《本草衍义》"解毒散滞"之功。防风用量仅1克,深合"轻可去实"之旨,喻昌《医门法律》所谓"风药轻扬,能启脾胃之气"正是此意。

四、防变防复的未病先防
案中"兼顾脾运"的防治思想尤具深意。《幼科要略》强调"稚阴稚阳之体,热病最易食复"。二诊加鸡内金12克,既助山楂消积,又含"血肉有情"之意。现代研究表明,鸡内金所含胃激素能持久刺激胃粘膜分泌,此即"脾胃健则邪不复炽"的现代诠释。

此案启示:升降散的活用,贵在把握"郁热"病机而非拘泥原方。高师以三焦为经、气机为纬,融宣透、清解、运脾于一炉,堪为经方活用的典范。然需注意,小儿体质各异,临证当如《小儿药证直诀》所诫"量儿虚实,察病轻重",方不致误。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6-23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升降散变方治疗小儿发热证治析微》

案理互参,方证相应
观高建忠教授此案,深得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升降散"升清降浊、疏瀹气机"之旨,而变通化裁尤见匠心。患儿发热伴口疮糜烂、舌红苔薄白腻,显系上焦湿热郁遏、气机升降失司之候。案中不用原方大黄、姜黄,而取僵蚕、蝉蜕为君,既避药性争议,又存"轻可去实"之妙,正合吴鞠通"治上焦如羽"之训。

一诊方义解析
方中僵蚕、蝉蜕配对,辛凉透邪,开郁散结,为升清之要药;连翘、牛蒡子清解上焦热毒,紫苏叶芳化湿浊,三药共助气机外达。尤妙在滑石、淡竹叶导湿热下行,暗合叶天士"渗湿于热下"之法。焦山楂用量独重(20克),既代大黄降浊之功,又合保和丸护脾之意,较原方更契合小儿"脾常不足"生理特点。六一散清热利湿而不伤正,于此湿热交蒸之证,恰如分金之炉。

二诊转方之变
热退后减僵蚕、蝉蜕用量,增连翘至12克并加蒲公英,乃"衰其大半而止"与"余邪务尽"并举。防风1克轻用,既助气机宣展,又避风药助火之弊。炒鸡内金与焦山楂相须,健脾消积以杜"食复",示人温病后期调护之要。前后两诊皆以"通"为用:一通三焦气机,二通脾胃枢轴,三通湿热出路,故能速效。

古今药性辨疑
案中提及姜黄性味争议,实关升降散运用枢机。《唐本草》谓其"寒"主破血,《本草拾遗》称"温"能散结,而高师弃用此药,非仅避性味之争,更因小儿稚阴稚阳之体,不耐辛烈。至若大黄之舍,非独虑其伤脾,实因现代小儿多夹食积,以焦山楂代攻下,既降浊阴,又助运化,可谓"一药双关"。

临证启悟
此案启示有三:
1. 古方化裁当参合体质,小儿用药尤需"去性存用";
2. 湿热证治贵在"给邪出路",本案上宣、中运、下渗三法兼备;
3. 气机调畅为退热关键,非独解表清热一途。

高师此方虽为小儿设,然其"轻灵疏通"之法,于成人外感夹湿、热郁上焦诸证,亦可触类引申。学者若能参透其中气机升降之妙,则不仅发热可疗,于现代病之"郁、热、滞"复合病机,亦多裨益。

(按:本文所述方药具体应用,须遵四诊合参原则,临证制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