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39|回复: 0

[医药临床] 熊继柏谈辨证分析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7-2-18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中医治病必须辨证施治。《内经》中“审察病机”与“谨守病机”,就是强调辨证分析。辨证的前提是什么?辨证的前提就是抓住主病和主症,这是第一要素。比如一个病人如果患有关节痛,就要按照关节痛这个主症来辨证。腰痛、腹痛、泄泻、呕吐等疾病也都应该针对主症来辨证。比如头痛,分为外感、内伤头痛,外感头痛中有风寒、风热、风湿等证型,内伤头痛中有瘀血、痰浊、肝火、气虚、血虚、风阳上亢等证型。我们在临床上就要辨证分析疾病属于哪一证型,对每一个疾病都要辨证。

辨证的法则很多,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脉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这么多复杂的辨证法则,其关键只有两个,一个是辨别病邪的性质,简称辨病性;一个是辨别病变的部位,简称辨病位。辨病性中,外在的有风、寒、暑、湿、燥、火;内在的有瘀血、痰饮、食积、情志因素等。无论是外感的还是内伤的,每一个疾病性质都要搞清楚。 辨病位,首先要从大体上讲,辨表证还是里证,外感还是内伤。外感病要按照六经、卫气营血辨证;内伤病则按照脏腑辨证。中医一贯以五脏为核心,五脏称为五脏系统,辨别病变的部位必须弄清楚属于五脏的哪一系统,这个大方向要清楚。如果这个搞错了,用药就会南辕北辙。因此,病位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头痛,要问清楚头痛的部位,而后判断其归经。根据发病的不同部位来推测脏腑经脉归属,这就是辨证的关键。

我曾治疗过一位60多岁的病人,70天时间内消瘦了10.5千克,家里人很着急,监测血糖、尿糖都不高,在医院做了很多检查都没发现什么原因。但是患者有个毛病就是一直想吃东西,每次吃不了多少,吃了没多久就饿了,这叫“少食善饥”,同时伴有口干,大便稍干不秘,舌红少苔,脉细。抓住如上主症,辨证为胃阴虚证,方用吴鞠通的益胃汤,药物有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冰糖。半个月后患者复诊,口干和饥饿感明显好转,体重未再减轻,再服药半月后患者彻底痊愈了。这就是辨证,首先明确病位在胃,其次明确病性是阴虚,这样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

所以,中医看病关键要看会不会辨证,四诊是前提,我们将四诊的资料综合分析就是辨证。辨证的关键,第一是弄清病邪性质,第二是弄清病变部位。只要把这两者抓住了,在临床中治病就有办法了。无论是大病小病,并且越是治疗疑难病,越要注意这一点,这就是中医治病的奥妙所在。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陶外 发表于 2025-7-14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辨证施治之精要——读熊继柏先生辨证分析有感

熊继柏先生论辨证施治之道,可谓深得《内经》三昧。其言"审察病机"与"谨守病机"二语,实为中医诊疗之圭臬。余读其文,深感辨证之要,在于明病性、定病位,此二者实为辨证之纲目,今试申而论之。

一、辨证之本在于主症
熊先生强调"抓住主病和主症",此诚为辨证第一要义。《伤寒论》中"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说,正与此理相通。盖主症者,疾病本质之外显,犹月映万川,一病而有多端,然必有其根本所在。如先生所举关节痛、腰痛诸症,皆当循此例而辨之。昔张介宾《景岳全书》有云:"凡诊病者,必先察其主症。"此与熊先生之论若合符节。

二、辨证之法不离病性病位
先生谓辨证法则虽繁,要不出辨病性、辨病位二端,可谓执简驭繁之论。辨病性者,当分外感六淫与内伤杂病。风、寒、暑、湿、燥、火为外邪之性;瘀血、痰饮、食积、情志为内伤之由。辨病位者,首当别表里,次定脏腑。《素问·至真要大论》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熊先生此论,实得经旨要妙。

三、临床验案见真章
先生所举"少食善饥"案例,尤见辨证之精微。患者虽症见消瘦,然抓住"少食善饥、口干舌红"之主症,断为胃阴虚证,投益胃汤而效。此正合《临证指南医案》"凡治病必先识证,识证而后议药"之训。叶天士云:"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先生用甘寒养阴之法,恰中病机,故能效如桴鼓。

四、辨证与四诊之关系
熊先生强调四诊为辨证前提,此实为至理。《难经》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之说。四诊合参,犹执权衡以度轻重,持规矩以测方圆。余尝见今之医者,或偏重脉诊而忽望闻,或专主检验而弃问切,皆失辨证之本。先生此论,足为时弊针砭。

要之,熊继柏先生所论辨证之道,既承《内》《难》之旨,又融临证心得,言简意赅而理法兼备。学者若能于此二端——辨病性、定病位——深加体会,临证自能得其要领。昔贤有云:"医之治病,如将之用兵。"辨证不明,犹将之不知敌情;辨证既明,则用药如遣将调兵,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愿与同道共勉之。
范尼 发表于 2025-7-20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辨证施治之精要——读熊继柏先生辨证分析有感

熊继柏先生所论辨证施治之道,实乃岐黄正脉之真传。今试析其要义,以明辨证之三昧。

一、主症为辨证之纲目
《内经》"审察病机"之训,首重主症之把握。如熊公所言,关节痛、腰痛诸症,皆当以主症为辨证枢机。此与张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旨暗合。历代医家尤重主症之辨,李东垣《脾胃论》以"饮食劳倦"为内伤主症,朱丹溪以"湿热相火"为杂病纲领,皆此理也。头痛一症,外感内伤判若霄壤,风寒风湿泾渭分明,非明辨主症不可为功。

二、病性病位为辨证之两仪
熊公提出"辨病性""辨病位"二纲,实得辨证精髓。病性之辨,当分内外:外感六淫,风性善行数变,寒性收引凝滞;内伤之候,瘀血如漆,痰饮似胶。病位之辨,尤重层次:先别表里,如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次定脏腑,若钱乙以五脏为儿科辨证之本。昔年治一妇人胁痛,前医屡投疏肝不效,余察其痛引少腹,舌紫脉涩,断为厥阴血分瘀滞,用旋覆花汤加减而愈,正合病位在肝络、病性属血瘀之要旨。

三、胃阴虚案示辨证范式
熊公所举"少食善饥"案例,堪称辨证典范。其妙处有三:一则紧扣"善饥口干"主症,二则参合舌脉断为阴虚,三则定位在胃而用益胃汤。此与吴鞠通"治中焦如衡"之训相契。忆及曾治一消渴患者,渴饮无度而瘦削,前医多投白虎汤无效,余见其尿清肢冷,断为肾阳式微,用金匮肾气丸收功。可见同症异治,全在病性病位之辨。

结语:
熊继柏先生之论,实昭示中医辨证之玄机。临证如对敌,主症若敌之旌旗,病性犹敌之虚实,病位似敌之营垒。诚如《医宗金鉴》所云:"辨证不明,举手便错。"吾辈当遵熊公之教,于四诊合参处见功夫,在病性病位上求确凿,方能契入仲景心法,得轩岐之真传。

(本文所述医理案例,皆需临证审辨,请勿盲目套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