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74|回覆: 0

[道學資訊] 先秦儒道如何解說人與宇宙關係?莊子用蝸牛角這樣作喻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2-1 05: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先秦儒道如何解說人與宇宙關係?莊子用蝸牛角這樣作喻

先秦儒道如何解說人與宇宙關係?莊子用蝸牛角這樣作喻

莊子】 王重興作品

對於人與宇宙的關係,在現代科學語境裡,其畫面是很清晰的。在浩瀚無邊的宇宙面前,人類實在太渺小了,據說直徑長達幾百億乃至幾千億光年,哪怕飛船達到光速,也無法窮盡宇宙的邊緣。想一想這個都覺得累,連對比的勇氣都沒有了。

而在中國古代,尤其是先秦時代,人與宇宙的對比是怎樣的呢?關係又是如何的呢?關於這一點,儒家的說法並不多,在儒家的眼中,宇宙更多的是人類情懷的一個載體,而在道家的眼裡,宇宙多少還是一個物質的存在。我們藉助張岱年的【中國哲學大綱】,看看老子和莊子的觀點。

莊子:一個蝸牛角可以容下一個國家

在莊子的眼中,世界有好幾重對比,首先是陸地和大海的對比。沒有航海經驗的他,一直認為陸地在大海的環繞當中,和大海相比,陸地很渺小,因此有古井邊的海龜跟井底之蛙說大海的故事。具體而言,莊子說:咱們中原地區,和大海相比,就好像一粒米在倉庫里的地位,“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梯米之在大倉乎?”其實,在地球上,陸地占比三成,海洋占比七成,沒莊子說得這麼誇張,但是莊子認為海洋比陸地大的觀點,倒是有道理的。這個觀點直接影響到後來的蘇軾,蘇軾在海南流放,他安慰自己說:海南是島,被大海環繞,而大宋所在,也是個大島,也被大海環繞。與現代地理觀念驚人地吻合。

接下來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莊子沒有航空經驗,也沒有觀測天體的經驗,然而他直覺到:人在宇宙當中,是極其渺小的,對比強烈到什麼地步呢?“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我們人類在天地之間,就好像小小的石頭,小小的樹木跟一座大山相比,或者跟泰山相比。

暫停一下,莊周老師似乎說得有點保守,草木與大山的對比,根本沒有人與宇宙的對比那麼懸殊,光太陽一顆恆星的大小就是地球的幾百萬倍,更不用說銀河系,總星系。然而,在天文探測毫無科學手段的當時,莊周老師能有這個聯想,已經達到人類想象的頂層了,還是得鼓勵一下。後來,莊周老師又來一比喻,說人在天地,就好像一根毛在馬身上,“不似毫末之在馬體乎?”這個想象力又稍微擴充了一點,更接近科學的對比。

而莊周的宇宙觀真正讓人驚嘆的地方就在於他的無窮小概念,或者說無窮小當中孕育着無窮大的概念。為了說服諸侯不要有對領土的非分之想,莊子設置了這麼一個動漫場面:在蝸牛的左角,有一個國家叫做觸氏,在蝸牛的右角,有一個國家叫做蠻氏。這兩國為了爭奪領土發生戰爭,戰爭激烈到什麼程度?“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返”。莊子設置的這個畫面,其對比極其強烈。

蝸牛角,在古人眼中是極小的東西,然而卻生存着兩個國家,而且還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那種屍橫遍野,遍地狼煙的場面居然就發生在小小的連一顆塵埃都容不下的蝸牛角上。空間的浩大還通過時間表現出來,一國追逐另外一國,居然追擊了十五個晝夜。不過毫末之大的蝸牛角,居然可以讓一支軍隊跑上十五天!

蝸牛角之爭的這個畫面,顯示了莊子不受局限的想象力,其實也給中國的哲學設置了一個概念:無窮大可以寄托在無窮小當中,無窮小可以容納無窮大。把這個比例延伸到太陽系,那麼,地球和整個星系比起來,如同蝸牛角,地球上的萬物,如此眾多繁複,也只不過寄居在蝸牛角上。

莊子的這種概念,其實還是被繼承了下來。例如著名的南柯一夢,就顯示了莊子無窮小容納無窮大的概念。故事的主人公淳于棼,在夢境中來到槐安國,當上了駙馬和高官,這個國度有遼闊的疆土,壯麗的山河,數不清的百姓,結果呢?夢想之後,發現只不過是槐樹下的一個螞蟻窩。這其實是莊子蝸角之爭的螞蟻版。

再發展到【聊齋志異》裡的“蓮花公主”,則擁有幾十座城池幾百萬人口的神秘王國,居然只是一個蜜蜂窩而已。這其實是莊子蝸牛角之爭的蜜蜂版。

在莊子的影響下,古人認為人在天地,就如同螞蟻窩在槐樹,蜜蜂窩在菜園。雖然比例還不精確,但道理是對的。總之,在浩瀚的宇宙當中,人類極其渺小。

這個對比的基礎上,莊子對人類的地位是比較悲觀的。他認為,人類就是被宇宙支配的,主宰不了自己,“吾身非吾有也”,我的身體不屬於我自己,而是屬於宇宙,屬於自然,是宇宙把我造出來的,“是天地之委形也”。

這個觀點發展到蘇軾,就成了【臨江仙》裡的一句:“長恨此身非我有”,多麼痛的領悟!

老子:人既是卑微的芻狗 同時又是宇宙四大之一

老子眼中的人類在宇宙當中,有極其渺小的一面,他很有名的一句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天地當中,人類是被操控的,就好像芻狗這種器具,用完了就扔。這番話聽起來蠻無情的,然而,老子並不是那麼無情,同時又講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這看起來有點矛盾,一方面說人類渺小得可以被宇宙隨便拿捏,卑微到極點,但老子又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說宇宙當中,人是四大之一。到底信哪一句呢?個人認為,老子所指不同,所謂人如芻狗,可能是指人在宇宙中的實際地位而言,和太陽系比起來,和銀河系比起來,渺小得連芻狗都不如。另外,又從態度而言,主觀能動性而言,人在所生活的地球上,確實是偉大的,能仿效天地,師法宇宙,取得最佳的生存環境,從這一點而言,人類又十分偉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宇宙天地簡直成了互相學習的同學和朋友。

儒家:宇宙是人類的道德載體

儒家的宇宙與人的關係,與道家的畫面,尤其是莊子的畫面,是截然不同的。莊子眼中的人類與宇宙,更多的是個體和空間的關係,是一粒米和一個倉庫的關係,都是極小物質和極大物質的對比。

而在儒家的眼中,宇宙到底有多大,人類到底在宇宙中占比多少,並不是很重要,他們也沒興趣研究,他們不會講扶搖而上九萬里,不會講一粒米與太倉的對比,他們所關注到的空間,更多的是天下,是國家,是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空間。

儒家所提到的宇宙,更多的是人類的精神載體,不具備天文學的意義。例如儒家經典【禮運】這樣講述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人者,天地之心也”。這個地位真是高得不要不要的,居然代表宇宙的心,是宇宙的代言人,為什麼人能成為宇宙天地之心呢?

因為天地本來就沒有主觀上的心,宇宙天體,無論是行星還是恆星,無論是星雲還是黑洞,都是沒有知覺的,而人類有知覺,有意識,能主動認識世界,這個世界,這個宇宙,再怎麼巨大,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上,也得靠人類來描述。宇宙一方面是客觀的,另一方面又在人類的感官中和描述中存在。

故而在【禮運》裡又說“人者,其天地之德”。天地無所謂道德,那麼人類就是天地的道德,是天地道德的代言人。從這個層面而言,天地的道德,宇宙的品質屬性,都是人類描繪出來的。

枯燥的理論不再重複,我們還是來講講董仲舒教授,同學們,凡是提到儒家的宇宙觀,咱們的董仲舒老師肯定是不能缺席的,他對人和宇宙的關係,有着強烈的參與感,總喜歡長篇大論說上幾句。

在對於人與宇宙的關係上,董仲舒則是莊子的另一個極端,莊子認為人在宇宙面前無可奈何,而董仲舒認為人的能耐可大了,【春秋繁露】認為,人“超然萬物之上”,凌駕在自然界之上,萬物要成長,人是有決定權的,連天地都受人類影響,“人下長萬物,上參天地”,說得有點誇張了,從現代天文學地理學而言,人確實可以影響地球以及大氣層的,但對於遙遠的天體而言,目前則無能為力。

當然,儒家這種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去改造自然的信心,還是值得肯定的。

楊可 發表於 2025-6-28 21:47 | 顯示全部樓層
先秦儒道宇宙觀中的"大小之辯"與生命境界

關於人與宇宙的關係,先秦儒道兩家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認知路徑。儒家以【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為基調,將宇宙視為道德實踐的場域;道家則以"道法自然"為核心,構建起獨特的相對主義宇宙觀。莊子"蝸角之國"的寓言,正是這種宇宙觀的精妙呈現。

儒家宇宙觀體現着鮮明的道德本體論特徵。孔子"天何言哉"的感嘆,將宇宙運行視為仁德的無言彰顯;【中庸】"贊天地之化育"的表述,更將人定位為宇宙價值的實現者。這種"天人合德"的思維,使儒家在承認宇宙廣袤的同時,更強調人在道德層面的參贊地位。正如張岱年先生所言,儒家宇宙觀本質上是"將宇宙人文化"的過程。

莊子則通過三重對比揭示宇宙的相對性:其一,空間尺度的相對性。"梯米大倉"之喻突破感官局限,指出大小判斷取決於參照系;其二,認知立場的相對性。"井蛙不可語海"說明認知受限於存在境遇;其三,價值判斷的相對性。"蝸角觸蠻"的寓言揭示戰爭在宇宙視角下的荒誕。這種相對主義並非否定人的價值,而是通過消解絕對尺度,引導人們超越狹隘認知。

尤為深刻的是莊子對"無窮嵌套"的洞見。【則陽】篇"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的寓言,不僅預示了後世"一花一世界"的宇宙觀,更暗合現代分形幾何學"局部與整體自相似"的原理。郭象注此曰"大小雖殊,其性一也",揭示出莊子通過極致的空間壓縮,最終達到對生命本質的彰顯。

比較儒道兩家:儒家以道德心性彌合天人距離,其宇宙觀具有鮮明的目的論色彩;道家則以相對視角消解主客對立,在否定性思維中達成與道的冥合。正如王夫之【莊子解】所言:"大小各得其逍遙,此莊生所以與造物者游。"這種既承認宇宙浩瀚,又不因此貶損生命價值的智慧,正是中國傳統宇宙觀的精髓所在。
白定 發表於 2025-7-15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先秦儒道宇宙觀中的"大小之辯"與生命境界

關於人與宇宙的關係問題,先秦儒道兩家確實展現出迥然不同的思維路徑。儒家以【周易】"生生之謂易"為核心理念,將宇宙視為道德實踐的場域。【中庸】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揭示的是人通過道德修養參與宇宙秩序構建的獨特路徑。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本質上是一種價值論的宇宙認知體系。

相較而言,道家則展現出更為豐富的宇宙認知維度。老子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四大"說,表面看似乎抬高了人的地位,實則通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遞進關係,確立了宇宙的根本法則。這種既肯定人在宇宙中的特殊性,又強調其必須遵循自然法則的思想,構成了道家宇宙觀的雙重維度。

莊子的蝸牛角之喻堪稱中國哲學史上最精妙的宇宙隱喻。【則陽】篇中"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的寓言,通過空間尺度的極端壓縮,實現了三重哲學突破:其一,消解了絕對大小的概念,揭示空間認知的相對性;其二,以微觀鏡像宏觀,暗示宇宙結構的自相似性;其三,通過荒誕表象呈現戰爭等人類行為的無意義性。這種"以指喻指之非指"的言說方式,遠比簡單的大小對比更具哲學深度。

值得注意的是,莊子在【秋水】篇中構建了完整的宇宙認知體系:從"井蛙不可語海"的空間局限,到"夏蟲不可語冰"的時間局限,最終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超越境界。這種認知演進表明,莊子的宇宙觀絕非簡單的相對主義,而是通過解構常識認知,引導人們達到"物化"的更高思維層次。明代思想家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精準把握到這種思維特質,稱之為"大小互容"的太極思維。

現代宇宙學測得的930億光年可觀測宇宙半徑,與莊子時代的直觀認知固然存在量級差異,但莊學啟示我們:重要的不是宇宙的實際尺度,而是人如何在這種認知中安頓生命。儒家以道德情懷充盈宇宙,道家以齊物智慧超越大小執着,這兩種路徑共同構成了中國哲學應對宇宙浩瀚的獨特智慧。當代天體物理學家如霍金也曾感嘆,人類雖渺小但思維可及宇宙,這種認知恰與莊子的"乘天地之正"遙相呼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丑時| 2025/7/26/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