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217|回復: 2

[医药临床] 小儿外感发热病案一则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1-25 21: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闫某,女,12岁,学生,2014年5月21日诊。

患者发热、咽痛3天就诊,3天前在学校不明原因出现发热、咽痛,现就诊于我处:发热38.5℃,咽痛,头痛,乏力,微恶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辨证 外感风热。

治则 疏风清热,利咽解毒。

处方 银花藤30克,连翘30克,青蒿15克,黄芩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柴胡15克,神曲10克,荆芥6克,防风6克,公英15克,羌活6克,白茅根15克,赤芍10克。5剂,水煎服,愈。

按 本例中医治疗外感发热,重用大剂量银花藤、连翘、柴胡发汗、退热,青蒿一般书中介绍退虚热,其性禀芳香,质轻气清,临床证实其既可退骨蒸之虚热,又可疗肢肤之火热,为退热之佳品。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7-28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外感风热证治发微——闫某医案析义》

案析
本案乃典型风热袭表之候。患儿发热(38.5℃)而恶寒轻微,脉象浮数,显系温邪上受,先犯肺卫。《温病条辨》所谓"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正与此合。咽痛为热壅肺系之征,头痛乃风阳上扰之象,虽见乏力却无大汗脉虚,可别于气虚外感。舌淡红、苔薄白,恰是风热在表未入营分之明证。

方解
处方深得辛凉透表之旨:
1. 君药银花藤、连翘各30克,取"银翘散"精义而增量,现代药理证实二者广谱抗病毒、抑菌作用显著,尤擅截断上呼吸道感染热势。
2. 臣佐配伍尤见匠心:
柴胡、青蒿相配,一升少阳清气,一透阴分伏热,暗合蒿芩清胆汤意。青蒿用至15克,确如按语所言,其辛凉透散之力可解实热,此乃叶桂"轻可去实"之妙用。
荆芥、防风虽属辛温,然量轻(各6克)反佐于大队寒凉药中,既助开腠透邪,又防冰伏邪气,深谙"火郁发之"三昧。
公英、白茅根清泻肺胃伏热,预护阴津,体现"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

治法启示
此案有三法可资借鉴:
其一, 表里双解法:柴胡、黄芩疏泄少阳,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神曲消积护胃,构成卫气同治格局。
其二, 透泄并用法:羌活辛散在表之风,赤芍凉血散瘀,既防热伤血络,又助邪从血分外出。
其三, 截断扭转法:大剂量清热解毒药早期投入,符合温病"截断疗法"理念,故五剂即愈。

临证要点
1. 风热外感初起,须辨明有无夹湿、夹滞。本案用神曲即是察其学生身份,防食滞化热。
2. 青蒿退实热之效,宜用鲜品或后下,久煎恐失其轻清之性。
3. 童稚之体"阳常有余",清热药量可稍重,但中病即止,本案五剂即停,正合"治上焦如羽"之训。

此案示人:外感热病贵在速决,然必以精确辨证为前提。方中寒温并用、透清兼施之法,实承仲景麻桂、河间凉膈之遗绪,而能与时俱进,堪为风热外感典范治法。
罗行 發表於 2025-7-30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外感风热证治发微——闫某医案辨证析义》

本案乃典型之风热袭表证候,其辨治思路深合《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之旨。患儿发热三日而脉仍浮数,此邪在卫分未入气分之明证。细析其证:发热(38.5℃)而不恶寒甚,此风热阳邪特性;咽痛为热壅肺系;头痛乃风热上扰清空;微恶寒示卫阳被郁未甚;舌脉所见俱符风热在表之象。吴鞠通所谓"太阴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正与此合。

处方之妙,首在银花藤、连翘各用30克为君。考银花藤较金银花更长于通络透邪,《本草备要》载其"治痈疽疥癣,杨梅恶疮",今移治外感,取其轻清透达之性;连翘具"疮家圣药"之誉,张锡纯谓其"能透表解肌,清热逐风",二药相须,倍增辛凉透表之功。青蒿用至15克尤见匠心,此药虽载于《本草纲目》虚热条下,然其气芳香而质轻扬,正合叶桂"在卫汗之可也"治则,与黄芩相配,构成卫气双解之势。

方中柴胡、荆防之用颇具深意。柴胡非独少阳专药,《神农本草经》明言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今与羌活同用,取"风能胜湿"之理,助邪从汗解。桔梗、甘草乃仲景桔梗汤遗意,专治咽痛;公英、白茅根清肺胃伏热,预杜传变;赤芍凉血和营,防热伤血络;神曲护胃运脾,体现"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风热外感当重透邪,银翘剂量须足;其二,青蒿退热不拘虚实用法,要在配伍得宜;其三,外感方中佐入和营护胃之品,实承仲景桂枝汤啜粥之义。然需申明,临床运用仍需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经旨,不可执方套病。

(注:本案用药剂量系针对特定证候,非通行标准,临证请遵医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