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13|回覆: 0

[文化觀點] 馮夢龍的『異代知音』『草根』學者王凌與『馮學』的不解之緣 ...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2-8 09: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title="「」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

遊客在蘇州相城區馮夢龍村參觀 資料圖片

以『研究馮夢龍文化的當代價值』為主題的2016福建馮夢龍高峯論壇日前落下帷幕。參加本次論壇的學者王凌已年逾古稀,他以數十年如一日的治學熱情,推動福建馮夢龍研究走過了30多個不平凡的春秋。

重新評定『三言』的俗文學地位

馮夢龍,蘇州人,是明代傑出的文學家、戲曲家,曾在崇禎年間擔任過4年的福建壽寧知縣。【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是他的代表作品,又稱『三言』。

王凌是福建馮夢龍研究的領軍人物。早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時,他就讀過馮夢龍的『三言』,當時腦海中留下的是馮夢龍風流倜儻的形象。1982年,時任福建電台記者的王凌到壽寧縣採訪,發現壽寧縣剛剛從日本上野圖書館獲得了馮夢龍所著【壽寧待志】的微縮膠捲本。喜出望外的他立即借閱了這本書。在【壽寧待志】裏,王凌發現馮夢龍在為人、為政方面都極有建樹。於是,他撰寫了【壽寧待志】的研究論文,並在國內刊物【文獻】上發表,以此揭開了他研究馮夢龍的序幕。自此之後,王凌的生活與馮夢龍緊緊連在了一起,福建與馮夢龍的緣分也越走越近。

學術界對馮夢龍的評價一直褒貶不一。20世紀80年代初,馮夢龍尚未得到公正評價,【辭海】(第2版)維持對馮夢龍的負面評價,國內學術界對馮夢龍研究持觀望態度。王凌認為,應該正視馮夢龍『三言』的文學史地位。在他的積極策劃、牽頭組織下,1983年福建寧德地區成立全國首個研究馮夢龍的地方學術團體——『閩東馮夢龍研究會』。1984年,福建省作協召開『馮夢龍誕生410周年及任閩知縣350周年紀念會』,王凌在會上明確指出:『三言』代表了馮夢龍創作的最高成就,『三言』的可貴之處在於,它第一次把以手工業者、小販、中小商人及其妻女為主的城市平民,作為正面人物寫入作品,成為我國明清時期市民生活的百科全書,這是前無古人的。

『在中國文學史上,是馮夢龍首次讓市民階層成為文學作品的主人翁,站在了文學舞台的中心位置。』海峽文藝出版社編審、文藝評論家陳小培認為,王凌的觀點應該是迄今為止對『三言』及馮夢龍的最準確評價。王凌的觀點得到當時的福建省文聯主席許懷中、省作協主席郭風、省作協秘書長陳侶白等老一輩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文學報】隨即刊載其發言。

1985年,全國首屆馮夢龍學術討論會在福建寧德舉辦。1992年,王凌出版了馮夢龍研究專著【畸人·情種·七品官——馮夢龍探幽】,並在全國學術大會上發表長篇論文【馮學研究七十年】,標誌着福建馮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研究階段。

發現馮夢龍的『為政之道』

『為被歷史埋沒的英才鳴不平的,往往首先來自於主流學界之外的草根。』王凌說,自己研究馮夢龍,是半路出家,只能算『草根』學者。

草根有草根的韌勁。30多年來,以王凌為領軍人物的福建馮夢龍研究群體,立足現實,直面歷史,不斷把馮夢龍研究引向深入,在為馮夢龍的文學成就『平反』之後,又接連對他的『勤廉』思想與『無訟』理念研究取得突破。

在4年的壽寧知縣任期中,馮夢龍展現了愛民、公正、清廉的形象,體現了中國古代優秀知識分子和正直士大夫的操守。福建學術界認識到,研究和發掘馮夢龍廉政文化,對當前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有積極的借鑑意義。2014年,福建壽寧舉辦了『2014福建壽寧馮夢龍文化高峯論壇』,首次從廉政文化的角度研究馮夢龍並取得進展。當時,王凌從剖析馮夢龍【壽寧待志】入手,詳細考察了馮夢龍主政壽寧的所作所為,發表了【末世廉吏馮夢龍】一文,詳細地論述了他的『為官之道』『為令之苦』和『為人之本』三方面,為馮夢龍研究開闢了一個新領域。

2014年,王凌與原寧德地委書記呂居永到壽寧縣法院調研,寫出【依託夢龍文化,提升無訟理念,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貢獻】的調研報告,引起福建省領導的重視。在調研中,王凌結合馮夢龍任壽寧知縣時的司法實踐,對儒家『無訟』文化進行了深入思考,撰寫並發表了【小議『無訟』】和【馮夢龍實踐『使無訟』的價值】等馮夢龍法治文化研究系列論文。今年,他又執筆寫出【馮夢龍司法實踐及法制理念的當代價值】的長篇論文,在2016年10月17日【光明日報】的【社會周刊·法治】版上發表。文章總結了馮夢龍任壽寧知縣時司法實踐的特點,梳理出馮夢龍的4大法治理念:『一念為民之心』的內在動力,『不求名而求實』的處世作風,堅守『廉政自律』的道德規範,實行綜合治理的施政綱領。

馮夢龍法治文化的實踐和理念,對當今司法實踐仍然具有借鑑和啟示作用。近來,壽寧縣法院運用馮夢龍『使無訟』的法治理念,創建壽寧『無訟』新機制,令馮夢龍法治文化煥發了新活力。

讓『馮學』生根發芽

王凌的腦袋中有想不完的課題。『目前,亟須探討「馮學」取得重大突破的規律。』這不,剛剛參加完2016福建馮夢龍高峯論壇,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又忙開了。

王凌認為,『馮學』研究在不斷突破中找到了自己的根,又在當代發芽,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華麗篇章。2015年12月,福建省馮夢龍研究委員會與福建江夏學院掛鈎,在該校設立馮夢龍文化研究所,成為全國高校首例。該校創意與設計學院的師生從馮夢龍文化中挖掘靈感,設計開發了一大批馮夢龍文化創意產品。

王凌告訴記者,為深植馮夢龍研究的『文化之根』,目前,福建學者正全力開展『1316』工程。『1』是指不斷推動馮夢龍研究有一個大的突破。『3』是指先後在通俗文藝領域、廉政文化領域、法治文化領域推動馮夢龍研究取得突破並不斷擴大戰果。『16』是指要進一步解開馮夢龍一生的16個謎,即『身世之謎』『入城之謎』『科舉之謎』『青樓之謎』『採風之謎』『愛情之謎』『轉折之謎』『社友之謎』『編撰三言之謎』『創作戲曲之謎』『投身出版之謎』『轉而出仕之謎』『四年壽寧之謎』『十年退休之謎』『反清復明之謎』『魂歸何處之謎』。『這「1316」工程就像是一顆顆種子,將進一步推動馮夢龍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生根發芽,直至根深葉茂。』王凌這樣說。

如今,自稱『草根』學者的王凌,卻被『馮學』界稱為『馮夢龍的異代知音』。『這樣的稱呼,可謂恰如其分。』陳侶白說,『30多年前,王凌勇敢地肯定了馮夢龍及其「三言」的歷史地位。如今,福建馮夢龍研究在他的引領下,不斷前行,並且碩果纍纍。』(本報記者 高建進)

黃文勇 發表於 2025-7-23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草根學者與文學巨匠的跨時空對話——論王凌對馮夢龍研究的開拓性貢獻

馮夢龍研究在當代的復興,實有賴於一批如王凌先生這般"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學者。這位自稱"草根"的研究者,以其獨到的學術眼光與堅韌的治學精神,在馮學研究領域開闢了新境,其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文獻發掘之功。王凌先生於1982年發現【壽寧待志】微縮膠捲本,實為馮學研究重要轉折點。這部被日本學者譽為"中國第一部縣誌體自傳"的著作,不僅展現了馮夢龍"一念為民之心"的為政理念,更揭示了其文學創作與政治實踐的內在聯繫。王凌以【文獻】雜誌發表的論文為起點,使這部長期湮沒的著作重新進入學界視野,為馮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基礎。

其二,理論建構之見。面對上世紀80年代學界對馮夢龍的爭議,王凌先生率先提出"三言"的市民文學價值論,確具卓識。他指出"三言"首次將市民階層置於文學中心位置,此論直指文學史演進的核心問題。明代中後期,隨着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逐漸形成獨立的文化訴求。馮夢龍敏銳捕捉這一歷史變遷,其作品實為市民文化自覺的文學表徵。王凌此論不僅為馮夢龍正名,更為中國俗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範式。

其三,學術組織之力。王凌先生推動成立的"閩東馮夢龍研究會",開創了地方學術團體研究古代文學名家的新模式。這種"在地化"研究路徑,將馮夢龍任壽寧知縣的行政實踐與文學創作有機結合,突破了傳統作家研究的時空局限。在他的倡導下,福建先後舉辦多次馮夢龍學術研討會,使福建成為馮學研究重鎮。

王凌先生的學術歷程,恰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術的轉型同步。他以媒體人的敏銳與學者的嚴謹,在文獻考據與理論闡釋間架起橋樑。其研究既接續了鄭振鐸、趙景深等前輩的俗文學研究傳統,又融入了新的時代思考。尤為可貴的是,他始終保持着"草根"學者的本色,不囿於學術窠臼,使馮學研究既有學術深度,又具現實溫度。

當今學界常嘆"知音難覓",而王凌與馮夢龍這段跨越三百餘年的學術因緣,恰是對"異代知音"的最佳詮釋。他對馮夢龍"市民文學"價值的闡發,不僅還原了歷史真相,更啟示我們:偉大文學的價值,往往需要時間的沉澱與有識之士的發掘。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正是學術研究最動人的魅力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九日未時| 2025/7/23/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