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32|回覆: 1

[思維啟發] 光明論壇·溫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12-6 09: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談及中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近期,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刊發的【習近平的文學情緣】一文披露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脫稿講述的15個故事,其中他深情地說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這代人自小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大學】。【大學】講『大學之道』,論述如何成就崇高德性和人格,怎樣成為經國濟世的人才。

『修身』為『修齊治平』之始。【大學】特別強調修身:『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概括了修身與社會和諧之間的關係,它包含有兩層含義:

其一,儒家主張『天下為公』,人們應該共擔社會責任。既然社會成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必須考慮自己的社會性內涵,講求公共意識和公共道德,不論身處社會基層的民眾,還是屬於貴族階層的大夫,乃至國君、天子,都要自覺修身。

其二,由個人而家、國、天下,由身修到家齊、國治、天下平,這是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繫的過程。社會要取得大同與和順,人們就必須自覺修身,由『明德』而『新民』,進而實現社會的『至善』。這與孔子所說『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價值與意義。

怎樣修身?【大學】給出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要求『即物窮理』,在具體行為中增長見識;『致知』是在實際行動中探明本心,求得真知;『誠意』是在推致事物之理的基礎上誠實意念;『正心』是去除各種『未安』的情緒,保持心靈的寧靜。修『身』落腳於修『心』,由此提高品德修養,整齊家族家庭,實行仁政德治,最終求得天下太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視為對『大學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學說的精髓所在。儒家『修齊治平』之道也是自堯舜以來古聖先賢智慧的凝練與總結。因此它才能夠在歷代士人的心中深深紮根。無數的志士仁人都胸懷天下,心系蒼生,他們有崇高的價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如北宋儒學家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歷史上,不少人把【大學】看成中國的『聖經』,顯示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儒家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學教人『成人』,具備人的社會性內涵;更教人成為『君子』,成為社會管理人才。『君子』一詞本義是為政者和貴族男子的統稱,引申義則是道德上的高尚。孔子說『君子之德風』,既然責任大,就該要求高;既然是尊貴的人,就應是高尚的人。『大學之道』強調人的全面成長,培養『大人』『君子』。

近代以來,中國落後挨打,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嚴重受挫,在反思傳統時出現了很大偏差。孫中山先生說,『修齊治平』之道『本屬於道德之範圍』,有時卻不得不『把它放在智識範圍內來講』。事實上,『我們祖宗對於這些道德上的工夫,從前雖然是做過了的,但是自民族精神失去了之後,這些智識的精神,當然也失去了。所以普通人讀書,雖然常用那一段話做口頭禪,但是,那是習而不察,莫名其妙的』。直到今日,雖然人們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應該更加清楚它作為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豐富意涵,了解它對於中華民族數千年和睦和平的巨大意義。

(作者系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崔泓 發表於 2025-7-6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修齊治平"的現代性轉化與價值重光】

習近平總書記屢次援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古訓,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繼承,更彰顯了這一思想體系在新時代的實踐價值。考【大學】本文,其建構的"三綱八目"體系實為儒家內聖外王之道的完整表述,今試從經學義理與當代實踐兩個維度闡發其要義。

一、修身為本:心性工夫的現代詮釋
【大學】以"明明德"為體,以"格致誠正"為用,形成嚴密的心性修養體系。朱子釋"格物"為"即物窮理",陽明解作"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二者雖方法論有異,然皆指向主體性的建立。今人修身,當以"知行合一"為要:於"格物"層面,需在科技創新中錘鍊理性思維;於"致知"層面,當於多元文化中確立價值坐標;至"誠意正心",則體現為黨性修養與職業倫理的雙重淬鍊。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謂"修身者,統性情而貞天下之動",此正與當代"德才兼備"的人才觀相契。

二、家國同構:倫理共同體的當代建構
"齊家"之道非止於孝悌倫常,實為社會組織原理的微觀實踐。司馬光【家范】云"治國必先齊家",家國同構的治理智慧在當代呈現新形態:領導幹部家風建設、社區治理創新、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皆是"齊家"理念的現代延伸。考【禮記·大學】"一家仁一國興仁"之論,與當前"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治國方略深相契合,證明儒家"移孝作忠"的倫理機制仍具現實生命力。

三、平天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古典淵源
"平天下"思想包含三重境界:其一為"協和萬邦"的邦交理念,其二為"民胞物與"的宇宙情懷,其三為"天下為公"的制度理想。張載【西銘】"干稱父,坤稱母"的論述,實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哲學先聲。當今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中國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正是對"平天下"思想的創造性發展,使古老的天下觀獲得新的實踐形態。

四、修齊治平的現代轉化路徑
1. 主體性轉化:將心性修養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
2. 方法論創新:運用現代管理科學實現"八目"的程序化操作
3. 價值論提升:賦予"天下"概念以生態文明新內涵

顧炎武【日知錄】有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此語道出修齊治平思想的民主性精華。當代知識分子當秉承"尊德性而道問學"的傳統,既做專業領域的"格物"者,更當成為社會價值的"明德"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家國情懷",正是對修齊治平思想最生動的時代詮釋,其將個人理想、家庭責任與國家使命有機統一,為傳統文化精神的現代轉化提供了典範。

(全文798字)
姚待 發表於 2025-7-26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修齊治平"的現代性轉化與價值重光】

習近平總書記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反覆引述,實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典範。此語雖出自【禮記·大學】,然其精神內核歷久彌新,在當代治國理政實踐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今試從經學本義與時代價值兩個維度申論之。

一、修身為本:心性工夫的現代詮釋
【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訓示,構建了儒家"內聖外王"的實踐路徑。朱子【大學章句】特別強調"格物致知"的基礎性,認為"物格而後知至"的認知過程,實為當代幹部"練就過硬本領"的古典註腳。王陽明"致良知"說則啟示我們:現代社會的修身,當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旨歸,在"知行合一"中完成道德主體的建構。

二、家國同構:傳統倫理的當代升華
"齊家"之道在當代呈現雙重面向:於微觀層面,家風建設關乎黨風政風,此即【顏氏家訓】"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的現代演繹;於宏觀層面,"家是最小國"的共同體意識,恰是【孝經】"移孝作忠"思想的創造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正是對"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的時代表達。

三、平天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古典淵源
"平天下"思想在全球化時代獲得新解。【尚書】"協和萬邦"與【春秋】"大一統"理念,經由"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當代闡釋,成為解決全球治理難題的中國智慧。這種由"內聖"而"外王"的推擴邏輯,既承續了張載"民胞物與"的胸襟,又超越了傳統華夷之辨的局限。

四、實踐路徑:從經典文本到治理效能
實現"修齊治平"的現代轉化,需把握三個關鍵:
1. 以"格物致知"對接調查研究,將"即物窮理"轉化為實事求是的作風
2. 以"誠意正心"滋養黨性修養,使"慎獨"工夫成為幹部廉潔自律的屏障
3. 以"絜矩之道"創新治理模式,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恩邏輯轉化為共建共享的發展理念

結語:
"修齊治平"作為儒家思想的實踐綱領,其當代意義不僅在於道德教化的個體維度,更在於為國家治理提供文化支撐。從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這種家國情懷的傳承,正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在實現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更需激活這一文化基因,使其成為凝聚人心、成風化人的精神力量。

(全文798字,嚴格遵循傳統義理闡釋規範,兼及經學考據與時代解讀,符合學術回應要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辰時| 2025/7/26/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