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69|回覆: 2

[醫藥臨床] 從血瘀論治慢性萎縮性胃炎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2-5 08: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趙某,男,45歲。因上腹部脹痛反覆發作10月入院,胃鏡示:輕中度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刻下:患者上腹部脹痛不適,進食後症狀加重,口乾,無噯氣呃逆,無口苦,無噁心嘔吐,無胃灼熱反酸,無心慌胸悶,無潮熱盜汗,納食不香,夜寐欠安,小便尚調,大便2日一行,質軟色黃,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弦。近段時間體重減輕約10千克。患者初入院後考慮爲脾虛氣滯,給予健脾理氣之品,但患者上腹部脹痛不適一直未有明顯緩解。後給予紅花注射液活血化瘀,並在健脾理氣之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藥物。

處方:黨參、陳皮、姜半夏、蘇梗、炒枳殼、延胡索、雞內金、炒白朮各10克,炒白芍30克,炙甘草5克,萊菔子15克,焦山楂、焦神曲各12克,桃仁10克,仙鶴草15克,3劑,水煎服。另以紅花10克,鬼針草15克,仙鶴草15克,虎杖15克,濃煎泡腳,每日1次;芒硝1千克布包敷臍,每日1次。3日後患者上腹部脹痛不適明顯緩解,飲食睡眠均有明顯好轉,遂帶藥出院。繼續用藥3月後複查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

按: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消化系統常見病,以黏膜固有腺體萎縮和腸上皮化生傾向爲特徵,其病勢的纏綿難愈及癌前病變的定位是使大多數患者反覆就診的原因。此病大多見於中醫『胃痛』『痞滿』等範疇,病位主要在脾、肝、胃,病機多爲虛實夾雜,氣血失調。【內經】提出:『陽明多氣多血。』多血則易傷及脈絡而出現血瘀;多氣則易於氣鬱化熱,氣不通則血行不暢,血熱互結,煎灼血中津液,使血液黏稠而運行不暢。該病纏綿難愈,『久病入絡』『久病必瘀』。國醫大師徐景藩亦認爲病初在經屬氣,病久在絡屬血,可見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久患者必定有血瘀的存在。此病胃鏡下的表現爲胃黏膜充血水腫,色黯或灰黯,紅白相間而以白爲主,黏膜變薄,粗糙不平,或呈隆起結節等,均提示本病明顯存在瘀血徵象。因血瘀導致局部缺血缺氧,從而促使腺體萎縮、化生、增生甚至惡變。故不一定要見舌質紫黯才用活血之藥,也不一定有痛才用活血之藥,舌黯是血瘀的早起外侯,臨證中除了注意患者舌質的變化,舌暗有紫氣者、舌下靜脈曲張者,都可以適當應用活血化瘀藥物,往往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治療上來說,活血化瘀使血運流暢,氣爲血帥,血爲氣母,血運則氣行,氣暢則血通,兩者相互爲用,相得益彰。現代藥理研究亦證實,活血化瘀藥能顯著改善微循環,其主要機制有以下3個方面:(1)改善微血流,使流動緩慢的血流加速;(2)改善微血管,解除微血管痙攣,減輕紅細胞瘀滯和匯集;(3)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使滲出減少。此外,活血化瘀藥還能調節組織的修復與再生,促進胃壁細胞黏液分泌,增強黏膜的保護能力以及抗炎等作用。

醫學入門】云:『蓋痞皆從血中來,但傷寒從外之內,宜以苦泄,雜病從內之外,宜以辛散,人徒知氣之不運,而不知養陰調血。』此患者治療之初之所以效差,是因爲沒有充分認識到血瘀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中的重要性及全程性。雖然患者舌脈均沒有提示明顯的血瘀之象,但患者每日爲腹脹所苦,仔細查體又無陽性體徵。這正印證了【金匱要略】所言:『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爲有瘀血也。』給予活血化瘀之藥後,患者氣血順暢,脹痛自然消失。口服湯藥健脾益氣、活血化瘀;足浴方中使用鬼針草,此藥具有涼血散瘀之功,民間用鮮品可治胃氣痛;敷臍方以芒硝逐瘀,其透皮吸收能力佳,並宗『六腑以通爲用』之旨。諸法並舉,活血之功彰顯,從而改善胃黏膜血供,萎縮可愈。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羅行 發表於 2025-5-18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血瘀論治慢性萎縮性胃炎之臨證闡微】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中醫"胃脘痛"、"痞滿"範疇,本案以血瘀立論而獲顯效,實得【內經】"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之奧旨。今就診療關鍵析之如下:

一、病機闡發
1. 陽明氣血特性:【靈樞·五音五味】言"陽明常多氣多血",本案患者病程綿延十月,正合"久病入絡"之訓。徐景藩先生"病久在絡屬血"之論,恰爲此證病機註解。胃鏡所見黏膜灰黯、粗糙不平等徵象,實爲微觀辨證之血瘀明證。

2. 瘀血致變機理:血瘀既成,一則阻礙氣機升降而見脹痛,二則影響津液輸布而現口乾,三則妨礙胃絡濡養致腺體萎縮。現代醫學之微循環障礙與中醫"瘀血內停"理論殊途同歸。

二、用藥精要
1. 組方特色:方中桃仁、紅花活血通絡爲君,合延胡索、枳殼理氣止痛,暗合"氣行則血行"之旨。黨參、白朮健脾益氣,取"脾爲氣血生化之源"之意。尤其妙用白芍30克柔肝緩急,契合"治胃勿忘調肝"之則。

2. 外治玄機:芒硝敷臍通腑瀉濁,鬼針草泡腳引火下行,內外合治實得【理瀹駢文】"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真傳。現代研究證實,此類外治法能顯著改善胃腸血流灌注。

三、臨證啟示
1. 瘀血辨識要點:不必拘泥舌紫脈澀等典型徵象。本案舌淡紅而苔薄白,然病程久、胃鏡見瘀象,即當考慮血瘀。舌下絡脈迂曲、面色晦暗等皆可爲佐證。

2. 治療層次把握:初診健脾理氣未效,轉予活血獲驗,揭示"久病當參絡病"之要義。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能通過調節VEGF、bFGF等因子促進黏膜修復。

四、預後調攝
囑患者忌食生冷辛辣,配合情志調攝。複查轉爲淺表性胃炎,印證"瘀去新生"之理。然需注意此類患者應定期胃鏡隨訪,防其癌變。

結語:本案啟示臨證當重視"微觀辨證",將現代檢查結果納入中醫辨證體系。血瘀爲慢性萎縮性胃炎重要病機,早期干預可截斷病勢發展。然活血需把握分寸,中病即止,勿使過劑傷正。
發表於 2025-5-20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血瘀論治慢性萎縮性胃炎之醫理闡微與臨證思辨】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屬中醫"胃脘痛"、"痞滿"範疇,本案以血瘀立論施治,實得【內經】"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之三昧。今就診療關鍵析理如下:

一、病機闡發
1. 絡病理論奠基:【臨證指南醫案】云"初病在經,久病入絡",本案病程十月,已符合葉天士"久病血傷入絡"特徵。徐景藩先生提出"胃絡瘀阻"理論,恰爲此證病機核心。鏡下所見黏膜灰黯、粗糙不平等,實爲"內結血瘀"之微觀表現。

2. 氣血相因互損:患者脈細弦而脹痛持續,乃肝鬱乘脾、氣滯血瘀之象。李東垣【脾胃論】強調"脾胃虛則九竅不通",初診健脾理氣未效,正因未識"氣滯日久,必致血瘀"之變。王清任【醫林改錯】所謂"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於此案尤爲貼切。

二、用藥精析
1. 湯劑配伍之妙:方中黨參、白朮健脾爲君,佐桃仁、延胡索活血,暗合"治血先治氣"之旨。炒白芍用量獨重(30克),既斂肝和營,又助活血藥散瘀而不傷正,深得【本草綱目】"芍藥益脾,能於土中瀉木"之要義。

2. 外治法協同:芒硝敷臍取【傷寒論】"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之意;紅花泡腳則引血下行,與內服藥形成"上下分消"之勢。此內外合治之法,頗似吳師機【理瀹駢文】"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學術思想。

三、現代機理佐證
1. 改善微循環:方中桃仁含苦杏仁苷,可降低血液黏度;紅花注射液中的紅花黃色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此與"活血即所以通氣"的古訓相印證。

2. 逆轉腸化生:仙鶴草、虎杖等藥現代研究證實可調節TGF-β/Smad信號通路,抑制胃黏膜上皮間質轉化,此即中醫"祛瘀生新"的微觀體現。

四、臨證要點
1. 瘀血辨證宜早:本案啟示,CAG患者即便未見典型舌紫脈澀,但見病程纏綿、痛處固定、黏膜色澤晦暗,即當考慮血瘀。周學海【讀醫隨筆】"凡瘀血初起,脈多見弦"之說,正可解釋本案脈象。

2. 治療需分層次:先以健脾理氣開路,繼用活血化瘀收功,符合【醫宗必讀】"初者病邪初起,當以峻猛之藥急去之;中者受病漸久,當以寬猛相濟治之"的治療策略。

結語:本案成功之處,在於把握住"久病入絡"的病機關鍵,將傳統瘀血理論與現代病理改變相互印證。提示臨床治療CAG,當突破"見瘀治瘀"的局限,以"疏其血氣,令其調達"爲要義,方能逆轉腺體萎縮進程。然需注意,活血藥物需中病即止,後期仍當以健脾和胃收功,方合"緩中補虛"之古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