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11|回復: 0

[医药临床] 五脏精气不敛 治当固本敛涩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1-4 08: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藏象学说认为,五脏主『藏精气』,能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宜『藏而不泻』;六腑主『传化物』,能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宜『泻而不藏』。脏腑相联,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藏泻相合、动静相协、出入有度、升降相因的有机整体。在不断进行多层次的物质与能量的转换与消耗中,呈现出一种复杂开放的动态平衡。

其实,生命活动一直处于遭受干扰或消耗的过程中,但只要不超过限度,脏腑就能『安分守己』,自我调节,各司其职。而若遇邪气侵扰,淹留不去,或久病所累等,均可致脏气(即五脏的机能活动)受损,衰弱无力,难司职守,甚而呈现一种涣散无制,滑脱不禁,本真失守的状态。对此,治疗时就不能坐视不理,当在补益脏虚、修复脏气的基础上,佐以敛藏,力阻耗散加剧,精微再失。兹就其证治梳理如下。

肺气不敛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若素体薄弱,或病后体虚,或咳喘日久,均可致肺气亏耗,失于敛固。临证表现主要有二:其一可见肌腠疏松,汗液时时自出,动辄益甚。治疗首当补益肺气,同时加用固表敛汗之品,如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等,用方可选〖和剂局方〗之牡蛎散(黄芪、麻黄根、牡蛎、浮小麦),以防进一步伤津耗气;其二可见咳喘淹缠,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之象日显,治在益气、养阴之际,再择用五味子、罂粟壳、白果、诃子、乌梅等,用方视情可选〖宣明论〗之小百劳散(罂粟壳、乌梅),或〖摄生众妙方〗之压掌散(麻黄、白果、甘草),或〖卫生宝鉴〗之九仙散(人参、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贝母、罂粟壳),或〖朱氏集验方〗中的一服散(阿胶、乌梅、紫苏、杏仁、半夏、罂粟壳、生姜、甘草),以复肺之气阴,佑肺之肃降。

心气不敛

心藏神、主血脉,神宜静而血宜动。若平素心虚胆怯,一遇惊扰,则心神动摇,惶恐不宁,此当镇静以定其志,敛心以养其神,治以安神定志丸加酸枣仁、五味子等;若热病后期损及心之气阴,时见怔忡,当补敛结合,方选生脉散;若久病耗散阳气,心气浮越,难以自制,心悸不已,治当益气温阳,并加煅龙骨、煅牡蛎等以重镇、涩敛心气;若大汗淋漓,渐见肢冷神昏,此为亡阳之候,当回阳固脱救逆,以参附汤合煅龙牡急煎服用。

脾气不敛

脾主运化水湿、统血,又因生化气血而被称为后天之本。若因饮食不节、思虑劳倦,或它病所及,均可致脾气不足,不能尽职,甚而中气散佚。脾虚失运,水湿内停,下趋肠道,发为泄泻;若久泄不止则致脾气衰减,治当健脾除湿,并合涩肠止泻。〖医宗必读〗『治泻九法』中即有『酸收』『固涩』二法体现此意,用药可选罂粟壳、诃子、石榴皮、赤石脂等。尤其是罂粟壳,〖本草纲目〗称其为『为涩肠止泻之圣药』,并言『酸主收涩,故初病不可用之;泄泻下痢既久,则气散不固而肠滑肛脱……故俱宜此涩之、固之、收之、敛之』。方如〖和剂局方〗之真人养脏汤,〖普济方〗中罂粟散(罂粟壳、木香、陈皮)等。因其一药多能,还可止痛、止咳,故民间多有应用,只是常不合规。此如〖本草经疏〗言:『罂粟壳,古方治嗽及泻痢、脱肛,遗精多用之,今人亦效尤辄用,殊为未妥。不知……泻痢脱肛,由于下久滑脱肠虚不禁,遗精由于虚寒滑泄者,借其酸涩收敛之气,以固虚脱,如肠胃积滞尚多,湿热方炽,命门火盛,湿热下流为遗精者,误用之则邪气无从而泄……变证百出而淹延不起矣,可不慎哉!』

初痢失治或误治,可致痢久不愈,治当温中健脾,并予敛涩,如赤石脂、禹余粮、罂粟壳、肉豆蔻等,方如〖伤寒论〗中的桃花汤等。

脾虚停湿下注,循而伤及任带,则发为带下,治当健脾渗湿,并加收敛止带,如芡实、五倍子、莲须、白果、椿根皮、白鸡冠花等,方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固冲汤、〖傅青主女科〗之易黄汤等。

脾虚无力固摄,则可致血溢脉外,或见吐血、便血,或见紫斑,或见崩漏,或见月经过多,治宜益气健脾,并选用白及、血余炭、仙鹤草炭、灶心土等收涩止血,方选归脾汤、黄土汤等,或用棕榈炭、煅龙牡、五倍子固冲摄血,方选固冲汤等。

脾气虚而散漫无收,可见脘腹胀满,在益气健脾的同时,可酌加炒白芍,此意如〖药品化义〗所言:『白芍味苦酸性寒,本非脾经药,炒用制去其性,脾气散能收之,胃气热能敛之。』

肝气不敛

肝具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主藏血,体阴而用阳,善升好动,桀骜不驯,为病多具主动性与攻击性,常致四邻不安。正如〖四圣心源〗言:『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致病过程常见疏泄太过而呈肝旺失制之态,有横逆乘脾犯胃、上逆冲巅扰窍二势。而细究其源,其疏泄太过往往缘于藏血不足、肝体失柔,因而欲制肝需养肝、敛肝。敛肝之品,首推白芍,此如〖本草求真〗言:『气之盛者,必赖酸为之收,故白芍号为敛肝之液,收肝之气,而令气不妄行也。』次选乌梅,如〖医门八法〗认为:『乌梅最能补肝,且能敛肝,功效甚大,凡肝经病证,用之皆效。』〖医醇剩义〗中有调营敛肝饮(当归、白芍、阿胶、枸杞、五味子、川芎、枣仁、茯苓、陈皮、木香、大枣、生姜),主治『操烦太过,营血大亏,虚气无归,横逆胀痛』,从中即可看出,敛肝之要者全在柔肝之体、抑肝之用。

肾气不敛

肾内寓元阴、元阳,为水火之宅、阴阳之根,宜谧藏,不宜动扰。肾气耗损,则可致精不能固、水不能守、气不能收。

精不能固则可见遗精、滑精,治当补肾涩精,敛涩者可选芡实、莲子、煅龙骨、煅牡蛎、金樱子等,方用金锁固精丸等;水不能守、膀胱失约则为遗尿,治当补肾止遗,敛涩者可用山茱萸、海螵蛸、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等,方如缩泉丸等;肾不纳气则见喘息,呼多吸少,治当补肾纳气,敛涩者可用白果、山茱萸、五味子、诃子等,方如〖张氏医通〗都气丸。

若久泄因于肾阳虚者,治当温补脾肾,并固涩止泻,用药可选肉豆蔻、五味子、赤石脂、石榴皮等,方如四神丸;若久淋而见小便滑腻如脂膏者,多因脾肾失固,方选张锡纯膏淋汤(山药、芡实、龙骨、牡蛎、生地黄、白芍);若淋证日久,时作时止,遇劳即发,多因脾肾两虚、湿热未尽,方选〖和剂局方〗中的无比山药丸(山茱萸、泽泻、熟地、茯苓、巴戟天、牛膝、赤石脂、山药、杜仲、菟丝子、肉苁蓉);若水肿患者而见尿检有蛋白者,多因脾肾两虚、不能敛固、精微渗漏所致,治当补益脾肾,并宜酌加芡实、覆盆子、肉豆蔻、莲须、金樱子等以敛涩摄精。

基于上述,笔者有如下几点认识:(1)脏气失敛的特点是五脏失藏,均是在素虚或久病的情况下,引发脏气亏虚、失于约束而致;所失虽有不同,但不外乎气、血、精、津液等精微营养物质;(2)防止精微散失,治当固其根本,即脏气复原,自可职司其守,而敛涩只是避免病情走向深重,不得已的补救或辅助手段而已;(3)敛涩法适用的病证多病程长、病情重而病势缓,但也有病势危急者,如亡阳欲脱、崩中或小便失禁等,除采取回阳救逆等措施外,还应考虑综合救治;(4)敛涩法据『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原则,为正虚无邪者而设,故邪气未尽者,一般不主张使用,恐闭门留寇,再生变故,但对于正衰邪不强者,亦可酌用;(5)敛涩药常有一药多能,如罂粟壳、乌梅均有止咳、止痛、止泻之功,五味子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之功,但性味、归经有所差异,因而最好选择与病变病机相符或相近者。

疯度翩翩 發表於 2025-7-10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脏精气不敛之证治要义探微

五脏藏精、六腑传化之理,乃中医藏象学说之核心。《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之论,实为临床辨治精气不敛证之圭臬。今就五脏失敛之病机与治法,作一系统阐发。

一、病机枢要
五脏失敛之证,其本在虚,其标在散。张景岳《类经》有云:"五脏主藏,虚则失守",道破病机关键。临床所见,或因久病耗损,或因邪气羁留,致脏气虚馁,失其固摄之能。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指出:"藏者,藏也,失其藏则精气溢",精辟阐明失敛之害。

二、证治分疏
(一)肺气失敛
肺为华盖,主宣发肃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强调:"肺为娇脏,虚则气泄"。治当分两途:
1. 表虚不固者,取李东垣"黄芪实卫"之法,牡蛎散中尤妙在麻黄根与浮小麦相配,一收一润,深合"敛汗存阴"之旨。
2. 久咳气泄者,当宗张仲景"咳久必敛"之训。九仙散用罂粟壳须慎,宜先以五味子、诃子辈缓图,此即《医学衷中参西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意。

(二)心气浮越
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丹溪心法》云:"神不安舍,则气散不收"。临床须辨三候:
1. 惊悸者,取孙思邈定志丸法,佐酸枣仁、柏子仁,暗合"酸收宁神"之理。
2. 气阴两伤者,生脉散中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正应"补、润、敛"三法。
3. 亡阳暴脱者,参附汤急固外越之阳,更佐龙牡,深得"重可镇怯"之妙。

(三)脾气下陷
脾为仓廪,主升清统血。李中梓《医宗必读》谓:"脾虚则清气下陷"。治宜:
1. 中气下陷而久利者,补中益气汤加赤石脂、禹余粮,此东垣"升阳举陷"法与仲景"涩肠固脱"法并用之范例。
2. 统血失职而崩漏者,归脾汤配海螵蛸、五倍子,乃严用和"补脾摄血"思想之发展。

三、治疗要诀
1. 补敛相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强调:"虚而不固者,当补中寓敛"。如生脉散之结构,可为范式。
2. 标本兼顾:喻嘉言《医门法律》主张:"治标者收其散越,治本者复其脏真"。临证当视病情缓急,决定补敛孰先孰后。
3. 药性选择: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指出:"敛药之性,酸涩者收阴,重镇者固阳"。五味子、山茱萸类宜于阴精耗散;龙骨、牡蛎辈适于阳气浮越。

四、临证注意
1. 忌早用敛涩:吴鞠通《温病条辨》告诫:"邪未尽而早敛,如闭门留寇"。必待邪去正虚,方可用敛。
2. 防敛滞之弊:朱丹溪《格致余论》云:"收敛太过,反致气壅"。故常需佐以轻宣之品,如敛肺方中每用桔梗,即为此意。

结语:
五脏精气不敛之治,要在明辨何脏失守,细察虚实兼夹。总以"补其虚、敛其散"为纲,使脏真复其封藏之职。然临床病情千变,又当圆机活法,不可执一而论。学者若能参透《内经》藏象之理,融汇各家之长,自可临证应变,得心应手。
邹角旭 發表於 2025-7-28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脏精气不敛之证治探微

五脏藏精,六腑传化,乃《内经》藏象学说之枢要。今观原帖所论五脏精气不敛诸证,诚得中医辨证之精微,然犹有可申论者。试从经旨与临床实践补缀数语。

一、肺气不敛之深层机转
肺为华盖,其气本以降为顺。原帖所述汗出、咳喘二证,实含卫阳不固与肃降失常两途。然临床尤须辨明:牡蛎散之用,当参李东垣"黄芪实卫气"之说,非独敛汗,实寓"补中益气"之理;至若九仙散中罂粟壳与五味子相伍,正合《本草纲目》"酸收辛开"之妙,近代张锡纯更创"参赭镇气汤",于敛肺中佐以降胃,深得脏腑相关之旨。

二、心气不敛的阴阳之辨
心气涣散有阴阳之别:原帖所举安神定志丸治胆怯,实本《千金要方》温胆汤意;而生脉散治气阴两虚,尤需参叶天士"人参甘温,麦冬甘寒,五味酸收"之配伍精义。至若亡阳汗脱,除参附汤外,仲景通脉四逆汤加山茱萸(张锡纯法),更能力挽狂澜。近贤岳美中治心气浮越,常在龙骨、牡蛎外佐以紫石英,取其重镇兼温阳之功。

三、脾气不敛的运化枢机
脾失统摄非独在血,更关乎精微输布。原帖未竟之言,当补:李杲补中益气汤加诃子、肉豆蔻治久泻,即寓"升阳敛涩"之法;而《医宗必读》治脾不摄血之归脾汤,佐以木香,正合"涩而不滞"之旨。现代研究证实,山药含黏液质,既能补脾又可固涩,诚为脾不敛精之良药。

四、治则拓展
1. 肝气不敛者,当宗张锡纯"山茱萸善敛肝气"之说,以来复汤为法
2. 肾气不固者,除桑螵蛸、金樱子外,更需参景岳"补而兼涩"之右归丸法
3. 脏腑相兼为病者,如肺肾两虚之喘脱,需参《医学衷中参西录》既济汤意

结语:
五脏之敛,要在把握"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大法,然须明辨:
1. 虚甚者当先补后敛
2. 邪未尽者忌早用收涩
3. 脏腑相累者需标本兼顾
昔年随诊秦伯未先生,见其治久泻必察舌脉,若舌苔厚腻则暂不用涩药,正合"通因通用"之妙。此中精微,非临床体悟不能得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