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50|回覆: 2

[人物簡介] 魏諷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0-9 11: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魏官員:魏諷,善口才,曾密謀襲鄴城,後被曹丕誅殺

魏諷字子京,沛人(一說為濟陰人),有口才,整個鄴城為之傾動。鍾繇因為這個原因舉薦他。曹操與劉備相持於漢中的時候,魏諷與長樂衛尉陳禕等人謀襲取鄴城。還沒有到舉事日期,陳禕心中恐懼,向曹丕告密,曹丕誅殺魏諷,受牽連者數十人。

相關史料

董昭傳】:昭上疏陳末流之弊曰:“凡有天下者,莫不貴尚敦樸忠信之士,深疾虛偽不真之人者,以其毀教亂治,敗俗傷化也。近魏諷則伏誅建安之末,曹偉則斬戮黃初之始。伏惟前後聖詔,深疾浮偽,欲以破散邪黨,常用切齒;而執法之吏皆畏其權勢,莫能糾擿,毀壞風俗,侵欲滋甚。竊見當今年少,不復以學問為本,專更以交遊為業;國士不以孝悌清脩為首,乃以趨勢游利為先。合黨連群,互相褒嘆,以毀訾為罰戮,用黨譽為爵賞,附己者則嘆之盈言,不附者則為作瑕釁。至乃相謂‘今世何憂不度邪,但求人道不勤,羅之不博耳;又何患其不知己矣,但當吞之以藥而柔調耳。’又聞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職家人,冒之出入,往來禁奧,交通書疏,有所探問。凡此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雖諷、偉之罪,無以加也。”帝於是發切詔,斥免諸葛誕、鄧颺等。

傅子曰:初,太祖時,魏諷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傾心交之。其後孟達去劉備歸文帝,論者多稱有樂毅之量。曄一見諷、達而皆雲必反,卒如其言。

文章志曰:太祖時征漢中,聞粲子死,嘆曰:“孤若在,不使仲宣無後。”

劉廙傳】:魏諷反,廙弟偉為諷所引,當相坐誅。太祖令曰:“叔向不坐弟虎,古之制也。”特原不問。

廙別傳曰:初,廙弟偉與諷善,廙戒之曰;“夫交友之美,在於得賢,不可不詳。而世之交者,不審擇人,務合黨眾,違先聖人交友之義,此非厚己輔仁之謂也。吾觀魏諷,不脩德行,而專以鳩合為務,華而不實,此直攪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復與通。”偉不從,故及於難。

王昶傳】:近濟陰魏諷、山陽曹偉皆以傾邪敗沒,熒惑當世,挾持奸慝,驅動後生。雖刑於鈇鉞,大為蜅戒,然所污染,固以眾矣。可不慎與!

臣松之以為文舒復擬則文淵,顯言人之失。魏諷、曹偉,事陷惡逆,著以為誡,差無可尤。

魏書曰:欽字仲若,譙郡人。父稷,建安中為騎將,有勇力。欽少以名將子,材武見稱。魏諷反,欽坐與諷辭語相連,及下獄,掠笞數百,當死,太祖以稷故赦之。

博物記曰:初,王粲與族兄凱俱避地荊州,劉表欲以女妻粲,而嫌其形陋而用率,以凱有風貌,乃以妻凱。凱生業,業即劉表外孫也。蔡邕有書近萬卷,末年載數車與粲,粲亡後,相國掾魏諷謀反,粲子與焉,既被誅,邕所與書悉入業。

魏諷、陳禕等人裡應外合呼應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是曹魏的多事之秋,外面曹軍在漢中、合肥、襄樊三地打得熱火朝天,曹操疲於奔命,內部同時出現不和諧聲音,蘊涵殺機。陸機的【悼魏武文】也曾說:當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艱。

早在建安二十三年元月,金禕、耿紀、韋晃等人叛亂,雖然被鎮壓,但這已經說明一個問題:曹魏內部已經有人在與劉備集團接觸,要與關羽裡應外合(注一)。二年,劉備攻占漢中稱王,關羽發動襄樊戰役,于禁七軍盡沒,曹仁被圍樊城,曹操只得返回洛陽。建安二十四年十月,關羽威鎮華夏。

軍事上的失利是有目共睹的,政治上的內憂則往往被時間掩埋。建安二十四年九月,在魏國的首都鄴郡發生了一件大事——魏諷等人叛亂。

對於這件事情史書的記載比較零散,而且言語不詳,甚至有矛盾之處。

世語】曰:諷字子京,沛人,有惑眾才,傾動鄴都,鍾繇由是辟焉。大軍未反,諷潛結徒黨,又與長樂衛尉陳禕謀襲鄴。未及期,禕懼,告之太子,誅諷,坐死者數十人。

沛人(一說濟陰)魏諷字子京,能蠱惑人心,名動鄴都,丞相鍾繇提拔了他。此時曹操大軍征漢中未回,魏諷勾結黨羽,聯絡長樂衛尉陳禕陰謀攻占鄴郡。結果陳禕中途告密與曹丕,於是誅殺魏諷,受牽連的達幾十人。

以上就是歷史上對這件事情最詳細的記載。實際上很多事情並不是表面這麼簡單。

魏諷,西曹掾,他一個掾,文人,要兵無兵要將無將,雖說曹操大軍遠在漢中,可也不能指望一個長樂衛尉外加幾個三角貓就拿下魏國都城,就算被你僥倖拿下,四面八方的魏軍雲集趕來,到那時侯跑也跑不了。雖然曾經也有人想趁曹操大軍遠征偷襲鄴郡,但人家是用“步卒三萬,騎萬匹”(注二)。

所以從邏輯上講驅使文人魏諷這麼做的原因只有一個:呼應關羽,與之裡應外合。

當然,也有可能是魏諷自己選擇的這個時機造反,先反然後聯絡關羽.而事實是怎樣的呢?

時間

建安二十四年九月

參與者

我們可以看看魏諷的“黨徒”都是些什麼人:王粲二子,劉廙之弟劉偉,張繡之子張泉,荊州名士宋忠之子,這些人乍一看沒有關係,但請你仔細想想他們的聯繫。對!他們之間其實有個共同點:都與荊州有聯繫,換句話,都在劉表治下的荊州一起共過事。王粲乃之荊州依劉表;劉廙荊州牧劉表闢為從事;張繡曾經依附劉表;宋忠也是荊州名士,尹默曾經隨他遊學。雖然這些人沒有參與叛亂,但他們的子嗣在一起出事絕對不是偶然,大人的關係不錯才會有孩子的經常來往,在這群公子哥聚會時就來了個“有惑眾才”的魏諷。

同樣是在朝為官,為什麼有的人就能客觀的看到魏諷的反意呢?

[wiki]三國志·劉曄傳"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劉曄傳」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劉曄傳】太祖時,魏諷有重名,自卿相已下皆傾心交之。其後孟達去劉備歸文帝,論者多稱有樂毅之量。曄一見諷、達,而皆雲必反,卒如其言。

傅子】記載:巽子公悌,鑲偉博達,有知人鑒……及在魏朝,魏諷以才智聞,巽謂之必反,卒如其言。

晉書·鄭袤傳】記載:“相國掾魏諷有盛名,同郡任覽與楓友善。鄭袤謂覽曰:‘諷奸雄,必以禍終,子宜絕之。’後諷果敗。”

雖然劉廙也曾告戒弟弟不要與魏諷來往(注二),但仍然沒有阻止,為什麼相當一部分荊州人士如此執着的追隨魏諷,箇中意味恐怕不難理解。

裴松之說:“荊人服劉主之雄姿,憚孫權之武略”。

劉備在荊州七年,荊州名士與他聯繫密切:【綿陽通鑑】東漢紀記載:劉備在荊州,訪士於襄陽司馬徽。。

三國志·尹默傳】記載:乃遠遊荊州,從司馬德操、宋(忠)仲子等受古學。

關羽在荊州收買人心也是相當成功:【三國志·陸遜傳】稱:(關羽)已據荊州,恩信大行。

這個話不是假話,從孫權奪荊州後荊州土豪的反抗來看,荊州本土人士是擁護劉備關羽的。

三國志·陸遜傳】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夷兵數千人,首尾西方。遜復部旌討破布、凱。布、凱脫走,蜀以為將。

襄陽記】記載:習珍,為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將軍。孫權殺關羽,諸縣響應。欲保城不降,珍弟宏曰:“驅甚崩之民,當乘勝之敵,甲不堅密,士不素精,難以成功。不如暫屈節於彼,然後立大效以報漢室也。”珍從之,乃陰約樊胄等舉兵,為權所破。珍舉七縣,自號邵陵太守,屯校夷界以事蜀。

孫權遣潘濬討珍,所至皆下,唯珍所帥數百人登山。濬數書喻使降,不答。濬單將左右,自到山下,求其交語。珍遂謂曰:“我必為漢鬼,不為吳臣,不可逼也。”因引射瑞。濬還攻,珍固守月余,糧、箭皆盡。謂群下曰:“受漢厚恩,不得不報之以死。諸君何為者?”即仗劍自裁。

先主聞珍敗,為發喪,追賜邵陵太守。

可以想象,那些老家在荊州的曹魏官員與曾經的親朋好友肯定保持着聯繫,大員拉不過來,其子弟就好引誘的多,恰好還有個善於鼓惑人心的魏諷。

再聯繫建安二十三年金禕、耿紀、韋晃等人聯結關羽的叛亂,幾乎可以肯定,關羽上一次內應失敗後,又拉攏原荊州在魏人士裡應外合。

曹偉

行司徒事董昭上疏】曰:“近魏諷伏誅建安之末,曹偉斬戮黃初之始。”

王昶戒子書】記載:近濟陰魏諷、山陽曹偉皆以傾邪敗沒,熒惑當世,挾持奸慝,驅動後生。

兩條記載都把曹偉與魏諷並列來說,這個曹偉是什麼罪呢?

世語】記載:山陽曹偉,素有才名,聞吳稱籓,以白衣與吳王交書求賂,欲以交結京師,帝聞而誅之。

這一來更加明了,兩人均“裡通外國”對抗國賊曹氏,並列來說倒真是不失其類!

姚待 發表於 2025-6-26 01:3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魏諷之亂與建安末年的政治生態】

魏諷謀反一案,實為建安末年曹魏政權內部最具警示意義的政治事件。此案雖僅見載於【三國志】裴注諸傳,然其反映的士風頹敗、朋黨交結之弊,恰為漢魏之際政治文化轉型之重要表徵。

考魏諷其人,【傅子】稱其"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傾心交之",足見其以清談交遊立身。然劉廙【別傳】所載"不脩德行,而專以鳩合為務,華而不實"之評,正揭其名實相悖之本質。案【文心雕龍·程器】有云:"華過則實寡,言多則行寡",魏諷之敗,實肇端於此種浮華士風。

細繹董昭上疏,尤見深意。其言"毀教亂治,敗俗傷化",直指建安末年"以交遊為業"、"趨勢游利為先"的士林弊病。魏諷能"合黨連群,互相褒嘆",恰說明當時鄴下已形成以虛譽相標榜的政治生態。王昶所謂"熒惑當世,挾持奸慝",正謂此類"攪世沽名"之輩對政治清明的危害。

此案牽連之廣,從劉偉"坐誅"、諸葛誕等被"斥免"可見。值得注意的是曹操"特原不問"劉廙的處理方式,既體現"刑不上大夫"的古制,亦暗含對士人結黨之防。傅玄記載劉曄預判"必反",實非占卜之術,乃洞察到此類浮華之士必因"華而不實"而致禍的必然。

更深層觀之,魏諷案折射出漢魏之際兩種政治文化的衝突:一為曹操提倡的"尚敦樸忠信之士",一為承漢末清議而來的浮華交遊之風。曹丕迅速誅殺魏諷,既為鞏固權力,亦是對建安士風的一次整肅。董昭所謂"破散邪黨",實為曹氏父子重構政治倫理的重要舉措。

要之,魏諷之亂非單純謀反案件,實乃漢魏政治文化轉型中的典型症候。其警示意義,正如王昶所言"可不慎與",至今仍足為士人鏡鑒。觀後世【顏氏家訓】力戒"浮薄"之訓,正可視為對此類歷史教訓的深刻反思。
有道烏青 發表於 2025-7-13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魏諷之亂與建安末年的政治生態】

魏諷謀反一案,實為建安末年政治生態之縮影。此案雖僅見誅數十人,然其背後所反映之社會風氣、士人交遊及政治傾軋,殊值深究。今就史料所載,試析其要。

一、魏諷其人及其政治資本
魏諷字子京,籍貫雖有沛、濟陰二說,然其"有口才,整個鄴城為之傾動"(【三國志】注引),足見其辯才之盛。鍾繇舉薦之事,更證其已躋身名士之列。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自卿相以下皆傾心交之"(【傅子】),這種廣泛的人脈網絡,恰為其政治資本。劉廙弟偉與諷交好時,廙即指出諷"專以鳩合為務,華而不實"(【劉廙別傳】),此評實已道破建安末年士人交遊之弊。

二、謀反事件的政治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與劉備相持漢中之際,魏諷聯合長樂衛尉陳禕等人謀襲鄴城。此時間節點極富深意:一則曹操遠征在外,鄴城空虛;二則此時曹操已晉魏王,世子之爭暗流涌動。陳禕臨事而懼,向曹丕告密,致使事敗。值得注意的是,董昭後來上疏言"魏諷則伏誅建安之末,曹偉則斬戮黃初之始"(【董昭傳】),將此事與曹魏立國初期的政治清洗並提,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三、案件反映的社會問題
此案牽連數十人,王昶謂之"雖刑於鈇鉞,大為蜅戒,然所污染,固以眾矣"(【王昶傳】)。董昭更痛陳時弊:"年少不復以學問為本,專更以交遊為業;國士不以孝悌清脩為首,乃以趨勢游利為先"(【董昭傳】)。此等議論,實指向漢末清議之風異化為朋黨之交的社會轉型。傅玄所謂"曄一見諷、達而皆雲必反"(【傅子】),則顯示當時有識之士對這類浮華之徒早有警覺。

四、歷史鑑戒之意義
曹操特赦劉廙時引"叔向不坐弟虎"之典(【劉廙傳】),表面示寬厚,實則暗含對士族網絡的妥協。而王昶將魏諷與曹偉並稱為"傾邪敗沒"之輩(【王昶傳】),則表明曹魏政權對這類"熒惑當世"者的持續警惕。此案後,曹丕立即"斥免諸葛誕、鄧颺等"(【董昭傳】),可見其藉機整肅政治對手之用心。

要之,魏諷之亂非單純個人野心所致,實為漢魏之際政治文化轉型期的典型症候。其興也勃焉,因其契合了士人求變之心理;其亡也忽焉,則因未能真正把握權力運作之實質。此案留給後世的啟示,正在於對"華而不實"政治作風的永恆警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卯時| 2025/7/25/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