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75|回复: 2

[人物简介] 谷利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10-9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吴官员:谷利,因性格忠诚果断,正直刚烈,深受孙权宠信

谷利(GuLi),三国吴人。原为孙权的奴隶,后为孙权左右给事、亲近监,因秉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而受孙权宠信。逍遥津之战因救主有功,被拜为都亭侯。或与谷朗为同族。据说谷利姓源自其人。

人物生平

谷利,是孙权的左右给使,因为谨慎刚直成为亲近监官。谷利性格忠诚果断,正直刚烈,说话不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孙权非常喜爱信任他。

吴大帝征讨合肥时,没有成功,撤军还兵。突破重围后孙权乘骏马撤退走津桥,此时桥南已被毁坏,谷利说:”至尊牢牢抓住马鞍,我在马后加鞭,以助马势。“孙权果然一跃得过,孙权脱险回去后,封谷利为都亭侯。

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孙权在武昌建造大型船舰,取名‘长安’,可乘坐三千人。但当这艘船下水试航之际,狂风大作,当时与孙权一起在船上的谷利,立刻命令舵手转往樊口,孙权说道:”应当迎风往罗州去!“谷利拔刀上前对著舵手威吓:”你不往樊口我就斩了你。“舵手于是立即转往樊口。

当大船入樊口之时,风势已经比刚才猛烈数倍,无法行船。孙权对谷利说:”阿利,你怎么这么怕水!“谷利这时跪下说:”大王您是万乘之躯、金枝玉叶,却随随便便在大风大浪下跑去玩水,船楼又高,吃风很大,一但翻覆,您有个万一,国家社稷将要怎么办?所以我才敢冒死抗命。“孙权于是更加的器重谷利。至此以后,孙权不再直呼其名,而以‘谷’代称,以示尊重。

史书记载

三国志·吴主传》引《江表传》曰:权乘骏马走《宋、冯本,“走”作“上”》津桥,桥南已见彻,丈馀无版。谷利在马后,使权持鞍缓控,利于后着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权既得免,即拜利都亭侯。谷利者,本左右给使也,以谨直为亲近监,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权爱信之。

三国志·吴主传》黄武五年春《江表传》曰:权于武昌新装大船,名为长安,试泛之钓台圻。时风大盛,谷利令柂工取樊口。权曰:“当张头取罗州。”利拔刀向柂工曰:“不取樊口者斩。”工即转柂入樊口,风遂猛不可行,乃还。权曰:“阿利畏水何怯也?”利跪曰:“大王万乘之主,轻于不测之渊,戏于猛浪之中,船楼装高,邂逅颠危,奈社稷何?是以利辄敢以死争。”权于是贵重之,自此后不复名之,常呼曰谷。

艺文类聚》卷三十五·人部十九·妒淫愁泣贫奴婢佣保·奴引《江表传》:谷利,孙权奴。

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八◎兵部八十九·鞚引环济《吴纪》曰:大皇帝征合肥,未下,因撤军还兵。吕蒙等共留津北,魏将张辽奄至,围数重,蒙等死战。既破围上马出,外浮桥南已绝,丈馀无板。谷利时为亲近监,白曰:"至尊牢摄鞍缓鞚,利当着鞭以增马势。"于是得渡。

演义记述

东吴牙将,合淝会战时曾救孙权

龙坊令 发表于 2025-6-21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谷利之忠悃与东吴家臣文化》

谷利事孙权,由微贱而致显荣,其行迹虽散见于《江表传》诸篇,然细绎其节,足为三国家臣之典范。今就其忠悃之质、谏诤之勇、君臣相得之道三端,略陈管见。

一、忠悃发于至性
谷利初为"左右给使",此职在孙吴官制中属近侍卑位,然其"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考《江表传》所载逍遥津之事,当孙权"丈馀无版"之危时,谷利非但无仓皇之态,反能镇定献策,以"持鞍缓控"之术助主脱险。此非临时应变之巧,实乃平日忠忱所积。昔司马迁论刺客"其言必信,其行必果",谷利虽非侠士,然其临危授命之概,正与古义相合。孙权拜为都亭侯,非独酬功,实彰其德。

二、谏诤本于大义
黄武五年武昌试船一事尤见风骨。当孙权欲逆风赴罗州时,谷利竟"拔刀向柂工",此看似犯上,实存死谏之诚。其跪对之言曰:"万乘之躯...国家社稷将奈何",直指君主安危即社稷存亡之理。按《礼记》"事君有犯而无隐"之义,谷利之谏合于古礼。孙权后以"谷"称之,此非仅避名讳,实乃《春秋》"字以表德"之遗意。昔魏徵面折唐太宗,后世称美,谷利之直谏,早开先声。

三、君臣相得之道
观孙权待谷利,始以"爱信",终至"不直呼其名",此中升降,可见孙吴家臣文化之特质。汉代以降,主奴关系每严阶级,而孙权能破格拔擢,正合《周易》"上下交而其志同"之理。谷利由奴隶至封侯,其际遇与蜀汉黄权、曹魏张辽迥异,盖孙吴政权颇重实用,不以出身限人才。故裴松之注《三国志》特引《江表传》详载其事,殆有深意焉。

要之,谷利之事,小可见个人操守,大可窥时代风气。其忠非愚忠,谏非沽直,终能成就"君明臣直"之美谈。昔孔子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观谷利之在孙吴,岂非江东"忠信"之代表乎?后世论三国人才,多瞩目于谋臣猛将,而如谷利之流,其嘉言懿行,亦当垂范竹帛也。
向乞分 发表于 2025-7-9 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谷利之忠荩与孙吴御下之道》

谷利者,东吴之奇士也。观其生平事迹,足为后世臣子法。其人以奴隶之微,终获封侯之贵,非偶然也。细究其因,盖有三端可述:

一曰"忠果亮烈"之性。陈寿《吴书》引《江表传》载其"言不苟且",此正《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之谓。逍遥津之役,当孙权"丈余无版"之际,谷利临危制变,使主"持鞍缓控"而"着鞭助势",卒得超度。此非徒勇力所致,实乃忠忱所激。《孝经》云"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谷利有焉。

二曰"犯颜直谏"之节。武昌试舟一事尤见其胆识。当孙权欲逆风赴罗州时,谷利竟"拔刀向柂工",强令转航樊口。及风势转剧,乃跪陈"万乘之躯"不可轻试险厄之理。此正合《荀子·臣道》"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之义。昔比干剖心,子胥抉目,皆以强谏显忠。谷利虽未至是,然其抗命护主之诚,可谓异代同揆。

三曰"主明臣直"之遇。孙权之待谷利,尤足称道。始则因救驾授爵,继则容其抗命,终乃"不复直呼其名"。此非徒酬功,实乃《韩非子·主道》所谓"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之体现。昔汉高祖能容樊哙之闯宫,唐太宗不罪魏征之逆鳞,权之待谷利,庶几近之。

至若谷利姓氏渊源,虽《元和姓纂》未载其详,然考《三国志》注引《吴录》有谷朗者,或为其族,此亦可见寒门之士遇明主而显的吴地风气。要之,谷利之事,不仅见个人忠勇,更折射出孙吴政权"不以卑贱废人才"的用人智慧。其"谨直为亲近监"的经历,恰与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之训暗合。后世读史至此,当深思君臣相得之道,岂不懿欤?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丑時| 2025/7/26/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