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3|回复: 2

[人物简介] 韦诞

[复制链接]
+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10-8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国制墨家:韦诞,其擅长各种书体剑拔弩张是他的书法特点

韦诞(179—253),字仲将,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擅长各种书体,三国魏书法家、制墨家,太仆端之子,官至侍中。伏膺于张伯英,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题署尤精。韦诞师张芝,兼学邯郸淳的书法。他能书各种书法,尤其精通题署匾额。韦诞的书法欣赏特点是如龙盘虎据、剑拔弩张。

人物生平

韦诞,字仲将(一七九至二五三),三国魏书法家、制墨家,京兆(今西安)人。韦端(字休甫,一作甫休,三休之一)之子,韦康(字元将)之弟,韦熊(字少季)之父。官光禄大夫。有文才,善属辞章,与邯郸淳、卫觊以善书有名。诞诺书并善。太和(二二七至二三二)中诞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魏氏宝器铭题,皆诞书。诞及姜认、梁宣、田彦和皆伯英(张芝)弟子,皆善草书。诞书最优,又善楷书。并作剪刀篆,亦曰金错书,其飞白入妙。尤精题署,南宫既建,明帝令诞以古篆书之。凌云台初成,舍诞题榜,误先钉榜而未题。以笼盛诞,使就榜书之。榜去地二十五丈,因致危惧,头须皆白。乃掷其笔,比下焚之,戎子孙绝此楷法,著之家令。初青龙(二三三至二三六)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就,诏令诞大为题署,以为永制。诞以御给笔墨,皆不任用。因奏云:蔡邕自矜能书,兼斯、喜之法,非流统绮素,不妄下笔。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卒年七十五。《文章叙录、四体书势、平欣能书人名、水经注、书断、梦英十八体书、书林纪事

又韦诞善制墨,与张芝笔、左伯纸并称“三绝”。韦诞兄康,字元将,工书。子熊,字少季,亦善书。时人云“名父之子”。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曾修建了一座凌云阁,非常高峻。“凌云阁”三字榜(匾额)决定由著名书法家韦诞书写。可是,由于工人的疏忽,字还没有写上,就把匾钉上去了。只好让韦诞站进一个筐里,用辘轳把他拉上去,在空中书写。匾额离地有二十五丈高。韦诞非常害怕,筐被慢慢拉上去了,越高,晃得越厉害,韦诞战战兢兢地写完,被放了下来。大家全都惊呆了。上去的时候,韦诞的头发胡须都是黑了,司是,下来以后,全都变白了。据说他后来立了一条家规,子子孙孙都不准练习榜书。

艺术特色

韦诞又云:“魏明帝凌云台成,误先钉榜,未题署。以笼盛诞,辘轳长絙引上,使就榜题。去地二十五丈,诞危惧,戒子孙,绝此楷法。

诸书并善,题署尤精。韦诞师张芝,兼学邯郸淳的书法.他能书各种书法,尤其精通题署匾额。韦诞的书法欣赏特点是如龙盘虎据、剑拔弩张。

张茂先说:“京都地区的韦诞、韦诞的儿子韦熊、颍川钟繇、钟繇的儿子钟会,都擅长隶书。”韦诞死于魏齐王嘉平五年,享年七十五岁.韦诞书写隶书、章草、飞白笔法精妙,也能书小篆.他的哥哥韦康也工习书法.他的儿子韦熊也擅长书法.当时人们说:名书法家的儿子,不会有第二种事业的。

魏明帝青龙年间,洛阳、许昌、邺三都,宫殿,亭观刚刚落成.明帝传下诏书,命令韦诞题署匾额,做为永久的法度.发给他御用的笔墨,他都不使用.启奏明帝说:”蔡邕认为自己能书,兼收斯、喜的书法精妙,不是细绢不随便下笔.这就是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准备好做这件事情的用品,工具.如果发给我张芝制的笔,左伯制的纸,和臣下自己制的墨,再加上臣下握笔的手,我就可以姿意书写一丈那么大的字,也可以在方寸小的地方写下千言小字。然而写出的文字的精妙程度,完全可以跟索靖相比美。”

相关记载

张怀瓘书论数则

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太仆端之子,官至侍中。伏膺于张芝,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尤精题署。明帝时凌云台初成,令诞题榜,高下异好,宜就加点正,因致危惧,头鬓皆白。既已下,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袁昂云:仲将书如龙拏虎踞,剑拔弩张。张华云:京兆韦诞、子熊,颍川钟繇、子会,并善隶书。初,青龙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成,诏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给御笔墨,皆不任用。因曰:蔡邕自矜能书,兼斯、喜之法,非流纨体素,不妄下笔。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经丈之势,方寸干言。然草迹之妙,亚乎索靖也。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八分、隶、章、飞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将,亦工书。子熊字少季,亦善书。时人云:名父之子,不有二事。世所美焉。

野史逸闻

韦诞

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太仆之子,官至侍中。伏膺于张伯英,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题署尤精。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异好,宜就点正之。因危惧,以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袁昂云:"如龙拿虎据,剑拔弩张。"张茂先云:"京兆韦诞、诞子熊、颍川钟繇、繇子会、并善隶书。"初、青龙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就。诏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给御笔墨,皆不任用。因奏:"蔡邕自矜能书,兼斯、喜之法,非绔素不妄下笔。夫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者,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然草迹之妙,亚乎索靖也。"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仲将八分、隶书、章草、飞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将。工书。子熊字少李(明抄本李作季。)亦善书。时人云,名父之子,克有二事。世所美焉。(出《书断》)

又云,魏明帝凌云台成,误先订榜,未题署。以笼成诞,辘轳长絙引上,使就榜题。去地二十五丈,诞危惧,诫子孙,绝此楷法。(出《书法录》)

【译文】

韦诞,字仲将,曹魏时京都地区人,太仆的儿子,为官任到侍中。韦诞师张芝,兼学邯郸淳的书法。他能书各种书法,尤其精通题署匾额。魏明帝筑成凌云台,诏令韦诞题台名,有一点写得上下的位置不得当,因此,将韦诞用粗绳系身吊到台上悬放匾额的地方,就地点正。韦诞感到很危险,恐惧异常。事后他告诫子孙,再不要习练大字楷法。

袁昂说:"韦诞的书法如龙拿虎据、剑拔弩张。"张茂先说:"京都地区的韦诞、韦诞的儿子韦熊、颍川钟繇、钟繇的儿子钟会,都擅长隶书。"魏明帝青龙年间,洛阳、许昌、邺三都,宫殿,亭观刚刚落成。明帝传下诏书,命令韦诞题署匾额,做为永久的法度。发给他御用的笔墨,他都不使用。启奏明帝说:"蔡邕认为自己能书,兼收斯、喜的书法精妙,不是细绢不随便下笔。这就是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准备好做这件事情的用品,工具。如果发给我张芝制的笔,左伯制的纸,和臣下自己制的墨,再加上臣下握笔的手,我就可以姿意书写一丈那么大的字,也可以在方寸小的地方写下千言小字。然而写出的文字的精妙程度,完全可以跟索靖相比美。"韦诞死于魏齐王嘉平五年,享年七十五岁。韦诞书写隶书、章草、飞白笔法精妙,也能书小篆。他的哥哥韦康也工习书法。他的儿子韦熊也擅长书法。当时人们说:名书法家的儿子,不会有第二种事业的。"世人都赞美他们父子。又有一种说法:"魏明帝修造成凌云台后,错误地先将匾额钉上,而没有题写"凌云台"三个字。发现后,用一只大笼盛着韦诞,再用辘轳将笼吊上楼顶匾额处,让他在上面题写匾额,离地面有二十多丈高。韦诞惊惧万分地题写完匾额,回到家里后,告诫他的儿、孙们,从此之后不要再练习大楷。

刘杯 发表于 2025-7-16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韦诞书艺与制墨之绝诣》

韦诞(179-253),字仲将,京兆人,实乃汉魏之际艺林之双绝。其书艺承张芝之血脉,兼邯郸淳之骨法,制墨得蔡邕之遗意,合左伯之精良,诚可谓"器与道合"之典范。今试从三端论之:

一、书艺之"势"与"法"
韦诞诸体兼善,尤以题署为绝。观其书风"剑拔弩张",实非徒逞锋芒,乃得张芝"一笔飞白"之妙,化入邯郸淳篆隶之法。《书断》称其"飞白入妙",恰是刚柔相济之证。凌云台题榜一事,虽为后世增饰,然其"笼中危书"的传说,正暗合书法"险绝求平"之理。韦氏立家令戒子孙勿习榜书,非畏其难,实因深知题署需"胸有万象,目无全牛"之境,非常人可及。

二、制墨之"质"与"用"
韦墨与张笔、左纸并称"三绝",其妙处见于《笔墨方》所载:"合胶必以鹿角,捣杵必以万计"。考其制墨法,实承东汉韦延年之法而精之,取终南松烟,辅以珍珠、麝香,故能"一点如漆,百年不褪"。魏明帝诏题三都宫观时,韦诞特奏"三具合一"之论,非矜技也,乃示"器用相生"之道。此与蔡邕"非流纨素不妄下笔"同一机杼。

三、艺理之"承"与"变"
韦氏书学谱系尤可玩味:师张芝而得其"迅疾",法邯郸而取其"古厚",更自创"金错书"。其剪刀篆者,实将秦书八体中的"刻符书"化为笔意。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北碑无不导源汉篆",韦诞恰是此中转关人物。至若韦熊承家学而变其体,正如王献之之于右军,乃"名父之子"的必然。

今观西安碑林所藏《受禅表》(传为韦书),虽经摹刻,犹见"龙威虎振"之势。然书史每重钟繇而略韦诞,实因韦氏墨迹早随"笔焚之誓"湮灭。然其"器道并重"的艺理,仍为后世赵壹《非草书》、卫恒《四体书势》所本。昔东坡论艺谓"精能之至,反造疏淡",韦诞以"剑弩"始,以"三绝"终,恰见汉魏艺术由质趋文之轨迹。

(全文计789字)
安琪 发表于 2025-7-17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韦仲将书墨双绝考略》

韦诞(179-253),字仲将,京兆杜陵人,乃汉魏之际书道中兴之关键人物。其书承张伯英之血脉,兼邯郸淳之法度,复开六朝题署之风,更以制墨之术冠绝当世,实为文化史上罕见之全才。今就其艺事成就,略陈三要:

一、书艺之"剑弩气象"
仲将书法以"剑拔弩张"为世所称,此非徒指其笔势之险劲,实乃汉末书风变革之体现。观其飞白书,如《书断》所载"飞白入妙",实取张芝草法之纵逸,融以邯郸淳篆隶之凝重。其独创金错书,以剪刀篆笔法作字,锋棱凛冽处确有"龙盘虎据"之势。尤可注意者,其题榜之法度,《水经注》载洛阳宫观题署"以为永制",足见其大字书法已形成典范性技法体系。凌云台题榜事虽显荒诞,然折射出当时对题署书法"径丈之势"的极致追求。

二、制墨之"三绝秘法"
仲将《奏墨方》残篇见载于《齐民要术》,其制墨法以"真珠、麝香"入墨,开后世药墨之先河。与张芝笔、左伯纸并称"三绝",非唯材料精良,更在工具与书艺之辩证认知。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论,实为艺术创作论之要义。考魏宫题署时"御给笔墨皆不任用",可见其对物质媒介的苛求已达美学自觉之境。

三、家学之"书脉传承"
韦氏一族自韦端至韦熊,三世善书,《书林纪事》称"名父之子",足见家法相承之密。然仲将"掷笔焚之"的典故,表面看是禁绝子孙习榜书,深层实含艺术传承的辩证思考——非谓弃书道,乃警示后学当知艺事之险峻。此与蔡邕"非流统绮素不妄下笔"的创作态度一脉相承。

要之,韦诞之艺事成就,正处于汉隶向魏楷转变、书法脱离实用迈向艺术自觉的关键节点。其"剑弩"书风实为时代精神之外化,而制墨之术更彰显物质文化对艺术表现的支撑作用。后世但知其凌云台惊魂事,而少察其书墨双绝背后的文化史意义,是为憾焉。今观西安碑林遗韵,犹可遥想仲将当年"方寸千言"的笔墨气象。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申時| 2025/7/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