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 ..."/>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1|回覆: 2

[人物簡介] 董荼那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0-7 09: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南蠻第二洞元帥:董荼那,效命孟獲,後被孟獲懷疑叛變而死

董荼那,古典名著【[wiki]三國演義"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裏的人物,南蠻王孟獲屬下大將,第二洞元帥,與阿會喃等人一起擔任孟獲的援軍出征,但是被俘虜,又被諸葛亮釋放,孟獲懷疑其叛變,將他殺死。

人物介紹

董荼那是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不見於正史記載。南蠻王孟獲的屬下,南蠻五溪洞人,第二洞元帥。與金環三結,阿會喃一起擔任孟獲的援軍出征,但是被俘虜。後被諸葛亮釋放。二次出征時,因馬岱偷渡過河而佔領了夾山峪,受命去抵擋馬岱及重奪糧道。被訓斥的面紅耳赤而退兵,反被孟獲打了一百大棍,後設計綁送孟獲給諸葛亮。孟獲回到本寨,先伏刀斧手於帳下,差心腹人到董荼那、阿會喃寨中,只推諸葛孔明有使命至,將二人賺到大寨帳下,盡皆殺之,棄屍於澗。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2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ldk8 發表於 2025-6-27 18:26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國演義】中南蠻將領董荼那之歷史形象考辨

董荼那者,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回所載南蠻第二洞元帥也。此人物雖不見於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然作為小說中南征敘事線之重要配角,其形象塑造實蘊含深意,值得從文學筆法與夷夏觀念角度加以剖析。

一、人物定位與敘事功能
董荼那與阿會喃、金環三結並稱"三洞元帥",此設計顯系羅貫中為強化"七擒孟獲"情節張力所設。考其名諱,"董"為南中大姓,"荼那"疑取"荼蘼花開"之意,暗合其終遭猜忌而殞命之結局。作為孟獲帳下核心將領,其反覆被擒又釋歸的經歷,實為諸葛亮"攻心為上"戰略之註腳。小說特寫其因感念諸葛亮不殺之恩而叛主,終致孟獲"帳下伏誅"的情節,既凸顯蠻族內部猜忌之烈,亦反襯諸葛"懷柔遠人"之效。

二、文化隱喻與夷夏觀念
董荼那之死頗具象徵意義。羅貫中筆下的南蠻政權呈現"君疑臣,臣懼君"的惡性循環,與蜀漢"君臣相得"形成鮮明對比。其被"棄屍於澗"的結局,暗合【禮記·王制】"屏之遠方,不及以政"的夷夏分際觀。然需辨明者,小說雖沿襲傳統華夷之辨,卻通過董荼那"面紅耳赤""感念恩義"等細節描寫,賦予蠻將人性化特質,較之【魏書·蠻傳】等史籍的平面化記載更具文學張力。

三、歷史原型考索
雖無直接史證,然董荼那形象或糅合多種元素:其一,東漢末南中確有"叟帥""夷王"等地方勢力,【華陽國志】載李恢平定南中時"南土平定,賦出叟濮",可見洞帥制度非純屬虛構;其二,其名可能源於唐宋以來對西南少數民族"董姓酋長"的泛稱,如【蠻書】所記滇西"董部落";其三,被釋復叛情節,與諸葛亮"南撫夷越"政策中"即其渠帥而用之"(【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存在精神契合。

要之,董荼那作為文學形象,既承載着傳統夷夏秩序的文化想像,亦折射出明代士人對邊疆治理的思考。其悲劇命運不僅服務於小說情節需要,更深刻揭示了"以力服人"與"以德服人"的統治哲學差異。研究者當注意區分歷史真實與文學虛構,方能準確把握羅貫中塑造此人物之深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九日卯時| 2025/7/23/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