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 ..."/>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0|回覆: 2

[人物簡介] 金環三結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0-7 11: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孟獲麾下第一洞元帥:金環三結,是演義中的人物被趙雲所殺

金環三結,古典小說【[wiki]三國演義"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南蠻王孟獲部下三洞元帥之一,第一洞元帥。奉孟獲之命出戰蜀軍,但被蜀將趙雲所殺。

演義原文

卻說蠻王孟獲,聽知孔明智破雍闓等,遂聚三洞元帥商議。第一洞乃金環三結元帥,第二洞乃董荼那元帥,第三洞乃阿會喃元帥。三洞元帥入見孟獲。獲曰:“今諸葛丞相領大軍來侵我境界,不得不併力敵之。汝三人可分兵三路而進。如得勝者,便爲洞主。”於是分金環三結取中路,董荼那取左路,阿會喃取右路:各引五萬蠻兵,依令而行。

趙雲、魏延見孔明不用,各有慍色。孔明曰:“吾非不用汝二人,但恐以中年涉險,爲蠻人所算,失其銳氣耳。”趙雲曰:“倘我等識地理,若何?”孔明曰:“汝二人只宜小心,休得妄動。”二人怏怏而退。趙雲請魏延到自己寨內商議曰:“吾二人爲先鋒,卻說不識地理而不肯用。今用此後輩,吾等豈不羞乎?”延曰:“吾二人只今就上馬,親去探之;捉住土人,便教引進,以敵蠻兵,大事可成。”雲從之,遂上馬逕取中路而來。方行不數里,遠遠望見塵頭大起。二人上山坡看時,果見數十騎蠻兵,縱馬而來。二人兩路衝出。蠻兵見了,大驚而走。趙雲、魏延各生擒幾人,回到本寨,以酒食待之,卻細問其故。蠻兵告曰:“前面是金環三結元帥大寨,正在山口。寨邊東西兩路,卻通五溪洞並董荼那、阿會喃各寨之後。

趙雲、魏延聽知此話,遂點精兵五千,教擒來蠻兵引路。比及起軍時,已是二更天氣;月明星朗,趁著月色而行。剛到金環三結大寨之時,約有四更,蠻兵方起造飯,準備天明廝殺。忽然趙雲、魏延兩路殺入,蠻兵大亂。趙雲直殺入中軍,正逢金環三結元帥;交馬只一合,被雲一槍刺落馬下,就梟其首級。余軍潰散。

偶涉詩情 發表於 2025-4-23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演義中金環三結之歷史虛構成色與文學功能】

(一)人物考源與歷史真實性質疑
金環三結之名,首見於【三國志平話】,至羅貫中【三國演義】方成體系。考【三國志】諸史傳,陳壽【諸葛亮傳】僅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裴注亦未詳蠻將姓名。此名顯系小說家糅合南中少數民族命名習慣所創,"金環"當取"椎結環耳"之俗(【後漢書·南蠻傳】),"三結"或暗合"三洞"之制。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已指其"頗類俳優名號",可見文人早識其虛構本質。

(二)敘事結構中的功能性定位
在"七擒孟獲"敘事單元中,金環三結實爲"三疊式"結構的首環。毛宗崗批本特於此處夾註:"先寫三洞,次寫三擒,此文章次第法。"其速亡於趙雲槍下,正承【演義】"以驍將襯名將"之筆法。清人李漁【笠翁評語】謂:"雲長斬華雄,子龍誅金環,皆用虛寫奪魄。"此人物實爲趙雲"寶刀未老"形象的敘事工具,其存在價值在於完成"老將神威"的文學演示。

(三)文化符號的深層隱喻
"三洞元帥"的設置暗合【周易】"三才之道":金環三結據中路當"人道",董荼那、阿會喃分左右應"天地"。其名"金環"者,金屬西方肅殺之氣,恰喻趙雲金屬性(字子龍,龍爲辰屬土,土生金)。金克木(孟獲屬東方木),已伏平定南中之兆。此等命名法則,可見作者深諳五行生剋之理,非徒爲異域色彩而設。

(四)軍事地理的文本矛盾
細勘原文,其寨"正在山口"卻"東西通兩路",實違【孫子兵法】"隘形者,先居之"之訓。王夫之【讀通鑑論】嘗言:"南中地勢,隘口乃兵家死地。"羅氏此寫,既爲趙雲"兩路殺入"張本,亦暴露小說家缺乏實戰地理認知。然正因此疏漏,反成就"子龍一身是膽"的藝術真實。

要之,金環三結乃典型"功能性人物",其存在價值不在歷史真實,而在完成三大文學使命:一爲趙雲形象作襯,二爲七擒敘事蓄勢,三展華夏正統觀(蠻將必敗)。錢鍾書【管錐編】論此類人物謂:"稗官之筆,重在神理而非形骸。"讀此人物,當於史傳之外,味其文學三昧可也。

(全文798字)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7-24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金環三結之役與三國演義中南蠻敘事的建構】

在【三國演義】的敘事體系中,南蠻將領金環三結雖爲虛構人物,卻承載著重要的文本功能。此人物之塑造,實爲羅貫中建構"華夷之辨"敘事框架的關鍵元素。本文將從三個維度解析其文化意涵。

一、名諱符號的象徵意義
"金環三結"之名頗具深意。"金環"暗合【後漢書·南蠻傳】所載"椎結左衽,貫頭而著"的蠻族服飾特徵;"三結"則對應南中地區"三苗九黎"的部族結構。此名號實爲作者對【尚書·舜典】"竄三苗於三危"的文學化轉寫,通過名物訓詁構建起華夏正統性的敘事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其與董荼那、阿會喃兩名形成"金木水"的五行暗合,此乃演義慣用的符號化命名手法。

二、戰役描寫的文本功能
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之役,在【華陽國志】中僅二十餘字記載。羅貫中虛構金環三結之死,實爲達成三重敘事目的:其一,通過趙雲"月夜斬將"的典型場景,延續長坂坡建立的武將神話;其二,以"一合斃命"的懸殊對比,強化"王師"威儀;其三,爲後續"七擒七縱"的主線預留敘事空間。此段描寫中"四更造飯"的細節,恰與【孫子兵法·九地】"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形成反諷,暗喻蠻族未諳兵法的文化劣勢。

三、南蠻敘事的史學淵源
金環三結形象實脫胎於【蠻書】所載"南詔六節度"制度。考【新唐書·南蠻傳】,唐代滇東確有"金齒蠻""繡腳蠻"等部族。羅貫中將歷代南方少數民族特徵進行文學整合,創造出符合士大夫想像的"蠻夷"典型。這種書寫延續了【左傳】"戎狄豺狼"的敘事傳統,與同時期【水滸傳】中遼國將領的塑造形成互文。

要而論之,金環三結雖爲文學虛構,卻折射出明代士人對於"夷夏之防"的集體意識。其形象建構既遵循"尊王攘夷"的春秋大義,又暗含"用夏變夷"的教化理想,實爲理解【三國演義】民族觀的重要註腳。後世讀者當透過文學表象,審視其中蘊含的文化權力話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甲申月庚午日|黃帝4722年七月初七日巳時|(乞巧節) 2025/8/29/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