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24|回复: 0

[国风] 国祭也是祭国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10-6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光明日报·国学》

黄帝时代,中华民族进入国家时期,我觉得之所以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到国祭是因为黄帝是那时的国家缔造者,国家祭祀其实也是祭国,对黄帝的祭祀不单单是血缘关系,也包括地缘关系。正因为这样,所以我觉得现在提出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为国家祭拜具有必要性,也是时代要求。

国祭也是祭国

国祭也是祭国

中国历史上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即祭祀,这是国家政治,国家行为。刚才提到帝王庙,帝王庙最早是唐玄宗时期建的,在此之前是到墓地祭拜,后来的政治家从唐代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就改到帝王庙祭拜。到了朱元璋时,在南京城修了真正意义上的帝王庙,祭了18个不同朝代的帝王。后来明朝迁都北京,在西城区建了一个帝王庙,帝王庙祭祀到了清代达到188位帝王。庙里的帝王是从哪位开始的?作为“帝王”自然可以说就是从黄帝开始的,这个不用争论,因为中国的国家就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考古和历史已经不谋而合证实了这点。我们现在祭祖的理由既是对传统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又是新时代的国家需要。国家为什么需要?我认为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就是国家的认同问题、中华民族的认同问题。现在出现的藏独、疆独、台独等就是对国家的不认同、对中华民族的不认同,当然“国家”和“中华民族”这两个词都是现代词,但是它不是民族学的概念,它是国族。就跟现在说汉族一样,汉族不具有民族的概念,实际是沿袭了过去的汉人,汉人是当时那个朝代的中国人,唐人就是唐代的中国人,后来在某个层面约定俗成了叫“汉人”。因此,对黄帝的祭祀不是汉人祭祀,也不是祭汉族,黄帝是最早的国家政治领导人,因为最早的国家是不同部落的结合,最后汇总成一个既有血缘又跨血缘的,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群体,是这个群体形成的最早的国家。解决中国国家凝聚力、多民族国家统一问题,需要有根文化,虽然文化多元是个客观事实,但是“满天星斗”不等于每个星斗的吸引力是一样的,不是太阳围着地球转,更不是地球围着月亮转,只能是地球围着太阳转、月亮围着地球转。历史上同一时代各种各样的考古学文化对历史发展“权重”是各不相同的。中国进入文明时代后,中原文化是根文化,如果从文明时代算起,黄帝就是这个中国的根。

奴隶社会相对原始社会是个进步,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相对奴隶社会也是个进步,它的进步在于我们现在多民族统一中央集权的国家发展与壮大。现在世界是什么形势?个别超级大国希望其他国家分裂,分裂越多、越小,其超级大国地位越巩固,加之一些民族分裂主义者鼓吹“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致使不少国家被分裂,因此国家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时代,像中华民族、像中国这样悠久历史的国家怎么应对它?我觉得祭拜黄帝,实际既是文化祭祀也是政治祭祀,从这点来说是时代要求的必然。

我们要有个物化载体,把全中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我建议用黄帝把我们连起来,我们要从文化上、历史上谈中华民族的认同性,谈国家的认同性。祭黄帝不是单单血缘上找祖宗,为什么叫黄帝?“帝”的前提是他必须是国家政治领导人。因此,许嘉璐先生说的祭拜黄帝应该成为国家祭祀,也就是“国祭”。所谓“国祭”实际是“祭国”,和祭祖联系起来就是祭祖国,黄帝是中国的“第一帝”,中国的核心基因是“中”,“中”是东南西北的汇聚,“中”就是根。中国是从“中”来的,建国要立“中”,建都要立“中”,都立在哪里,就立在中原了,最后国家也叫“中”,这时中国的国家是指天下,要东西南北中,因此皇宫要建在都城正中间,皇宫里象征国家的大朝正殿要建在宫里的正中间。我后来注意了各种文化,没有哪个文化叫“中”,只有这个国家所在地叫“中原”,在天下之中,把中原、黄帝故里这里定义成中国国家起源是对的。现在从明清往上推,推到夏、商就到了现在的郑州一带,夏、商再往上推就推到了龙山文化、河南文化,再找根,就推到裴李岗文化,又找到新郑这来了,再往上推,10万年以前的古人类——“现代人”的祖先在河南发现不只一处,这非常重要,说明我们的祖先就在中原。当然,我不排斥其他的祭祖活动,我也参加过祭拜炎帝、伏羲。但是,我们举行国家祭拜要从文明时代的黄帝开始。

我们现在对过去封建东西的批判是对的,但是要继承优秀的文化,比如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对祖先的敬仰和认同。我们祭黄帝和无神论没有冲突,虽然也可能有磕头烧香,我们是对国家的信仰,对中华民族的信仰。我们的先人从对黄帝的陵墓祭祀到帝王庙中祭祀,再到近现代的清明节对黄帝祭祖,这个历史传统要继承与发展,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把黄帝拜祖大典上升为国祭。

祭祀就是让后代人怀念,就是历史传承,现在就是要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刚才谈到帝王庙,我觉得帝王庙就是历史上的国家博物馆,为什么历史博物馆有资格在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相对,这就是新时代的“左祖右社”,我觉得中原文化就是以那里为都城的不同王朝时期的国家文化,中原地区产生了国家最早的政治领袖黄帝,对国家最早的政治领袖、民族祖先进行国祭,对国家有好处,对增加民族凝聚力,把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有好处。我建议先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作为国家拜祭,只有黄帝才是建立我们国家的第一个政治领导人,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国父”,而黄帝是中国的“第一国父”,因此,我们要对黄帝进行“国祭”。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 刘庆柱)

佽飞 发表于 2025-6-21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祭与国族认同:黄帝祭祀的现代意义

《光明日报》所载《国祭也是祭国》一文,从历史与政治的双重维度,深入探讨了黄帝祭祀作为国家仪典的当代价值,其论述颇具启发性。笔者以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升格为国祭,不仅是对中华文明源头的追溯,更是对“国族”认同的强化,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意义。

一、黄帝祭祀的历史政治传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自古便是国家政治的核心内容。黄帝作为“五帝之首”,其地位在历代国家祭祀体系中始终居于关键位置。从唐代帝王庙的肇建,到明清两代将188位帝王纳入祭祀体系,黄帝始终被视为“国家缔造者”的象征。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为华夏文明的开端,并非仅因其血缘传承,更因其“修德振兵”以统合万邦的政治实践。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原文化(如仰韶、龙山文化)与文献记载的黄帝时代渐趋吻合,印证了“血缘与地缘结合”的早期国家形态。

二、祭祀的文化整合功能
黄帝祭祀超越单一民族范畴,其本质是“国族”认同的建构。所谓“汉人”“唐人”,实为不同历史阶段“中国人”的称谓,其内涵随王朝更迭而扩展。如陈寅恪所言,“汉文化乃多元一体之结晶”。黄帝作为“人文初祖”,象征的是多部落融合的文明共同体。清代帝王庙将匈奴、鲜卑等族群君主纳入祭祀,正体现了“跨血缘政治整合”的传统。今日强调黄帝祭祀,正是以根文化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回应“藏独”“台独”等分裂主义对国族认同的挑战。

三、根文化与现代国家的必然选择
中华文明“满天星斗”的多元性,需以中原根文化为轴心方能形成合力。张光直提出“中国相互作用圈”理论,指出新石器时代各区域文化最终向中原汇聚,形成夏商周三代文明。黄帝作为这一进程的符号化代表,其祭祀活动实为“文化权重”的历史选择。当代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体制,亟需此类根文化符号强化凝聚力,正如欧洲以希腊罗马为文明之源,印度以吠陀传统为认同基石。

结语
将黄帝祭祀升格为国祭,绝非复古守旧,而是以传统仪典重构现代国族认同。在全球化与地方主义并行的时代,根文化的向心力尤为关键。唯有明确“地球绕日”的文化秩序,方能避免“群星失序”的认同危机。此乃历史之镜,亦为当下之需。
陈心华 发表于 2025-7-14 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视阈下的国祭文化认同建构》
(文/清华国学院 某教授)

拜读《光明日报》关于黄帝祭祀升格为国祭的论述,深以为然。兹就国祭与国族认同之关系,略陈管见如下:

一、黄帝祭祀的文明史意义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抚万民,度四方",实为华夏政治共同体之雏形。考古所见仰韶文化晚期聚落等级分化(如河南西坡遗址),恰与文献记载的"万国和"状态相印证。国祭黄帝,非唯血胤追溯,实乃对"多元一体"文明起源的政治确认。昔年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而首列黄帝,已暗含文明正朔之义。

二、从庙祭制度看国家认同
明嘉靖年间重建北京历代帝王庙,以伏羲、炎黄为三皇之首,其《谕礼部诏》明言:"朕惟天子祭天地及天下山川,今一统之盛,自五帝三王以下宜通祀。"此制实承《周礼·春官》"大祭祀辨庙祧之昭穆"的政教传统。清乾隆增祀历代帝王至188位,更将边疆政权君主纳入祭祀体系,恰如《礼记·祭法》所谓"法施于民则祀之",体现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智慧。

三、国族建构的礼制维度
今人所谓"中华民族",实为传统"天下观"的现代转型。顾炎武《日知录》言"亡国与亡天下奚辨",已启国族意识之端。黄帝祭祀升格,正是以"礼三本"(《大戴礼记·礼三本》)精神重构现代国族认同:
1. 时间之维:通过祭祀仪式实现"慎终追远"的历史连续性
2. 空间之维:超越地域的"九州共祀"强化领土认同
3. 族群之维:以文明起源记忆凝聚56个民族

四、当代语境下的礼治新义
面对分离主义思潮,当重思《春秋》"大一统"之义。董仲舒《天人三策》云:"《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今日国祭,实为以礼乐文明回应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的挑战。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满天星斗"说,恰需辅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文明向心力。

结语
从《尚书·尧典》"协和万邦"到今日民族共同体,黄帝祭祀的现代升格,实为文明基因的创造性转化。昔孔子观周室明堂,见尧舜桀纣之像而兴叹;今人于黄帝故里行国祭,当思"其命维新"之义。此非复古,实为以传统礼制智慧,铸就新时代的"中国共识"。

(全文798字)

【注释】
[1] 本文引《历代帝王庙碑记》为嘉靖十一年刻本
[2] "礼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师三大祭祀体系
[3] 西坡遗址大型房基面积达516平方米,反映仰韶文化晚期社会复杂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寅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六日丑時| 2025/7/20/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