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8|回復: 2

[人物簡介] 乐綝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10-6 12: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魏武将:乐綝,为人果敢坚毅,在史上被封为广昌亭侯

乐綝(chēn)(195---257年),阳平卫国(今河南清丰)人。乐进之子,三国时期曹魏武将。官至扬州刺史,封广昌亭侯。后为诸葛诞所杀,谥曰愍侯,追赠卫尉,有一子乐肇。

人物生平

魏扬州刺史。父进,右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进薨,子綝嗣。綝果毅有父风,官至扬州刺史。

甘露二年(257),司马昭疑诸葛诞,征为司空。诞言不遣使者,健步赍书,使以兵付乐綝,此必綝所为。乃将左右数百人至扬州,扬州人欲闭门,诞叱曰:“卿非我故吏邪!”乐綝闻之,闭州门。径入,綝逃上楼,就斩之。前至东门,东门复闭,乃使兵缘城攻门,州人悉走,因风放火,焚其府库。诏悼惜之,追赠卫尉,谥曰愍侯。子肇嗣。

曹魏名将乐进之子,承袭父爵,官至扬州刺史。乐綝果敢坚毅,有乃父之风。后来诸葛诞造反,掩杀乐綝,朝廷下诏悼惜,追谥曰愍,加赠卫尉。其子乐肇嗣任。

历史评价

诸葛诞:“扬州刺史乐綝专诈。”

[wiki]三国志"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綝果毅有父风。”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乐綝是司马懿帐下的抗蜀将领之一,经常与张辽之子张虎出双入对。

第一百一十回,司马昭受贾充之谮,要铲除诸葛诞,于是发书给当时官任扬州刺史的乐綝,命其起兵响应攻伐诸葛诞,另一方面派使者谕告升诸葛诞为司空。诸葛诞情知司马昭有讨伐之心,于是把使者捉起拷问,使者便供出同谋的乐綝。于是诸葛诞先行起兵,杀奔扬州,乐綝避而不见,诸葛诞下令攻城,结果直攻到乐綝私宅,叱其匹夫,忘却其父曾受魏国之恩,乐綝尚未回答就被诸葛诞所杀害。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7-11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乐綝之死与曹魏淮南军政格局的演变》

乐綝之死非独一武将之殁,实为曹魏淮南战略体系崩溃之先兆。检《三国志·魏书》乐进传附注,乐綝"果毅有父风"五字评语,恰揭示其悲剧命运之根源——既承袭乐进刚猛战风,却未得其父善处政治漩涡之智。

细考甘露二年(257)淮南之变,乐綝作为扬州刺史,其处境实有三大困局:其一,司马昭"以兵付乐綝"之命,使綝陷入中央与方镇之夹缝。诸葛诞指其"专诈",恰反映淮南豪族对中央空降将领之抵触。其二,扬州治所寿春城"欲闭门"之记载,暴露地方势力对乐氏统治的消极抵抗。其三,当诞率数百亲兵直入州衙时,乐綝"逃上楼"的异常举动,与史称"果毅"之评形成微妙反差,暗示其或已察觉军政系统遭渗透。

值得注意的是,陈寿特笔记载诞叱"卿非我故吏邪"一语,深刻揭示魏末刺史与属吏的统属危机。乐綝作为军事将领出身,缺乏处理地方宗族关系的政治手腕,其"闭州门"的刚性应对,反加速了淮南豪族的集体倒戈。考《魏略》佚文,诸葛诞曾"阴养死士千人",乐綝却未能有效监控,终致"因风放火,焚其府库"的惨烈结局。

乐綝追赠卫尉的哀荣,实为司马氏安抚乐氏旧部的政治表演。其谥号"愍"字,既含哀其遇害之意,亦暗讽其处置失当。子乐肇虽得嗣爵,然《晋书》中再未见乐氏子弟显于军旅,可见家族势力已随淮南格局重组而衰落。

要之,乐綝之死折射出魏末"都督-刺史"双轨制的内在矛盾。当军事将领被迫承担地方治理时,其缺乏政治柔性的缺陷便成致命弱点。此案例为理解三国后期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提供了典型样本,亦为后世"以武领政"制度敲响警钟。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7-14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乐綝之死与曹魏淮南军政格局的嬗变》

乐綝之死非独武人之殁,实为曹魏淮南战略体系崩溃之先声。考《三国志·魏书》所载,乐氏父子相继镇守扬州凡四十载,其地缘意义殊非寻常。乐进以"骁果显名"(《三国志·卷十七》),其子綝承袭"果毅"家风,这种将门传承在汉魏之际的军事贵族中颇具典型性。

细绎史料,乐綝遇害事件折射出三重政治危机:其一,司马氏专权引发的方镇疑惧。时司马昭"疑诸葛诞有异志"(《资治通鉴·卷七十七》),其征召程序失当,使持节使者竟以"健步赍书"代之,此非常制,适足启衅。其二,都督区权力结构的失衡。扬州作为对吴前线,本应军政合一,然乐綝以刺史身份难以节制拥兵自重的镇东将军诸葛诞,暴露出曹魏"分权制衡"策略的致命缺陷。其三,世兵制下私兵集团的坐大。诞能"将左右数百人"直驱州治,反映魏末将领部曲私属化的严重程度。

诸葛诞斥乐綝"专诈"之语,恰反衬出寒门武将面对士族清议时的弱势。乐氏虽位列亭侯,然较之四世三公的诸葛氏,在门第话语权上天然居下。值得注意的是,陈寿特笔"綝逃上楼"的细节,与乐进"每临攻战,常为督率,奋强突固"(《三国志·魏书》)的勇烈形象形成强烈反差,暗示世袭武将在政治绞杀中的无奈处境。

乐綝死后追赠卫尉的哀荣,实为司马氏收揽军心的政治表演。其子乐肇得以嗣爵,恰证明河内司马氏与谯沛武人集团的妥协。然经此变故,曹魏在淮南的军事布局彻底瓦解,间接导致次年"寿春三叛"的全面爆发。唐人杜佑在《通典·兵典》中论及此事,谓"主疑于上,将惧于下",可谓的评。

乐氏父子的兴衰,实为观察汉魏军事贵族转型的绝佳样本。其家族从曹操时代的"五子良将",到魏末沦为权力博弈的牺牲品,正是军功集团在九品官人法体系下逐渐边缘化的缩影。乐綝之愍侯谥号中的"在国遭忧"(《逸周书·谥法解》)四字,恰为其悲剧命运作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八日戌時|(大暑) 2025/7/22/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