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04|回復: 2

[人物簡介] 张范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0-5 16: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东汉议郎:张范,字公仪,为人好帮穷人,因此家无余财

张范(?―212年),字公仪,河内脩武(今河南获嘉)人,出身于名门世家,后来成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官员。性格恬静乐道,不爱荣华、名利,他不追求官职,喜欢帮助穷人,家无余财,内外的穷人、孤寡都十分敬重。对于外来所赠更始终不用,当张范死去后,将其全部归还。

人物生平

出身名门

张范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官宦世家,祖父张歆为东汉司徒,父亲张延为东汉太尉,家中颇有名望。太傅袁隗想让女儿做张范的妻子,张范辞谢没有接受。张范性情恬淡平静,乐于守道,轻视功名利禄,征召任命全不接受。后来其二弟张承(与吴国张昭的儿子同名)因董卓无度,想起兵以应关东军,但其三弟张昭(与吴国辅吴将军张昭同名)正好从长安来,对张承说:“现在想要诛杀董卓,众寡悬殊,我们敌不过他;况且在一个早上仓促发动计划,用田间农民作战,士人平素没有得到抚慰,兵士少有练习,难以成功。董卓倚仗兵力,不守正义,本来就不能持久。我们不如选择一方,向其归附,等待时机再行动,这样做了,以后就可以实现我们的愿望。”张承同意了,于是解下官印绶带辞职,从小路回到家里,与张范迁移到扬州避乱。

阻术称帝

袁术备好礼物前去招请,张范自称有病没有前往,袁术也不勉强他。张范让张承与袁术相见,袁术问道:“过去周王室衰颓,就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秦朝政治失败,汉朝就接替利用其势而兴起。现在我凭借土地广阔、士民众多的优势,想要求取齐桓公那样的福分,追随汉高祖的足迹,怎么样?”张承回答说:“这事在于德行而不在强力。如果谁能推行德政,以此来统一天下人的愿望,即使只凭着匹夫的资历,而去成就称霸称王的功业,也是不难的。假如有超越本分的追求,冒犯天时而轻举妄动,那众人就会抛弃他,谁还能使他兴旺呢?”袁术很不高兴。这个时候,太祖将要征讨冀州,袁术又问道:“现在曹公想以几千人的疲惫士兵抵敌我的十万大军,可真是不自量力了!你认为怎么样?”张承随即说道:“汉朝的德行虽然衰颓了,但它的天命还没改换,现在曹公挟制天子以号令天下,即使与百万之众交战也是可以战胜的。”袁术脸色一变,很不高兴。张承于是离去了。

效力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平定冀州,遣使召张范为官,但张范仍称病,要留在彭城,另派张承见曹操,曹操便表他们为谏议大夫。

后来,张范之子张陵及张承之子张戬被山东贼擒获,张范亲自见山东贼要回二子,山贼便将张陵归还。张范答谢说:“诸位把孩子还给我,这份好意是很厚重的。人的感情虽然偏爱自己的孩子,但我怜惜张晋戈的年龄更小,请允许我用张陵换回张晋戈。”山贼欣赏其人有义,将两人一并放回。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征荆州北还,在陈与张范会面,被任为议郎,参丞相军事,曹操对其十分敬重。

后来每当曹操出外征战,便会留张范及邴原留在本地,与曹丕一同守卫邺城。曹操嘱咐曹丕说:““若有所举动必须向这两个人咨询。”曹丕也对二人十分有礼。张范性格恬静乐道,不爱荣华、名利,他不追求官职,喜欢扶危济困,乃至家无余财,孤人们对他都十分敬重。对于外来所赠更始终不用,当张范死去后,将其全部归还。于建安十七年(212年)逝世。

历史评价

曹操:“举动必谘此二人。”

陈寿:“袁涣、邴原、张范躬履清蹈,进退以道,盖是贡禹、两龚之匹。”

史籍记载

[wiki]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家庭成员

祖父:张歆

父:张延

弟:张承、张昭

子:张陵、张参

张机及 發表於 2025-6-30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张范之清节与乱世守道》

张公仪之生平,堪称东汉士人"穷则独善其身"之典范。其家世显赫,祖、父皆位列三公,而能"不慕荣利,轻去就",实得老氏"知足不辱"之深旨。观其辞太傅联姻、拒袁术征召二事,尤见其审于去就之智。

一、名门清节之守
张氏三世台鼎,而范独以"恬静乐道"称。袁隗欲妻以女,此常人求之不得之机遇,而范竟辞谢。考《后汉书·逸民传》序云:"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然而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恰可为范写照。其不受太傅姻亲,非为沽名,实守"不因人热"之节。此与管宁割席、王烈避地,同为汉末清流典型。

二、乱世进退之智
董卓乱政之际,范与弟承、昭之议,尤见深谋。张昭"择主待时"之论,实得《周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之精义。其避地扬州,非畏祸也,乃"君子见几而作"之智。后袁术妄议称帝,张承以"在德不在强"对之,正承范之家教。范虽不亲见术,而遣弟进谏,此《论语》所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之实践。

三、曹幕守道之难
范终归曹操,表面似违其恬退之志。然考建安之际,天子已在许都,范之应召,实有"君子仕而优则学"之意。其"家无余财"之操守,在曹氏幕中尤为难得。曹操《求贤令》言"唯才是举",而范以德显,恰成对照。临终悉还赠物,尤见其"一介不取"之廉,可比季文子之"无衣帛之妾"。

张范之行,合于《礼记》"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之训。在价值解纽之汉末,其守道如一,足证"道德有常,而权诈无常"之理。后世论汉季人物,多瞩目于纵横之士,而如范之"默足以容"者,实为士林真楷模。太史公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范之谓欤?
蔡修七 發表於 2025-7-16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张范之清节与乱世守道》

张公仪者,东汉末之逸士也。观其生平,有三重境界可述:一曰"名门而不矜",二曰"乱世而不乱",三曰"守道而不移",诚可谓"浊世清流"之典范。

名门而不矜者,范之根基也。司徒之孙,太尉之子,世胄清华,却"轻功名,谢姻娅"。袁隗欲妻以女,竟辞不受,此非矫情,实乃"性恬静,乐守道"之本然。较之当时世家子弟竞相联姻以固权位,范之选择尤显卓尔不群。范氏兄弟三人,皆有名节,然范独能以"田间农民不足恃"谏弟,复劝"择所归附"以待时,足见其洞察时局之明。

乱世而不乱者,范之智慧也。当董卓乱政之际,不效腐儒之死谏;袁术僭越之时,不作无谓之抗争。其避地扬州,称病拒聘,非畏祸也,乃"守雌"之道。《道德经》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范使弟承往见袁术,一段"在德不在强"之对,直指术之死穴。尤以"天命未改"论曹操之势,既存汉室正统,又明天下大势,较之孔融之刚直取祸,范可谓得"明哲保身"之真义。

守道而不移者,范之根本也。曹操征冀州时,范已入其幕府,然始终"家无余财"。考《后汉书》载"内外孤寡皆宗焉",其德泽之溥可知。临终"归所受赐",较之杨震"四知"之廉,更添一层淡泊。范之所守,非仅廉洁而已,实乃"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儒家底线。在"举秀才,不知书"的桓灵之世,能持此节,犹暗夜明灯。

范之生平,恰如《周易》"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之象。其价值不在事功,而在示现士人于乱世中如何"守死善道"。今人论汉末人物,多瞩目于曹操、孔明等风云儿,然如张范这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守道者,或许更值得深思。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张范之难得,正在于能超越此熙攘利途,为后世立一精神标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未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