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3|回复: 2

[人物简介] 伦直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6-10-5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孙渊部将:伦直,因劝谏公孙渊不要反叛而被杀

伦直(?-238),《晋书》中其名为纶直。公孙渊部下的将军。公孙渊造反时,他与贾范苦谏,却反被渊所杀。司马懿平定公孙渊叛乱后,封其墓而荣其子孙。

历史记载

晋书·宣帝纪》:初,文懿篡其叔父恭位而囚之。及将反,将军纶直、贾范等苦谏,文懿皆杀之。帝乃释恭之囚,封直等之墓,显其遗嗣。

演义传记

公孙渊帐下参军。渊自称燕王反魏,直以不祥征兆劝之,渊勃然大怒,叱武士绑伦直并贾范同斩于市。及渊平,司马懿封其墓而荣其子孙。

拉拉积极 发表于 2025-6-30 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伦直之忠谏与魏晋之际的臣节观》

伦直者,辽东公孙渊之部将也。其事虽载于《晋书·宣帝纪》寥寥数语,然其死节之烈、谏诤之诚,足为后世臣道之鉴。今考其行迹,可析为三端:

一、谏而见戮:乱世孤忠之悲剧
公孙渊篡叔父恭之位,复谋叛魏,已失君臣大义。伦直与贾范苦谏,非不知渊性猜忍,实以"武死战,文死谏"为士节之本。《晋书》特书"苦谏"二字,可见其言必据礼义,陈祸福,非泛泛而谈。然渊刚愎自用,终致"叱武士绑斩于市",此与伍子胥谏夫差、比干谏纣王事同一辙,暴主拒谏之态,千古如出一辙。

二、司马懿封墓:政治符号的重构
司马懿平辽东后,"释恭之囚,封直等之墓,显其遗嗣",此非徒施仁政,实有深意存焉。魏晋之际,政权更迭频繁,司马氏亟需树立忠义典范以正人伦。封墓之举,既彰显新朝德政,又暗斥公孙渊之暴虐,更借此收拢辽东人心。伦直之墓遂由忠臣埋骨处,转化为政权合法性的象征,此正史家所谓"褒忠贬逆"之笔法。

三、演义与正史之异同
《三国演义》增饰"不祥征兆"之谏,虽小说家言,然合乎汉末天人感应思潮。考《后汉书·襄楷传》,时人确常以灾异谏主。罗贯中以文学手法强化伦直"知天命而尽人事"的形象,与正史"苦谏"之记载互为表里,共构其忠智双全之貌。

结语
伦直之死,折射出汉魏之际士人"择主而事"与"死事一主"的矛盾。司马氏荣其子孙,实开魏晋以名教治天下之先声。然观《晋书》所载,司马炎篡魏后,贾充、荀勖等谄谀之辈反得重用,则知封墓旌忠终不敌现实政治之需。伦直若地下有知,或当慨叹:忠义之名虽显,而尸位素餐者盈朝,岂其初心所愿哉?

(全文798字)
韩帅形 发表于 2025-7-25 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伦直之忠谏与魏晋之际的臣节观》

伦直(或作纶直),公孙渊帐下参军,其事虽散见于《晋书·宣帝纪》及演义稗史,然其人以死谏节,足为汉魏之际士人风骨之缩影。考其行迹,可析为三端:

其一,谏争之勇与乱世臣节
伦直与贾范苦谏公孙渊勿叛曹魏,非不知渊性猜忍,实以"食其禄者死其事"(《左传·昭公元年》)为纲常所系。公孙渊篡叔父恭之位而囚之,已悖"孝悌"之本;复谋割据辽东,更违"大一统"之义。伦直之谏,非徒议利害,实乃以《春秋》大义责之。然渊刚愎自用,终致"戮善以逞暴"(《后汉书·宦者传论》),此正应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乱世之君,恶闻过而乐闻誉,故直士亡而国随以倾。"

其二,司马懿旌表之政治深意
司马懿平辽东后,特释公孙恭而封伦直之墓,非仅褒忠,实寓"正名定分"之权术。时值魏晋禅代前夕,懿以"存亡继绝"之举,既彰魏室之正统,复收辽东士民之心。此与曹操祭袁绍墓、司马昭葬诸葛诞同出一辙,皆《韩非子·二柄》"赏罚者,邦之利器"之实践。然伦直子孙获显,客观上亦使"死节"精神得官方认可,为后世《忠经》"虽死犹生"之说添一注脚。

其三,史笔与演义的叙事分野
《晋书》载伦直事仅二十余字,而演义增饰"不祥征兆"之谏,此乃小说家"踵事增华"(萧统《文选序》)之常法。然考《三国志·公孙渊传》裴注引《魏略》,渊确因"天变"疑惧,则演义所补未全失实。二者差异,正见史家重实录而文人尚教化之别,然皆以伦直为"忠谏"符号,足证传统价值观之渗透力。

要之,伦直之死,折射出汉魏之际忠节观念之嬗变:其谏言内容仍本《孝经》《论语》之训,而司马懿之旌表已露魏晋"名教自然之争"端倪。千载而下,其人墓木虽拱,然《晋书》"封直等之墓"六字,终使"乱世孤忠"得附青史而存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