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53|回復: 2

[人物簡介] 孟建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10-4 14: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魏官员:孟建,是诸葛亮的好友,在史上官至征东将军

孟建,字公威,汝南郡人,和诸葛亮是好友,曾和诸葛亮、徐庶、石韬四人一起游历。

诸葛亮后出祁山,在答司马懿书中,曾托使杜袭宣意于孟建。

人物详解

孟建,字公威,汝南人,仕魏,官拜凉州刺史、征东将军。

诸葛亮在荆州,于建安初年,与颍川石广元(名韬)、徐元直(名庶)、汝南孟公威等一同游学,孟、石、徐三人求学皆务要精熟,只有诸葛亮能观其大略。每至晨夜闲时,常共抱膝长啸,诸葛亮谓三人道:「卿等三人的仕进,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能至何位,他只笑而不言。后孟建思乡里,意欲北归,诸葛亮道:「中国甚多士大夫,要四方遨游,又何必归故乡呢!」

史书记载

在〖[wiki]三国志·魏书·温恢传"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魏书·温恢传’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魏书·温恢传〗,裴松之引〖魏略〗注:诸葛亮在出祁山时(这是第二次出祁山,第一次出祁山时司马懿在担任荆州都督),在回复司马懿的回信中,希望司马懿请杜袭替他向孟建致意。

發表於 2025-3-26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魏略》所载孟建事略考

孟建,字公威,汝南人士,曹魏重臣,官至征东将军、凉州刺史。其与诸葛孔明之交谊,尤值治史者深究。建安初年,孟建与诸葛亮、徐庶、石韬共学于荆州,四人"抱膝长啸"之景,实为汉末士人交游之典型。《魏略》载其求学"务要精熟",恰与孔明"观其大略"形成鲜明对比,此中已见二人性情之别。

诸葛亮尝预言孟建可至刺史之位,后竟验若符契。然细考《温恢传》裴注,建之仕魏实有可议处:其由凉州刺史转征东将军,正值孔明二次北伐之际。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特托杜袭致意之举,暗示虽各事其主,故交之情未泯。此中微妙,正可见三国士人"忠义不欺"与"各为其主"之矛盾心态。

孟建北归时孔明"中国多士"之劝,实暗合其"跨有荆益"之战略思想。而建终返中原,或因其汝南士族之出身使然。二人选择之异,恰是汉魏之际士人分流之缩影。裴松之特引此条,盖有深意焉。
赵耶 發表於 2025-7-22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孟建与诸葛亮的士人交游及其历史意义》

孟建(字公威)作为曹魏征东将军,其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官职本身,更体现在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特殊交谊。这段跨越政治阵营的士人交往,实为汉魏之际知识分子群体流动的典型个案,值得深入辨析。

一、游学交游的深层意蕴
建安初年荆州学圈的组成极具代表性:诸葛亮(琅琊)、徐庶(颍川)、石韬(颍川)、孟建(汝南)四人,恰呈现了汉末士人"南徙避乱"的时空特征。据《魏略》所载,四人"晨夜抱膝长啸"的细节,生动体现了汉魏士人"清谈交游"的典型形态。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观其大略"与三人"务要精熟"的为学差异,已隐约预示了日后不同的政治发展路径。诸葛亮对三人仕途"可至刺史郡守"的预判,实则反映了汉末士人对"州郡级"官职的普遍认知上限。

二、北归选择的文化隐喻
孟建"思乡北归"事件具有双重象征意义:一方面体现了汝南士族(孟氏为汝南著姓)对中原文化本位的坚守,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荆州流寓士人的认同困境。诸葛亮"中国多士大夫"之劝,暗含其"天下士"的超越性视野,这与后来《出师表》"北定中原"的表述存在思想脉络的连贯性。而孟建最终选择效命曹魏,官至凉州刺史、征东将军,恰是汉末士人"在地化"发展的常规路径。

三、祁山传信的微言大义
诸葛亮二次北伐时特意通过司马懿向孟建致意,此举绝非寻常问候。考《温恢传》裴注引《魏略》,时在建兴六年(228年),杜袭任魏太中大夫,孟建已历凉州刺史转征东将军。这种跨越敌国的信息传递,既是对少年交游的珍视,更是诸葛亮"攻心为上"战略的体现——通过唤起魏国重臣的故旧之情,间接瓦解敌方士气。细究司马懿时任荆州都督的时空错位(实为孟达叛乱时期),更可见此记载的史料价值。

要之,孟建与诸葛亮的交往史,实为管窥汉魏之际士人群体分化与重组的重要线索。其意义不仅在于个人情谊,更在于展现了传统士人在天下分裂时的复杂抉择。这种"各为其主"而"私交不废"的现象,正是三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景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