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99|回復: 2

[人物簡介] 孟宗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10-4 15: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东吴官员:孟宗,为官时廉洁,为人仁孝,留有孟宗哭竹典故

孟宗(218年—271年),三国时荆州江夏郡鄳县(今湖北省孝昌县周巷镇人),后因避孙皓字讳,改名孟仁,字恭武。少年时从师南阳李肃读书,后官居吴国司空。出生不详,卒于建恒三年,也就是公元271年。素仁孝,二十四孝之一的“哭竹生笋”指的就是孟仁为其母求笋的故事。

人物介绍

三国时期,江夏鄂人即今孝昌人,是有“孝子”之称的阳新县令孟嘉的曾祖父。本名宗,避皓字而改仁,字恭武(〖建康实录〗中字子恭)。吴司空。少孤、母老病笃。多月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

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归持。作羹奉母。食毕疾愈。从南阳李肃学,宗日夜不懈,肃甚奇之,以宗有丞相之器。后为骠骑将军朱据军吏,置母营中。后据命之为监池司马,结网捕鱼送母,母不受。升为吴令。嘉禾六年,吴主权禁官奔丧,后宗丧母奔赴,已而自拘於武昌以听刑。陆逊陈其素行,因为之请,权乃减宗一等,后不得以为比,因此遂绝。太平三年,迁光禄勋,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令宗告太庙,出屯江夏。永安五年冬,迁右御史大夫。后孙皓登基,宗为避讳,改为仁。宝鼎三年任司空。建衡三年,卒于官。

考证

其实孟宗哭笋的故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是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向百姓灌输“仁孝礼忠”的思想或者当时的人为了讨好孟宗而虚拟的故事,不能真信,因为这不科学。

相关典故

二十四孝之一,成语“哭竹生笋”的主人公。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人有诗云: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吴录〗曰:其母为作厚褥大被,或问其故,母曰:“小儿无德致客,学者多贫,故为广被,庶可得与气类接也。”其读书夙夜不懈,肃奇之,曰:“卿宰相器也。”初为骠骑将军朱据军吏,将母在营。既不得志,又夜雨屋漏,因起涕泣,以谢其母,母曰:“但当勉之,何足泣也?”据亦稍知之,除为监池司马。自能结网,手以捕鱼,作鲊寄母,母因以还之,曰:“汝为鱼官,而鲊寄我,非避嫌也。”迁吴令。时皆不得将家之官,每得时物,来以寄母,常不先食。及闻母亡,犯禁委官,语在权传。特为减死一等,复使为官,盖优之也。

楚国先贤传曰: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累迁光禄勋,遂至公矣。

孟宗少从南阳李肃学。其母为厚褥大被,或问其故,母曰:‘小儿无德致客,学者多贫,故为广被,庶可得与气类接。’”后用为招贤接友之典实。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黄钟十一月〗:“命长袂而留客,施大被以招贤。”清陈维崧〖念奴娇·重过广陵宿西樵寓中〗词:“少顷客去余留,王公呼我,大被从君宿。”

典故”还鲊“亦源于孟宗。孙皓时期,孟仁被授予主管渔业的官职,他亲自捕鱼精心烹制后送给母亲,其母送还,并责之以道,表现出一个贤母严守封建操守的可贵精神。

后以还鮓指称贤母,或以鱼鮓表达为官清廉之意。明程本立〖送鱼课司霍思诚〗:“居有马鞯留客坐,食无鱼鮓寄亲尝。

孟宗在母亲言行感召下,学习期间品学兼优,尊师爱友。做出了许多学习上帮助同学、生活上照顾学友的感人事迹,这些事迹在学堂广为传颂。一次,襄阳同窗好友冷暖,课余担水时不慎摔伤,卧床养病,孟宗就在课余为冷暖补习功课。其时,冷暖的母亲又重病卧床不起,孟宗闻知,假日去冷暖家探视,又解囊相助,请名医诊治,亲自热汤喂药,使冷暖的母亲病愈康复。此事不胫而走,冷暖感激,校友感动,无不对孟宗敬佩有加。

后来,孟宗的母亲因年迈而病逝,他不顾禁令,弃官回家为母奔丧,守墓三十五天,日夜以泪相伴,跪守在母亲坟旁,极尽孝子之道,四乡八里百姓无不动容。

历史评价

二十四孝〗:“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yanqzh 發表於 2025-6-29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孟宗"哭竹生笋"的孝道意涵与历史建构》

三国吴臣孟宗(218-271)以"哭竹生笋"典故载入《二十四孝》,其事虽载诸典籍,然考其本末,实蕴含深刻的礼教建构逻辑。本文拟从历史语境、孝道符号、政治功能三个维度,解析这一典故的深层意义。

一、历史语境的双重性
据《建康实录》《吴录》所载,孟宗本名宗,避孙皓讳改仁,字恭武。其仕宦经历清晰可考:初为朱据军吏,累迁至吴令、光禄勋,宝鼎三年(268)官拜司空。值得注意的是,嘉禾六年(237)违禁奔母丧事件中,陆逊以其"素行"求情,可见其孝行已为时人所重。然考诸地理,江夏鄳县(今湖北孝昌)冬季本无鲜笋,《吴录》所载"地裂出笋"显系文学想象。这种历史真实与传说叙事的并存,恰反映魏晋时期"以孝治天下"的政治需求。

二、孝道符号的建构逻辑
"哭竹"典故的传播链条颇具深意。故事核心要素"天感至孝"承袭自《孝经》"孝悌之至,通于神明"的理念,与汉代"董永卖身"等传说同构。其特殊处在于将自然现象(冬笋)伦理化,通过"地裂-出笋"的戏剧性转折,完成"孝德感天"的符号建构。南朝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已质疑此事"近于不经",然其仍被纳入元人郭居敬《二十四孝》,说明该叙事已超越事实层面,成为孝道文化的仪式性符号。

三、政治教化的现实功能
孙吴政权特别重视孝道建设。据《三国志·吴书》载,孙权曾下诏"令诸吏终丧",陆逊更主张"忠孝之道,相须而成"。孟宗故事产生的嘉禾年间(232-238),正值东吴推行"礼教兴国"政策时期。故事中"违禁奔丧"与"哭竹得笋"的情节,巧妙调和了忠孝矛盾:既彰显国家法令威严(自拘听刑),又突出孝道优先(减刑赦免)。这种叙事策略,实为政权提供了一套柔性的教化工具。

要之,"哭竹生笋"作为文化复合体,其价值不在事实真伪,而在反映魏晋时期孝道伦理的政治化进程。孟宗其人由历史人物转化为孝道符号的过程,正是传统社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治理逻辑的生动体现。今人观之,当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既认识其历史局限,亦理解其中蕴含的人伦温情。

(全文798字)
江决 發表於 2025-7-9 21:4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孟宗"哭竹生笋"的孝道意涵与历史建构》

三国吴臣孟宗(后改孟仁)的"哭竹生笋"典故,作为二十四孝经典案例,实为考察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演变的典型文本。今从文献学、文化史角度试作析论。

一、史籍记载的层累建构
考《建康实录》《吴录》等早期文献,孟宗事迹本以"仁孝素著"为核心。其仕宦经历确凿可考:嘉禾六年(237年)任吴令时违制奔丧,得陆逊缓颊;太平三年(258年)官至光禄勋;宝鼎三年(268年)拜司空,终成吴国重臣。值得注意的是,哭竹传说首见于东晋《楚国先贤传》,距孟宗逝世已百余年,显系后世附加。这种"层累式"的圣人形象塑造,恰符合顾颉刚"古史辨"理论所揭示的传说演变规律。

二、孝道叙事的政治功能
孙吴政权标榜"以孝治天下",太元元年(251年)即诏令"敦崇孝悌"。孟宗故事中"地裂出笋"的超自然元素,实为统治者推行教化的符号工具。其母"广被接士"的记载(见《吴录》),更将私德修养与公共治理巧妙衔接,暗合《孝经》"移孝作忠"的政治伦理。这种叙事策略,本质上是通过神秘主义包装,强化道德示范的感染力。

三、科学理性与人文价值的辩证
今人以"不科学"质疑哭竹传说,实未解其中三昧。北纬31°的江夏冬季确无鲜笋,此乃常识。然若参《礼记·祭义》"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观之,该传说实为孝道情感的象征性表达。如同"王祥卧冰"的物理不可能性不影响其伦理价值,这类故事重在传递"精诚所至"的精神维度。程颐《伊川易传》所谓"孝子之事亲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正是对此类寓言的最佳诠释。

四、历史人物的多维认知
剥离传说外壳,孟宗的真实形象仍具典范意义:其母训"谢客广被"体现士人家教;违制奔展显制度与人情的张力;仕至三公更证才德兼备。陆逊特为求情、孙皓因避讳令其改名等史实,皆反映时人对其品格的认可。这种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的共生,恰构成中国传统人物评价的典型范式。

要之,"哭竹生笋"作为文化符号,其价值不在事实真伪之辨,而在精神传承之效。今日重审此类典故,当以"理解之同情"把握其伦理内核,方不负古人"神道设教"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未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