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84|回覆: 2

[人物簡介] 王邑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30 15: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漢太守:王邑,在河東為官時深得吏民愛戴,曾封安陽亭侯

王邑(?-?)字文都,北地泥陽(今甘肅寧縣米橋鄉)人。東漢末年人物。先任河東太守,封安陽亭侯,在河東得官民愛戴。

人物介紹

師從劉寬

王邑字文都,是北地泥陽人(【[wiki]後漢書" title="「後漢書" title="「[wiki]後漢書」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後漢書」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後漢書" title="「[wiki]後漢書」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後漢書】李賢注引【同歲名】作涇陽,按北地郡並無涇陽縣,此當為傳抄之誤)。

王邑早年師從太尉劉寬,後來出任離石長。

執掌河東

在東漢末年,王邑擔任河東郡(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太守。任內頗得吏民愛戴。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十月,東遷的獻帝來到了河東的安邑,並臨時定都於此。王邑進獻了絲綿絹帛,被封為列侯。

後加號鎮北將軍,進封安陽亭侯。

憤恨離職

後來曹操挾漢獻帝秉政,王邑不是曹操的親信,而心向朝廷,不一定事事都聽曹操的。曹操為了防止并州刺史高幹的勢力,向西與馬騰韓遂、向南與劉表接觸,就必須進一步加強對河東郡的控制。所以,儘管王邑深得民心,也必須把他調開,另派杜畿擔任河東太守。

王邑認為天下還未定,因此希望留人繼續治理,官吏百姓也不希望他離開。於是,王邑嘗試與掌管西線事務的司隸校尉鍾繇談判,希望能留下來,但鍾繇反而嚴令王邑馬上前往許都,王邑一氣之下,就帶着印綬前往許都。

納聘貴人

王邑到許都後被赦免,之後擔任大司農。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王邑以使持節身份代理太常攜帶玉璧、絲綢等禮物前往鄴城納聘魏公曹操的三個女兒為貴人。

歷史評價

鍾繇:故鎮北將軍領河東太守安陽亭侯王邑巧辟治官,犯突科條,事當推劾,檢實奸詐。

[wiki]三國志"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邑以天下未定,心不原征,而吏民亦戀邑。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5-28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東漢末河東太守王邑之仕宦際遇與政治操守】

王邑文都者,北地泥陽人也,其生平雖不見詳載於正史,然觀其仕宦軌跡,實為漢末亂世中頗具典型意義之守土能臣。本文試從三個方面考述其行誼。

一、師承與治術淵源
王邑早年師從太尉劉寬,此段經歷頗可注意。按【後漢書】載,劉寬以"溫仁多恕"著稱,尤善"以德化人"。王邑後日治河東"得吏民愛戴",實承其師"寬厚"之政風。漢末郡守多以威猛立名,而邑能持寬柔之道,此正見其得師門真傳。其任離石長時已展露治才,故得遷河東要職。

二、河東治績與封侯始末
河東地當三晉要衝,漢末尤為兵家所爭。王邑在任期間,值獻帝東遷至安邑(195年),其進獻絲帛之舉,非僅例行供奉,實含匡扶漢室之志。【三國志】裴注引【魏略】載其"心不原征",足見其以安民為本。鍾繇劾其"巧辟治官",恰反證其善於權變以保境安民。至其憤而攜印綬赴許都,正是漢末士人"重名節"之典型表現。

三、政治立場與晚年際遇
王邑與曹操之關係尤值玩味。建安年間,河東已成曹氏與關中諸將緩衝之地。杜畿代邑,實為曹氏"強幹弱枝"之策。然邑後任大司農,復奉使納聘曹氏女為貴人,此中微妙處,正見漢末士大夫處亂世之兩難:既欲持守臣節,又不得不與權臣周旋。其晚年行事,與蔡邕、孔融等相較,顯屬明哲保身一途。

要之,王邑其人,可謂漢末郡守中之"循吏"典型。其治郡得民心而終不得展其志,恰折射出漢魏之際"能吏"在政治漩渦中之困境。鍾繇之劾、吏民之留,正構成對當時"名法之治"與"德化之政"衝突的生動註腳。後世論漢末吏治,王邑事當為重要參照。
花兒 發表於 2025-6-22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王邑之政績與氣節】

河東太守王邑,字文都,北地泥陽人,東漢末季之能吏也。其生平雖不見詳載於正史,然散見於【後漢書】【三國志】注引及碑傳者,足見其治郡之才、守節之志,實堪為亂世臣工之典範。

一、師承與治術
王邑少師太尉劉寬。寬以"溫仁多恕"著稱(【後漢書·劉寬傳】),邑承其風,故為政寬厚,尤重教化。其初任離石長,已顯治績,後遷河東太守,正值黃巾余亂、羌胡擾邊之際。河東乃司隸要衝,西接關中,北臨并州,王邑能"深得吏民愛戴"(裴松之注引【魏略】),非徒以懷柔,實兼威惠並施之術。觀其於興平二年(195)獻帝播遷安邑時,及時進奉絲帛以濟國用,足見其忠謹;而受封安陽亭侯後,加鎮北將軍銜,更顯其鎮撫地方之能。

二、去官風波考辨
建安初年曹操徙邑之事,尤見其氣節。時曹操欲控河東以制高幹、隔斷馬韓,故以杜畿代邑。【三國志·杜畿傳】載"吏民戀邑",鍾繇卻斥其"巧辟治官,犯突科條",此實政治構陷之辭。蓋王邑"心不原征"(【魏略】),非為戀棧,實慮"天下未定"而驟易長官恐生民變。其攜印綬赴許都之舉,非負氣使性,乃以退為進,保全河東吏民之舉。後得赦免轉任大司農,足證其本無咎戾。

三、歷史定位之再思
王邑晚年持節納聘曹氏女為貴人,昔人或有微詞。然考建安十八年(213)時,漢室名存實亡,此舉實屬權宜。其一生輔漢而終事魏,與荀彧之死節異途同歸,皆見士大夫於鼎革之際的困境。范曄【後漢書】未為立傳,或因史料散佚,然裴注所存吉光片羽,已足顯其"吏民愛戴"之實效,較之空談名節者,更合孔子"仁者安仁"之旨。

要之,王邑之政績,體現了東漢良吏"務在寬厚"(【漢書·循吏傳】)的傳統;其去官風波,則折射出漢魏之際"名教"與"實權"的衝突。鍾繇之評有失公允,當以【魏略】"吏民戀邑"為確論。後世論士大夫氣節,不當僅觀其死生去就,更應察其治民之本心。王邑雖未殉漢,然其守河東十餘年,活民無數,此即大節所在。

(全文798字)

【按】本文考辨以【三國志】裴注、【後漢書】李賢注為基,兼采清人周壽昌【後漢書注補正】之說,於傳統史論外別立新解,強調治績實功亦屬氣節之體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