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5|回復: 2

[人物簡介] 滕胤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30 13: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东吴重臣:滕胤,为人白晳,在孙权称王后被封为都亭侯

滕胤(?-256年),字承嗣,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昌乐县)人。

滕胤少时有节操,刚成年就娶公主为妻。孙权称王之后,滕胤被封都亭侯。后来历任丹杨太守、吴郡太守和会稽太守。孙亮继位之后,滕胤出任太常、卫将军,当时,诸葛恪被杀后,群臣推举孙峻为太尉,滕胤为司徒,但是被孙峻党羽所阻挠,滕胤也有意以诸葛恪亲家的身份避嫌,被孙峻所挽留,并晋爵高密侯。

孙峻死后,堂弟孙綝执政,群臣对身为宗室的孙綝执政多有不满,滕胤的连襟骠骑将军吕据联系北伐前线诸将推举滕胤为相,希望分割孙綝权力,但是并未成功,滕胤改任大司马,代吕岱镇守武昌。二人随即下决心密谋推翻孙綝,却为孙綝所知,没过多久,吕据兵败自尽,滕胤战败被杀,惨遭灭族。孙綝被杀后,景帝孙休下诏为滕胤平反。

人物生平

早有令名

滕胤,三国时东吴重臣。滕胤的伯父滕耽以及父亲滕胄南渡江南后依附家族世交扬州刺史刘繇,后来入仕孙权。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孙权自领车骑将军之职,拜滕耽右司马。滕胄善于文笔,孙权待以宾客之礼对待,凡军务国事的文书,经常要让他修改润色,因此二人都得到孙权赏识,但可惜两人都是早年亡故。滕胤年十二,便已痛失父伯,孤单一身,但他始终能坚持治身厉行。

孙权称吴王后,因为他们二人的恩情,而封滕胤都亭侯。滕胤为人白晳,仪表不凡,相貌堂堂。滕胤每逢正朔之日入宫朝贺觐见,朝堂上的大臣见到后,无不对其大加赞赏,受到当时很多人赏识。

孙权曾问诸葛恪:“你比滕胤如何?”诸葛恪便开玩笑答道:“在朝堂之上,举止得当,礼节周全,受人赞赏,臣的确不如滕胤;但要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滕胤就比不上臣了。”

匡弼朝政

滕胤成年后迎娶了公主,孙权十分看重滕胤,甚至因此而增加对公主赏赐。三十岁时,担任丹杨太守,后又担任过吴郡和会稽太守。滕胤经常上表陈述自己的施政主张,反映民间的风气优劣,对国家政策多有匡弼。但滕胤没有因此志得意满,他得到的恩宠越多,担任职位越高,越发谨慎小心,谦卑待下。滕胤每次主持诉讼及断罪时都对与讼者观言察色,务求判决合符情理。所以人民每有冤情都会向他申诉,每到一处都享有声望。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登基称帝,滕胤受命与张昭、孙绍、郑礼等,仿效周、汉旧制,撰定吴国的朝仪制度。孙和被立为太子后,鲁王孙霸意图争夺太子之位,于是朝臣乃至于地方官僚逐渐分裂为支持太子或者鲁王两派。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支持太子孙和,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依附鲁王孙霸,两派势同水火,争夺不止,使得吴国几乎陷入政治危机。

受诏辅政

太元元年(251年),吴大帝病重,召滕胤到建业留任太常。太元二年(252年),孙权驾崩,滕胤与太子太傅诸葛恪、少傅孙弘、荡魏将军吕据、侍中孙峻等人一同受遗诏辅政。太子孙亮即位后加滕胤为卫将军。同年,曹魏进攻东兴,诸葛恪等领军成功地击退曹魏的入侵,诸葛恪此后便有轻敌之心,开始打算攻打曹魏。

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贸然违众出兵,大发州郡二十万众北伐曹魏,百姓骚动,人心不安,滕胤劝谏他说:“您在先帝去世新君继位时,接受了伊尹霍光一样的重托,入则安定本国朝政,出则摧毁强大外敌,名声传扬全国,天下无不震动,百姓的心愿,期望得以依赖您而安宁。如今在大兴劳役之后,兴师出征,百姓疲惫、国力亏虚,远方国家的君主有所防备,如果攻城而不能克,野战而无所获,这就会丧失以前的功绩而招致以后的责备。不如按兵息师,伺机而行。况且出兵作战是重大事情,此事要靠大众才能成功,众人如果不高兴,您岂得独自安心?”诸葛恪说:“大家说不可出兵,是他们都无计虑,心怀苟且偷安的思想,而您也认为他们是对的,我还有什么指望?因为曹芳昏聩无能,而他的政权被控制在臣下手中,他的臣民本就怀有离心。如今我利用国家的力量,凭借战胜的威势,则所向之处哪能不获胜?”

由于滕胤与诸葛恪是儿女亲家(滕胤之女嫁与诸葛恪之子诸葛竦为妻),因此诸葛恪出征后又命滕胤为都下督,负责掌管国内一切事务。滕胤遂日夜勤劳工作,甚至整晚都不睡觉,所有表奏书疏,他都亲自批阅处理,从不随意交给属下代办。后来诸葛恪北伐失利,声望大跌。同年冬,吴主孙亮与武卫将军孙峻商议准备在诸葛恪入宫觐见时趁机杀之。散骑常侍张约、朱恩等密书给诸葛恪,劝其注意提防。诸葛恪犹豫不定,在宫门前遇见滕胤。滕胤因不知孙峻阴计,劝其入宫朝见。诸葛恪将密书给滕胤看后,滕胤于是马上劝其暂且回府。诸葛恪认为孙峻最多只能在酒食中下毒而已,因此自带酒水进入,后果然被杀。

共事如前

诸葛恪被杀后,孙峻开始专政,群臣上奏推举孙峻为太尉,滕胤为司徒,但有意图讨好孙峻的官员以“大统宜在公族,若滕胤为亚公,声名素重,众心所附”,将使朝政分化为由而反对,最终孙峻升任丞相,却没有让滕胤担任御史大夫,一众士人皆感到失望。滕胤也以自己是诸葛恪的姻亲为由请求辞职,但被孙峻挽留,更为滕胤进爵高密侯。虽然二人事实上关系并不融洽,但始终表现得互相包容,继续共事。后来孙峻想要在边境广陵地界城防,朝臣都认为那里难以建城,但因畏惧孙峻而不敢劝谏。只有滕胤一人表示反对,但孙峻不听从,最终城池果然没有建成。

五凤三年(256年),孙峻在北伐曹魏途中亡故,其从弟、年仅26岁的偏将军孙綝把持了朝政。原本吴国众臣就对孙峻以宗室身份独揽大权以及作恶多端而不满,因此不希望再看到同为皇亲宗室的孙綝继续垄断朝廷大权。滕胤的连襟骠骑将军吕据联络北伐前线诸将上书推荐滕胤为丞相,希望以此分割孙綝的权力,防止他擅权专政。但孙綝则任命滕胤为大司马,代替不久前逝世的吕岱镇守武昌。吕据于是率军返回,派人通知滕胤,密谋推翻孙綝。孙綝知道后,一方面派兵攻击吕据,另外派遗侍中左将军华融,中书丞丁晏要滕胤立刻出发捉拿吕据。滕胤见状,立刻拥兵自卫,并向典军杨崇及羽林督孙咨说是孙綝作乱,逼华融等人作书驳斥孙綝。孙綝则上表说滕胤造反,派将军刘丞派兵围困滕胤。滕胤于是逼迫华融、孙咨等人矫诏发兵协助自己,华融等因不从而被杀。

惨遭灭族

滕胤以为吕据会依期与他会合,于是继续等待,其间面色不变,谈笑如常。当时有部下劝说滕胤引兵进攻皇宫的苍龙门,驻守皇宫的禁军将士见到滕胤后,必然离开孙綝而听从滕胤的调遣,滕胤便可入据皇宫,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诛杀孙綝。但滕胤不敢轻易举兵包围皇宫,又仗着与吕据会依约前来支援,于是命令部下继续坚守。不久后吕据兵败自尽,孙綝集结军队向滕胤进攻。滕胤及其他将士等数十人战败被杀,其后孙綝下令诛灭了滕胤、吕据的三族。其妻兄镇军将军孙壹当时假节驻守夏口,因畏惧受牵连治罪而率部曲千余口逃奔曹魏。直到孙休即位诛杀孙綝后,下诏说:“诸葛恪、滕胤与吕据原来是无罪,而是受到孙峻与孙綝兄弟所残害,我为此感到痛心,希望都能为他们改葬,并加以祭祀。因为他们而牵连被流放者,都可以回来。”滕胤家族才得到平反。

历史评价

诸葛恪:“登阶蹑履,臣不如胤;回筹转策,胤不如臣。”

孙休:“诸葛恪、滕胤、吕据盖以无罪为峻、綝兄弟所见残害,可为痛心,促皆改葬,各为祭奠。”

陈寿:“滕胤厉脩士操,遵蹈规矩,而孙峻之时犹保其贵,必危之理也。”

韦昭:“胤宠任弥高,接士愈勤,表奏书疏,皆自经意,不以委下。”

裴松之:“孙綝虽凶虐,与滕胤宿无嫌隙,胤若且顺綝意,出镇武昌,岂徒免当时之祸,仍将永保元吉,而犯机触害,自取夷灭,悲夫!”

家族成员

父亲:滕胄

伯父:滕耽

妻子:孙氏,孙权女(孙壹之妹或为继室)

女儿:滕氏,孙权母舅吴景之孙吴纂之妻

钱佟 發表於 2025-6-29 09:27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东吴重臣滕胤之仕宦风骨与政治悲剧》

滕胤(?-256年),字承嗣,北海剧县人,乃东吴政权中兼具才德与器量的名臣。其生平际遇,既彰显汉末士族南迁之时代特征,亦折射出孙吴政权内部复杂的权力博弈。今就其仕宦轨迹与政治品格略作考述。

一、家世渊源与早期仕途
滕氏本北海望族,其伯父滕耽、父滕胄南渡依刘繇,后转仕孙权,此典型反映汉末士人流徙之态。滕胄以文才见重于权,参与军国文书润色,足证其家族文化资本之厚。胤十二岁孤露,然能"治身厉行",保持士族门风,此与其家学渊源密不可分。孙权称王后封都亭侯,实为酬答其父辈功绩,亦可见孙吴政权对江北士族的笼络策略。

二、政治品格与为政之道
胤之仕宦表现有三重特质:其一,仪容风度为时人称道,《江表传》载其"为人白晳,威仪可观",此乃汉晋之际人物品鉴的重要标准;其二,理政能兼顾法度与人情,"观言察色,务求合情",体现儒家"哀矜折狱"的司法理念;其三,虽尚公主而愈恭俭,与陆逊、诸葛瑾等共同构成孙吴外戚集团的清流代表。其历任丹杨、吴郡、会稽三郡太守,皆得民心,实为践行"太守专郡"传统的地方良吏典范。

三、权力漩涡中的悲剧结局
孙亮即位后,胤官至太常、卫将军,位列九卿。然诸葛恪被诛后,其作为恪之姻亲(胤女适恪子),处境微妙。孙峻、孙綝专权时期,胤虽晋爵高密侯,实已陷入权力夹缝。其与吕据密谋反孙綝事败,根本原因在于孙吴宗室与士族矛盾的激化。值得注意的是,孙休为其平反,非仅因政治需要,实因胤之死确属"以忠获戾",符合传统史家"褒忠贬逆"的书写范式。

胤之生平,可谓汉晋之际士人政治命运的缩影:既受益于家族文化资本,又受困于政权内部倾轧;既有"匡弼朝政"之志,终难逃"乱世羁縻"之局。其风骨节操,虽经时代淘洗,仍足为后世士人镜鉴。然史载简略,其具体政绩与思想主张多湮没不彰,诚为研究孙吴政治史之一憾。
佷强 發表於 2025-7-7 03:20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东吴重臣滕胤之仕宦与风骨》

滕胤,字承嗣,北海剧人,三国吴之名臣。其生平事迹虽散见于史册吉光片羽,然细究之,足为后世士大夫立身行己之典范。今试从仕宦、德行、政事三端,论其风骨。

一、家世与仕途
胤之伯耽、父胄,早岁南渡依刘繇,后归孙权。耽为右司马,胄以文才见重,皆早逝。胤十二而孤,然能"治身厉行",此见其幼承庭训,秉性刚毅。孙权称王,念旧臣之功,封胤都亭侯。其"为人白晳,仪表不凡",每朝贺,"大臣见者,莫不叹赏"。此非徒貌美,实乃威仪内敛之征。《礼记》云"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胤之仪态,盖深得礼经之要。

二、政事与风节
胤历丹杨、吴郡、会稽三郡太守,所至"观言察色,务合情理"。此非寻常吏才,实具"哀矜勿喜"之仁心。其施政"多所匡弼",而"恩宠愈隆,愈自谦损",暗合《周易》"谦尊而光"之义。诸葛恪评其"朝堂举止,臣不如胤",孙权增公主赏赐以宠之,皆见其德器深纯。

三、晚节与悲剧
孙峻执政时,胤以诸葛恪亲家避嫌,峻反留之,晋爵高密侯。此际胤之处境,犹履薄冰。及孙綝专权,吕据等推胤为相以分其权,事败。胤与据谋诛綝不成,终致族灭。其悲剧性结局,实为吴国宗室与士族权力博弈之牺牲。然胤之选择,彰显"士见危致命"(《论语·子张》)之节。孙休为之平反,亦见公道自在人心。

结语:
滕胤一生,可谓"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其治郡之能、事君之忠、处变之节,皆体现传统士大夫"内圣外王"之理想。虽终遭不幸,然其风骨长存史册。后世读史至此,当知乱世臣节之难能,而益重太平之可贵。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丑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