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 ..."/>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51|回覆: 2

[人物簡介] 范疆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9-30 13: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張飛帳下將領:范疆,本名為范強,死於張苞的萬剮凌遲

范疆,本名范強,小說【[wiki]三國演義"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中誤寫作范疆。初為蜀漢車騎將軍張飛帳下將。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強、張達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史書記載

史書對其二人殺張飛的經過描述非常簡略。張飛經常虐待下屬,劉備常勸而張飛不聽從。章武元年秋七月,劉備討伐東吳之時,張飛率軍從閬中出發,準備前往江州。在出發前,部下張達、范強殺死了張飛,並帶着張飛人首投奔孫權。之後下落史書記載闕如。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7-4 18:19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所載范強(范疆)事考辨

范強(演義誤作范疆)者,蜀漢車騎將軍張飛帳下將也。其事見於【三國志·蜀書·張飛傳】,然史筆簡略,僅載:"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飛猶不悛。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此段記載不過六十餘字,卻蘊含三重微義:

其一,名諱之訛當辨。陳壽【三國志】明作"范強",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誤書為"范疆",此乃小說家言,非史實也。清代考據學家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已指出:"後世稗官小說妄改人名,致史實淆亂",此為一例。

其二,弒主之因可溯。裴松之注引【蜀記】云:"飛刑殺過差,日撻健兒",此與正史"不恤小人"相印證。漢代軍制,部將弒主屬十惡之"不義",【漢書·刑法志】載"謀殺主者磔"。范強、張達甘冒極刑,非單純叛主,實因張飛"暴而無恩"(陳壽評語),此乃傳統"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倫理失衡之典型案例。

其三,結局之載存疑。【吳書】【魏略】皆不載二人降吳後事,清代趙翼【陔余叢考】推測:"或為吳所誅,或隱姓匿名"。考孫權處置降將之例,如糜芳、士仁皆得任用,然張飛首級送至洛陽後,曹丕"詔葬以諸侯禮"(【魏氏春秋】),吳或恐蜀復仇而殺二人滅口。

至若【三國演義】言范疆遭張苞"萬剮凌遲",純屬藝術虛構。凌遲之刑始於五代,宋遼始載於律,羅貫中以明人觀念投射漢末,此錢大昕所謂"時代錯置"之弊。范強真實結局雖不可考,然據建安年間政治倫理,部將弒主後鮮得善終,其命運大抵可知矣。

要之,讀史當以正史為本,小說為輔。范強之事,可窺漢末軍中統御之道,亦可見傳統"君君臣臣"關係之複雜性,學者宜審慎辨之。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7-10 01:22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所載范強(范疆)事考辨

范強(史傳本名),【三國演義】訛作『范疆』,乃蜀漢車騎將軍張飛帳下偏將。其事雖簡,然關涉蜀漢軍政結構及將帥關係,不可不辨。

一、名諱考異
陳壽【三國志·蜀書·張飛傳】明載:『臨發,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殺飛。』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作『范疆』,當屬刊刻傳抄之誤。清代考據家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已指出:『古人名諱,傳寫易訛,然史家筆法當以正史為據。』此誤或因『強』『疆』形近所致,然治史者當依【三國志】為準。

二、弒帥始末
建安二十六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伐吳在即,張飛奉詔自閬中出兵。史載『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暴而無恩』,劉備嘗誡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范強與張達身為帳下親隨,屢受鞭笞,終趁大軍開拔前夕弒主投吳。此事件折射出蜀漢軍中兩大隱患:其一,張飛未能調和【孫子兵法】『視卒如嬰兒』之訓;其二,劉備集團在關羽死後,對元從將領約束力下降。

三、史傳與演義之殊
【三國演義】增飾范強(疆)被張苞『萬剮凌遲』情節,然考諸【三國志】【華陽國志】,二人下落均無記載。東吳為避蜀漢復仇,極可能隱匿二人行跡。小說家言雖足動人心,然裴松之注引【魏略】稱吳人『秘其首級』,更近史實。

四、事件影響
張飛之死直接導致劉備喪失伐吳西路策應,間接引發夷陵之敗。明代王夫之【讀通鑑論】評曰:『飛死而蜀之棟折矣。』范強雖微末之將,然其行為實改變三國戰略格局,此即陳壽所謂『小事關大勢』之例。

結語
范強弒帥案,當置於漢末部曲私兵制背景下審視。將領與親兵乃主從關係,非純然上下級,此即范強敢行非常之舉的制度根源。後世當以史為鑑,明察將帥相處之道。至於名諱之訛,更警示學者:考據之功,不可輕忽。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