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78|回覆: 1

[人物簡介] 郤正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27 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國學者:郤正,爲人不重名利,在史上著有詩歌等近百篇

郤正(?-278年),本名郤纂,字令先,司州河南郡偃師縣(今河南省偃師市)人,三國時期學者、官員。少好學,廣讀古籍。弱冠即善寫文章,爲蜀漢朝廷征爲秘書吏,官至秘書令。公元263年(景耀六年),曹魏攻伐蜀漢,後主劉禪投降,郤正爲之撰寫投降書。後隨劉禪前往洛陽,受封關內侯,又得到晉武帝司馬炎賞識,任巴西郡太守,公元278年(咸寧四年)去世。郤正爲人不重名利,曾作【釋譏】,表明自己淡泊之心境;又醉心於文學,共作詩歌、論著、辭賦等近百篇,但多散佚於後世。

人物生平

安貧好學

郤正祖父郤儉本爲河南郡偃師縣人,漢靈帝末年任益州刺史,但爲益州黃巾軍所殺。時天下大亂,故郤正父親郤揖留在了益州。郤正年幼時郤揖就去世了,母親亦改嫁他人。雖孤苦無依,但郤正卻安於貧困的生活,且廣泛地閱讀古代典籍,弱冠年紀即善於寫作文章,因而被蜀漢朝廷召爲秘書吏,又調任令史,升任秘書郎,官至秘書令。

耽意文章

郤正自從到蜀漢宮中任職,與宦官黃皓相互共事歷經三十餘年,後黃皓漸得後主劉禪寵信,地位顯貴,並得以把持朝政,郤正不爲黃皓喜愛,亦不爲其憎惡,故俸祿不超六百石,但卻也躲過禍患。郤正爲人淡泊名利,醉心於文學,從兩漢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傅毅、張衡、蔡邕等名家所著之散文辭賦,到三國時期各種優秀的文章、論著,凡是當時益州能有的,郤正就加以鑽研探討,幾乎全部讀過。郤正又效仿前代儒者,用文章表達自己的思想,所著【釋譏】,學習了東漢文學家崔駰【達旨】的體例,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表達了自己淡泊安寧的心境。

漢亡歸晉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曹魏出兵攻伐蜀漢,後主劉禪聽從了譙周的意見,遣使向當時兵臨成都的魏將鄧艾投降,郤正起草了蜀漢的投降書,蜀漢就此滅亡。公元264年(景元五年)正月,魏將鍾會反叛魏廷,成都大亂,劉禪向東遷往洛陽,時形勢危急、行動倉促,蜀漢大臣沒有一個跟隨保護劉禪,唯有郤正與殿中督張通捨棄妻兒隨行侍從。劉禪到達洛陽後,賴以郤正教導其交際禮儀,一舉一動並沒有煩什麼大錯,劉禪感慨嘆息,悔恨自己過晚才了解郤正,而當時的輿論亦稱讚郤正。郤正後被賜予關內侯的爵位,泰始年間受任安陽縣縣令。

公元271年(泰始八年),晉武帝司馬炎下詔贊郤正道:“郤正從前在成都,局勢動盪卻能堅守道義,不違背忠貞的節氣,被任用後盡心辦理事務,有治理的政績。”郤正於是升任爲巴西郡太守。

公元278年(咸寧四年),郤正逝世。

歷史評價

陳壽【三國志】:“郤正文辭燦爛,有張、蔡之風,加其行止,君子有取焉。”

司馬炎:“正昔在成都,顛沛守義,不違忠節,及見受用,盡心幹事,有治理之績,其以正爲巴西太守。”

家庭成員

祖父

郤儉:漢靈帝末年任益州刺史,任時稅務繁重、擾害百姓,最終被馬相、趙祗所率之益州黃巾軍殺死。

郤揖:曾爲劉備軍將領孟達屬下營都督,後隨孟達投降曹魏,任中書令史。

xing5205353 發表於 2025-5-11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郤正學術品格與歷史定位的幾點思考

郤令先(?-278)作爲三國季世重要文士,其生平際遇與學術品格頗具典型意義。今就其人其學,略陳管見如次:

一、亂世中的學術堅守
郤氏三世仕蜀,然其學術淵源實承兩京遺緒。觀其"廣讀古籍"、"鑽研探討"之治學路徑,實爲漢末古文經學傳統在蜀地的延續。值得注意的是,其在黃皓專權期間"俸祿不超六百石"而能"耽意文章",這種"不慕榮利"的學術態度,恰與同時期譙周"懼禍佯狂"形成鮮明對比,展現出亂世知識分子的兩種典型生存策略。

二、【釋譏】的文體價值
郤正【釋譏】承崔駰【達旨】之體,此乃東漢以來"設論"體之流變。考其文體特徵,實爲漢賦"對問"體與魏晉玄言之間的過渡形態。陸機【文賦】所謂"釋微妙而通之",或可移評郤正此文。惜其全文已佚,然據【三國志】注引片段,可見其"淡泊安寧"之旨,實開兩晉玄風之先聲。

三、蜀亡之際的文化選擇
景耀六年(263)郤正草降書一事,歷來聚訟紛紜。細考其時,郤正以秘書令身份撰文,實屬職分所在。其隨劉禪入洛,非但"舍妻兒隨行",更在洛陽"教令應對",這種"全節"與"存禮"的平衡,體現了漢晉之際士大夫"忠"觀念的微妙轉化。陳壽評其"終完節名",可謂的論。

四、著述流傳的學術啟示
郤正"近百篇"著述的散佚,實爲三國文學研究之憾。然考其學術交往圈,與陳壽、李密等蜀地文士俱有交集,這種地域性學術群體的形成與消散,恰可窺見文化中心從成都向洛陽轉移的歷史軌跡。

要之,郤正其人折射出三國末世文士的典型命運:在政權更迭中維繫學術傳承,於政治漩渦里保持人格獨立。其學術生命跨越漢晉,實爲研究魏晉學術轉型的重要個案。今人論蜀漢學術,當跳出"正統"窠臼,而郤正之例,正可提供別樣視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五日申時| 2025/7/19/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