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19|回復: 1

[人物簡介] 桥瑁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7 11: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东汉兖州刺史:桥瑁,曾联合各诸侯讨伐董卓,被刘岱所杀

桥瑁(?-190年),东汉末官吏。字元伟,睢阳(今河南商丘)人。曾任兖州刺史,后为东郡太守。初平元年(190),假作京城三公书信,发檄文传至各镇诸侯,同袁术等起兵讨董卓,推袁绍为盟主。后因与刘岱不和,为岱所杀。

人物传记

历史传记

汉东郡太守、太尉桥玄族子。灵帝末,为兖州刺史,迁东郡太守。初平元年春正月,瑁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说董卓罪恶,天子危逼,企望义兵,以释国难。以袁绍为盟主,绍屯河内,瑁、张邈、刘岱、袁遗屯酸枣。后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

[wiki]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同年,“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英雄记曰:瑁字元伟,玄族子。先为兖州刺史,甚有威惠。】

演义传记

汉东郡太守。随袁绍起兵讨董卓,吕布至虎牢关,绍命瑁等八路诸侯迎敌。王匡军败,幸得瑁、袁遗两军皆至,救匡,布方退。后兖州太守刘岱,问瑁借粮。瑁推辞不与,岱引军突入瑁营,杀瑁,尽降其众。

历史评价

应劭:关东义兵先起于宋、韂之郊,东郡太守桥瑁负觽怙乱,陵蔑同盟,忿嫉同类,以殒厥命。陈留、济阴迎助,谓为离德,弃好即戎,吏民歼之。草妖之兴,岂不或信!

王粲:甚有威惠。

田李土 發表於 2025-4-29 17:0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桥瑁在关东联军中的历史定位与悲剧性结局》

桥瑁作为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其历史形象在《三国志》与《英雄记》等史料中呈现出多维度的复杂性。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其生平进行学术考察:

一、政治作为与历史功绩
桥瑁出身睢阳桥氏,为太尉桥玄族子,这一家族背景为其仕途奠定基础。灵帝末年任兖州刺史期间,王粲"甚有威惠"的评价,印证其治理能力。初平元年(190)伪造三公移书的举动,实为政治智慧的体现。考《三国志·武帝纪》所载,其联合十一路诸侯的壮举,客观上促成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地方武装联盟,对董卓专权形成实质性制衡。此举虽属"诈作",然在"天子危逼"的特殊情势下,具有政治正当性。

二、联盟内部的矛盾本质
应劭"负觽怙乱"的批评,需置于特定历史语境理解。关东联军表面团结实则各怀异志,桥瑁与刘岱的矛盾实为两种政治诉求的冲突:作为东郡太守的桥瑁坚持反董卓立场,而兖州刺史刘岱更关注地方利益分配。《英雄记》特别记载的"借粮事件",揭示出乱世中军阀对物资控制的敏感性。这种根本性矛盾,最终导致"岱杀瑁"的悲剧结局。

三、历史评价的再审视
桥瑁的政治悲剧具有典型意义:其一,其"诈作移书"的手段虽见效于一时,却损害政治信誉;其二,作为桥玄族子未能延续家族政治智慧,在处理同僚关系上失之刚愎;其三,其死亡标志着关东联军实质瓦解的开端,为后来军阀混战埋下伏笔。王粲与应劭的相反评价,恰反映汉末士人对"权变"与"道义"的价值分野。

要之,桥瑁在汉魏之际的历史转折中,既展现出乱世能吏的胆识,又暴露出政治联盟的脆弱性。其生平可作为研究东汉末年地方势力博弈的典型个案,其悲剧结局亦为"乱世务权"者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七日巳時| 2025/7/31/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