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趾高氣揚】相關人物屈瑕(?-前699年)楚武王之子,羋姓,熊氏,名瑕,曾擔任楚國最高官職“莫敖”,故史稱“楚莫敖”。 【趾高氣揚】涵義趾高:走路時腳抬得很高;氣揚:意氣揚揚。走路時腳抬得很高,神氣十足。形容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樣子。 【趾高氣揚】出處【左傳·桓公十三年】:“舉趾高,心不固矣。” 【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趾高氣揚】辨析【趾高氣揚】讀音:zhǐ gāo qì yáng 【趾高氣揚】近義詞:不可一世、得意洋洋、洋洋得意、洋洋自得、目空一切、自鳴得意、高視闊步、耀武揚威 【趾高氣揚】反義詞:不亢不卑、低三下四、低聲下氣、低首下心、卑躬屈膝、垂頭喪氣、奴顏婢膝、妄自菲薄、灰心喪氣、謙虛謹慎 【趾高氣揚歇後語】:大雁飛東南;孔夫子上樹 【趾高氣揚】用法: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趾高氣揚】造句1、他自從升為總管後,便趾高氣揚,對往日的同事不屑一顧。 2、有些人稍稍涉獵一些學識的境域便趾高氣揚,不可一世,飛揚跋扈。 3、越有知識的人越謙虛,只有才疏學淺的人才趾高氣揚,目空一切。 4、考試成績優秀不必趾高氣揚,考試成績較差也不必垂頭喪氣。 5、老林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其實不過是小人得志,沾沾自喜罷了! 6、她趾高氣揚,也許在她敢於放肆的時候,會很放肆的。 7、即使學習進步很大,也不該趾高氣揚,而應再接再厲。 8、他像孔雀一樣趾高氣揚,認為自己應該受到愛戴。 9、這個女人,現在用不着我了,就當真趾高氣揚起來。 10、看新一代犀利哥,多麼深邃的眼神,多麼趾高氣揚的面部表情! 【趾高氣揚】成語典故: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出使楚國,楚王送他珍貴的象床,負責送象床的登徒去遊說孟嘗君的門人公孫戍,希望能勸止這項差使。公孫戍說動孟嘗君不接受這件寶物。孟嘗君見他出門時趾高氣揚的樣子覺得奇怪,原來他得到登徒的一把寶劍。春秋時,楚國有個叫屈瑕的將軍,是個專門重視外貌,不學無術的人,只要稍有點成就,就很驕傲、自滿。有一次,他打敗了驃悍的絞國,凱旋,從此驕傲自得,從不把其它的朝臣放在眼中。 第二年,屈瑕又奉命要去打羅國,有一個叫做斗伯比的將軍前往送行。當斗伯比回來時,悄悄的對車夫說:“屈將軍這次一定會打敗仗;因為我看他走路的樣子,腳步一昂一翹的,便知道他的心並沒有真正的用在作戰上,而是去嚇唬敵人的,這樣子怎麼能打勝仗呢?”斗伯比說完,沉思了一下,就進宮去見楚王,要楚王立刻派兵去接應。楚王不相信,回到後宮將這件事告訴了寵妃鄧曼,鄧曼認為斗伯比的見解很對,應該派兵救援。楚王聽了,立即派大軍前去,希望能夠挽回局勢。但是,戰事已經發生,屈瑕因為輕敵而不設防,被羅國和盧國兩面夾攻,而一敗塗地,只好自殺謝罪。   |